陽正娥
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是課堂教學的根本理念。從這個理念出發,廣大小學數學教師不斷創新教學設計,改革課堂教學,形成了各種各樣的教學模式。
好的教學設計是有效教學的前提。概括起來,新型的小學數學教學設計主要表現為兩種類型:一是有完整自學前提的教學設計,二是無完整自學前提的教學設計。有完整自學前提的教學,就是學生對所要學習的教材內容已利用課外時間進行了完整自學的課堂教學;沒有完整自學前提的教學,就是學生對所要學習的教材內容沒有進行完整自學的課堂教學。有完整自學前提的教學設計包括課外學習與課堂教學設計,無完整自學前提的教學設計只包含課堂教學設計。
一、兩種不同類型的小學數學教學設計
下面以小學五年級《實際問題與方程(例3)》(人教版,2013年)為例,談談兩種不同類型的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方式。
1. 有完整自學前提的教學設計
學習課題:實際問題與方程(例3)。
學習目標:①會通過列方程求解包含兩積之和的數量關系的實際問題。②進一步理解列方程解實際問題的基本思路。③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養成從不同角度探索問題解決方法的意識。
課外學習流程:
(1)自主學習。①請解決以下問題:媽媽買了2千克蘋果和3千克梨,已知蘋果每千克2.4元,梨每千克2.8元,媽媽一共要付多少錢?②請自學教材P77,把教材上提出的問題與沒解答完全的問題解答在教材上。③對于例3,除了教材上所找到的等量關系,你還可以從問題中找到其他的等量關系嗎?
(2)嘗試演練。認真閱讀P77“做一做”,嘗試解答如下問題:①問題中包含哪些信息?②你能從問題中找到怎樣的等量關系?根據其中一個等量關系列出方程解答這個問題。③想想,自己的解答正確嗎?
課內學習流程:
(1)合作探究。①小組內對子之間相互檢查自主學習成果。②小組長主持,組內探討教材例題3中有哪些不同的等量關系?③小組長主持,組內探討“做一做”所給出的問題包含的信息、解題方法,并歸納列方程解答實際問題的步驟。④小組長主持確定本組的展示方案。
(2)展示提升。①以競爭的方式確定展示小組,由小組派組員展示各組內探索出的例3中不同的等量關系,其他小組可質疑補充。②以競爭的方式確定展示小組,由小組派組員展示各組在“做一做”問題中所發現的信息,其他小組可質疑補充。③根據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實效,老師確定解法不同的小組展示“做一做”問題的解題過程。
(3)學習整理。今天我們進一步學習了實際問題的解決方法,各組討論交流、總結一下,本節課有哪些收獲?至少每一組總結出兩條以上的收獲。
(4)自我體驗。用兩種以上的方法,列方程解答:蘇小明同學買了兩套叢書,共花了22元,其中《科學家》叢書共有4本,每本2.5元,《發明家》叢書每本4元,請問《發明家》叢書共有多少本?
2. 無完整自學前提的教學設計
學習課題:實際問題與方程3。
學習目標:①會通過列方程求解包含兩積之和的數量關系的實際問題。②進一步理解列方程解實際問題的基本思路。③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養成從不同角度探索問題解決方法的意識。
課內學習流程:
(1)閱讀與理解。①自主學習:請閱讀教材P77例3,想想你發現了怎樣的信息?②小組學:小組長主持討論交流、整理本組組員在例3中所發現的信息。③展示提升:以競爭的方式確定展示小組,由小組派組員展示各組所發現的信息,其他組可以質疑補充。④自我體驗:小組長主持討論交流P77“做一做”中的問題包含的信息。
(2)分析與解答。①自主學習:再閱讀教材P77例3的解答過程,把教材上提出的問題與沒解答完全的問題解答在教材上;除了教材上所找到的等量關系,你還可以找到另外的等量關系,列出方程嗎?②對子學:對子之間相互檢查自主學習成果。③小組學:小組長主持,組內探討教材例題3中有哪些不同的等量關系。④展示提升:以競爭的方式確定展示小組,由小組派組員展示各組內探索出的例3中不同的等量關系,其他小組可質疑補充;根據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實效,老師確定解法不同的小組展示,由小組以獨特的方案展示例3的解題過程。⑤自我體驗:列方程解答P77“做一做”提出的問題。
(3)回顧與反思。①自主學習:今天我們進一步學習了實際問題的解決方法,請獨立回顧總結一下,本節課有哪些收獲?②小組學:小組長主持,交流總結本節課的學習收獲,至少每一組總結出兩條以上的收獲。③展示提升:以競爭的方式確定展示小組,由小組派組員口頭展示各組的學習收獲,其他組可以補充。
二、如何恰當設計新型小學數學教學方案
一個恰當的教學設計,一定是切合師生實際、有良好教學效果的。但恰當的教學設計不是生來就有的,還得依賴于教師良好的教學態度與業務素養。以下三個方面是小學教師恰當設計數學教學的關鍵。
1. 重視小學數學教學
有些教師認為小學數學知識太淺顯,教學沒必要進行教學設計。所以常常到上課了,教師才簡單地瀏覽一遍教材;走上講臺,教到哪里是哪里,教多少是多少;只教要考的知識,隨意刪減教材;學生沒學好不要緊,就再利用另外一些課(如自習課、音樂課、美術課、社會實踐課等)或課余時間再教一遍。
不重視自己的教學,一定不會有好的教學設計。小學數學教學要有好的效果,教師一定要認識到小學數學教學是學生學好數學、啟發智力的基礎,要認識到好的教學設計是有效教學的前提。學校管理者也要加強管理,引導教師重視小學數學教學,如要求教師按一定的教學模式教學,規范教師的教學行為;規定教師不能侵占其他學科的教學時間,要求教師在規定課時內高效完成教學任務;加強教學常規督查,保障每節課教師都有良好的教學設計,都有好的教學效果。
2. 準確理解教材意圖
要設計好一節課的教學,教師首先要理解這一節數學教材。例如設計小學五年級《實際問題與方程(例3)》這一節課的教學,教師至少要把握以下四個方面:
(1)準確把握教材所包含的教學理念。這節課教材以水果店購買水果為情境,提出問題,體現了教學來源于生活,或生活即教育的教學理念;教材的敘述又融入了對話與提問,這說明教材蘊含了教學要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理念。
(2)準確把握教材的內涵。這節教材講了一個含有“倍數之和的等量關系”的實際問題。這個問題是這一單元五個實際問題中的一個,五個實際問題都是包含“和(差)等量關系”的問題,是一個由淺到深的系列。
例1:一個因數(直接常量)+另一個因數(直接未知量)=和
例2:一個因數(直接常量)+另一個因數(間接未知量)=和
例3:一個因數(間接常量)+另一個因數(間接未知量)=和
例4:一個因數(間接未知量)+另一個因數(直接未知量)=和
例5:一個因數(間接未知量)+另一個因數(間接未知量)=和
學習這節教材,學生還應進一步掌握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思路,學會從不同的角度探求問題中的等量關系。
(3)準確把握教材隱含的教學方法。這一單元的教材明確是實際問題的解決,所以教學不能離開學生的實際生活,教學要從學生的生活中來,到學生的生活中去,以學生的生活實際為背景、為素材展開教學,應成為這節課的基本教學方法。同時,教材敘述時,融入了對話與提問,這體現了教學應運用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等教學方法。
(4)準確理解教材所暗示的教學流程。對一節課的教學,我們可以設計出不同的教學流程,但從這一單元的教學目標看,教材希望學生通過這一單元的學習,掌握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思路,即閱讀理解-分析解答-回顧反思。那么這節課的教學就可以按問題解決的基本思路來設計教學流程:第一環節,閱讀理解;第二環節,分析解答;第三環節,回顧反思;第四環節,當堂檢測。
3. 準確把握學情
教學設計會有不同的形式,即使歸納為以上兩類,這兩類也有所不同。不同的教學設計,來自于不同的學情。例如,學生自我學習習慣好、能力強,教師就可以按“有完整自學前提的教學課型”設計教學。如果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還不夠強,就按“無完整自學前提的教學課型”設計教學。當然即使學生有好的自學習慣與能力,也還要看學生的認知水平、課外環境、課余時間等因素。如某節內容簡單,學生只要簡單閱讀一下教材就能基本理解學習內容,那教師就不必設計“有完整自學前提的教學課型”。
小學數學教學與中學數學教學有所不同,小學數學教學的知識性、系統性、理論性沒有中學數學教學那么強。所以,小學數學教學設計必定是數學知識兒童化、生活化、活動化的一個過程。不管以哪種類型設計教學,小學數學教學都要生活化、形象化,要以師生合作學習作為學生最主要的學習方式。
(作者單位:湖南省冷水江市桃園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