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凌
摘 要:敘述能力是理解能力、思維能力、邏輯能力和表達能力的集中體現,高職院校的《大學語文》教學應認真把握學生的發展需要,著重培養學生的敘述能力,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因為,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活動,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人,是教學活動的主體。
關鍵詞:敘述;課堂教學;能力培養
長期以來,聽、說、讀、寫是語文教學最基本的四門功課,也是語文課堂最直觀的教學目標。按照新修訂的人才培養方案要求,高職類院校一般都會安排非中文專業的學生,在入校第一學年(即大一階段)開設《大學語文》。目的就是在教師有意識的主導下,熟悉和了解中外古今璀璨的文化內涵,提高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進一步培養和提升他們的語文素養。這里的語文素養,包括思想感情、習慣興趣、語言積累和語感等等,實際還是要落實到生活中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的培養上來,它是素質教育背景下學生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其中,“敘述”滲透于大學語文課堂聽、說、讀、寫活動的全過程,舉足輕重。
但是,在語文課堂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過程中,“敘述”這一功能要素卻常常有意無意的被人為忽視,這不能不引起一些教師的擔憂與思考。本文擬從這一視角出發,探討“敘述”要素在《大學語文》課堂中的具體應用。
1 “敘述”在語文課堂中的性質定位
敘述是一種思維表達方式,是把研究成果或心得用一定的方法在理論上再現出來。它的基本特點在于陳述“過程”。而在大學語文課堂,敘述則是一種能力,是一種包含師生互動的教學過程,即借助敘述來展開課堂教學環節,交代教學活動和理解把握書本知識的過程,是一種對知識充分理解、融會貫通外向遷移之后的盡情表述。
教師的精確講解,是對知識的敘述,通過邏輯嚴密、切合題意的語言把它表達出來。比如,歐陽修的《伶官傳序》,它是很多《大學語文》教材中一篇重要的選文,無論思想內涵還是藝術性都堪稱上品。學習此文離不開對其獨特文化背景及社會現象的敘述,它既包括那個時代的,也包括當事者個人(甚至作者本人)的。此時,適當的文化背景和社會現象的敘述,便可拆除隔閡的籬墻,拉近學習者與歷史的距離,實現今天和昨天的融合,還原那個年代塵封的舊事,讓它在現實世界重新煥發活力,激蕩學生的人文情懷和文化共鳴,可以說教師通過敘述打開了學習者接受知識和主動學習的求知的閘門。
學生的學習,是一種知識的潛移默化和消化吸收,也是對新知識的再敘述,它旨在使知識由客觀轉向主觀,由他主轉向自主,變書本知識為我所用、為我所有。一篇課文,教師辛苦教授的最終結果只有引起學生的全面反饋、積極回應、產生共鳴,教學才算達到預期的目的。比如,《寶玉挨打》(曹雪芹著《紅樓夢》節選章節),教師的敘述,是學生敘述的前奏。學生的思考則是通過教師的簡單敘述為其出發點,反過來學生的敘述過程,便是對課文整體把握與深入理解的學習過程。寶玉因何被罰、緣何被打,學生還原式的再敘述既能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題,交代作者于“寶玉挨打”背后隱藏的深層原因、文化背景,又籍此把握作者的話外之音和言外之意,產生批判的武器。
教師通過課堂上的敘述,穿針引線引導學生詢疑質難,就演化成了學生對書本深層知識的頓悟與理解。因此,在大學語文課堂上,“敘述”是知識的交流,是情感的交流,它是知識傳遞方式,更是一種課堂上教學雙方的心靈默契。
2 “敘述”在語文課堂中的功能詮釋
講解一篇課文,重點在于分析課文主題,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也就是作者通過材料一層一層地表現出來的文章的主題思想的路子。怎么樣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撥開迷霧透過現象抓住本質呢?這,還必須落實到最基本的也是最有效果的敘述當中。教師可利用簡短的導語敘述開場,引導學生切入課文、積極思考、條分縷析、深入理解,讓他們在明確的教學目的和要求中,通過快速閱讀、合理想象,架構敘述主線,剝繭抽絲,掌握文章的主旨。教授李斯的《諫逐客書》一文,教師敘述“逐客”這一社會背景,然后結合課文提出問題:為什么驅逐客卿?接著,請同學們根據以上問題,結合背景材料和原文進行思考。這是教師的簡單敘述。在這里,教師只是適當引導,不宜多講,更不能忽視學生的思維活動。學生在閱讀課文整體感悟后,便會自然明確文章的主旨。這時教師要求多位同學進行敘述,隨著同學敘述的深入,文章的主旨、議論的妙處就會逐漸趨向明朗、一致。最后教師再適當敘述,作者的觀點如何,我們通過學習又當如何等。這時的教師敘述便等同于點撥、評價和小結。而學生們則通過敘述,很好的完成了深入理解、認真構思、組織材料和表達等諸多能力訓練任務,在有限的時間內,借助敘述熟悉了課文的網絡(結構),明確了作者的用意(立意),了解了文章的表現方法和表達效果。
此時,對于學生來說,“敘述” 表現出的是一種持續性,是一種創造,是一種思維成長,更是一種發現真理的過程,是把所學習到的課本知識演繹成自己知識積累的又一次成功。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認為,“好的教師是教學生去發現真理”。學生學會學習,才是關鍵。
3 “敘述”在語文課堂中的培養思考
新課程方案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因此,在《大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中,“敘述”的主體對象應該是廣大的學生。要充分利用和整合現有的課程資源,著力在“敘述”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那么,如何讓學生把握“敘述”呢?
一要善于觀察,整體把握。要根據表達的需要和教師的提示進行有目的的觀察和理解。要借鑒教師的敘述,把握“敘述”的方式方法。巴甫洛夫強調:觀察,觀察,再觀察。因為敘述的準確、生動,是建立在觀察準確、理解深入的基礎之上的。
二要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敘述有一定的順序性,要注意層次順序和內容難易,選擇合適的表述方式。敘述內容務必真實、有的放矢,這就需要在廣泛深入的鉆研課文的基礎上,探討“敘述”的技巧,發現敘述的規律,將敘述常態化、規律化。
三要創設有利于“敘述”構建的良好環境。擴大敘述的容量,豐富敘述的表現形態。比如: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同學們的或復述故事,或歸納段意,或概括主題,或補充情節,或談人物刻畫,或述學習心得,或讀后感想等等。
四要啟發學生的自信,激發學生的敘述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當一個人不僅在認識世界,而且在認識自我的時候,就能形成興趣。沒有這種自我肯定的體驗,就不可能有對知識的真正的興趣。”
總之,語文教學要統籌兼顧,不能簡單的只教教材。而應通過教材,激勵廣大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培植其高尚的人格操守。如何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養成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實在是一個復雜的問題。但是,我們相信,只要在教學中堅持不斷探索、實踐和總結提高,是會找出一個行之有效的好的辦法的。
參考文獻
[1]錢夢龍. 導讀的藝術[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徐正. 名師授課錄[M] 北京:語文出版社,2006.
[3]劉伯奎. 教師口語—表達與訓練[M] 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96.
[4]蘇霍姆林斯基. 給教師的建議[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