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國建
湖南省長沙市芙蓉區馬坡嶺小學(以下簡稱“我校”)科技創新特色立項后,從科技活動小組到開設科技制作課程,從小論文的突破到“三小”作品的全面開花,從一個科學老師到特色老師的整合,從滿足于區級比賽到捧回德國紐倫堡科技大獎,從科技的學科滲透到校園科普藝術節的舉辦,我校面向全體師生,有序、有效地開展了一系列科技創新特色活動。
一、以先進理念引領創新發展
我校以“制”為活動載體,以“創”為主導思想、以“精”為具體要求,在三至六年級,整合綜合實踐學科資源,創新制作室編制了《模型加工教程》和《電子DIY》教材,各年級設定了相應的目標和操作要求,在每周星期三下午向全校學生開放并進行課外活動;以“快樂·經典·健康·創造”為活動主線,外延活動時間,外展活動空間,外顯活動特色。
我校作為科技創新特色學校,積極探索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五步曲”教育理念,即提出來、寫出來、畫出來、做出來、存下來,鼓勵學生把自己的創意動手、動口、動筆、動腦、動心“五動”進行快樂創造,并積極實施,重視學生創新思維的保護與拓展,降低各級各類科技活動的“門檻”,讓更多的孩子參與到學校的科技活動中來。
二、以特色活動促成創新意識
在開展科普活動中,我校在“實”上下功夫,想實招、干實事、求實效,使科普工作逐步在校園形成多樣化、經常化和規范化的格局。組織開展傳統的校園科普藝術節,面向全體學生,承擔了“科普進校園”等系列活動,其組織形式與成果展示獲得了上級相關部門的肯定和其他學校的高度贊賞;積極開展城鄉校際聯動、科技實踐活動等,促進了區域交流。
我校重視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堅持利用社會資源。聘請創新教育理事會會長譚老師來校進行專業的輔導和培訓;長期聘請“民間發明王”周老師擔任我校校外科技輔導員,集中進行發明創新的方法與途徑輔導,進行制作與創新現場的指導。成果也是多線開花結果。五年級孩子入選湖南省長沙市首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市長獎;幾年來,榮獲國際發明獎項的同學達十余人次,在省、市、區級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也是成績顯著。
三、以學科滲透契入創新文化
我校科技創新活動結合學校實際,初步探索出“環境陶冶,學科滲透、活動深化”的基本實施途徑和方法。
環境陶冶。學校除保障常規的科技活動支出外,還以“早鶯鄉村少年宮”作為科技活動基地,充分利用科技制作室、科技長廊、計算機室、實驗室、DIY制作室和科技宣傳畫廊,使學生參與科技活動有固定的場所;除了傳統的校園科普藝術節,平時結合有關節日,開展科普知識宣傳,普及科技知識,營造濃厚的科學創新氣氛。
學科滲透。學科課程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主要內容,借助學科課程進行教育是科技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在實際操作中,我們把結合點粗略地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教材中有關科技發明以及改進技術在工、農業生產及日常生活中運用的知識,主要向學生介紹當今科技研究成果,激發他們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和熱情。第二類是教材中科學發展史的知識,讓學生對中國甚至外國科學發展史有一個大體的認識,進而掌握科學研究的相關知識。第三類是教材中有關科學家生平事跡的知識,讓學生了解科學家對推進科學發展做出的巨大貢獻,培養學生不怕失敗、敢于探索、勇于創造的科學精神。
活動深化。我們主要開展五種活動。一是機床加工、學具制作等實際操作,提高學生操作能力;二是科普童話、科技小論文的撰寫,傳播科技知識;三是開展對瀏陽河水質、課桌文化等的調查研究,提高學生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四是開設“小魯班”“電子DIY”等社團,提高學生科技意識和興趣;五是開展“家校通”“親子制作”等拓展活動,充分利用各種資源。
四、以能力拓展外延創新陣地
“每個孩子都需要被關愛,每個孩子都應該被寵愛”。我校“早鶯鄉村少年宮”是長沙市首批鄉村少年宮示范點之一,我校在鄉村少年宮建設與管理過程中,積極探索、創新,形成了“七五五”模式,初步解決了當前鄉村少年宮建設在陣地、隊伍、活動、制度等方面的“瓶頸”問題,獲得了其他省市兄弟學校的推崇。
我校鄉村少年宮整合校園資源,開展了“水墨天地”“小魯班”“葫蘆絲”“銀球閣”等十幾種創新活動,開放了音樂室、制作室、美術室、乒乓球館等“九室一館”,活動內容包括了五大類二十余個項目,在校學生參與率達到100%,實現了“三大延伸”:空間上從學校向農村社區延伸,時間上從課內外活動向節假日延伸,活動內容由過去注重文體活動向注重綜合實踐活動延伸。在建設與活動開展中,我們以學生得益為本,強化鄉村少年宮的各種育人著力點,推動了城鄉教育均衡發展,促進了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解決,推進了鄉風文明建設,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認可。
我們深知:創新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不能急近功利,一蹴而就。“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只有逗號,沒有句號;只有更好,沒有最好”,我們將不斷踐行創新,以更飽滿的熱情共赴“創新之約”,打造一個孩子們的創新樂園與成長家園。
(作者單位:湖南省長沙市芙蓉區馬坡嶺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