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公務員扎堆“房腐敗”現象的披露,當前公眾對建立健全公務員房產申報制度的呼聲愈來愈強烈。本文以國內幾個房產信息公開試點為例,挖掘這些試點地區的問題所在并從現實層面分析我國房產申報制度受阻的原因,以期為之后提出對策建議提供參考。
關鍵字:房產申報;存在問題;原因;制度缺失
十八大后中央“打虎”力度不斷升級,“大老虎”紛紛落馬。期間曝光的官員“房腐敗”情況,尤其能一下戳中公眾的“沸點”。因此,公開官員的房產信息呼聲很高。國內先后有幾個省市也為此進行了試點,我們一方面要肯定這些省市在“官員房產信息公開”這個問題上有首吃螃蟹的勇氣,另一方面也要看到這些試點存在的問題及更深層次的原因。
1 房產申報試點存在問題
湖南省湘鄉市在2009年發文《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的十項廉政制度》——率先啟動住房信息公示制度。公示的住房情況不僅包括自建房、福利房還包括租房、出賣和出租房屋等情況。
2009年上海在干部住房方面做了嘗試,要求全市3100多名局級領導干部(包括黨政機關領導干部、國企負責人以及事業單位負責人、在職和退休干部)申報家庭住房情況,干部住房申報除了申報數量還要說明是否低價購買。
2014年安徽省葉進行“清房行動”,重點是要考察各級干部是否存在違規建房、多占住房等問題。
在上述三省市的房產申報試點中不乏有創新的亮點。比如湖南湘鄉市勇于“曬”出“一把手”市委書記的住房信息,可謂是房產申報的“吃螃蟹之第一”,但試點本身不可避免帶有局限性。
申報的房產范圍十分有限。 房產包括住宅與非住宅,住宅類型有商品房、自建房及政策性住房(包括房改房、集資房、限價房、廉價房、經濟適用房等);而非住宅則包含了店面、商鋪、車庫、車位等。同類條件下,商業店鋪市場價值比普通住宅大多了。而三省市中,湘鄉市僅申報了住宅信息;上海僅申報了住宅中的商品房信息;安徽僅僅申報了住宅類型中的政策性住房及自建房信息,對市場價值大得多的商鋪車庫等非住宅信息只字不提。
申報主體不全面。 三省市申報房產信息時,除了上海,其他兩省市或者只申報處級領導干部或者只申報了干部(公職人員)本人,其配偶及子女甚至父母均沒有申報。現實中遭網友曝光的“房嫂”“房姐”“房妹”其本人都不是領導干部有些甚至是在校大學生,可見“房貪“們把大多數房產登記在配偶或者子女或者雙方父母名下。
核實措施有限。 由于我國房地產已全面市場化,有錢就能在全國任何地方買到房,因此多數領導干部存在著異地購置房產。但是全國房地產信息尚未聯網,各地紀檢部門如何來驗證干部申報情況是否完全屬實。滬皖兩地在公開報道中表明了要采取措施糾正領導干部不規范的購房行為,但如何進行“規范”則語焉不詳。
試點中對一些干部違規多占政策性住房,以權謀房現象和違規建造“官員別墅”等信息情況則沒有提及。本文認為只有申報明顯遠遠不夠,政府紀委部門還要及時公開干部購買、交易和建房的數量信息和其資金來源說明,并開通多渠道的公眾監督舉報平臺,從源頭上遏制住干部的扎堆房腐敗現象。
重申報輕公示。 財產申報制度關鍵在于財產公示以便讓群眾監督。 三省市的房產申報側重于申報而忽視了公開公示,雖也公布了舉報電話及相應的懲處舉措但事實上,知道此次 “曬”住房的媒體僅限于當地電視臺、當地廉政網,中紀委監察網也僅是公布最終的申報結果。這等“猶抱琵琶半遮面”,公眾的舉報和投訴無從談起,自然地試點房產申報的制度作用就難以得到有效發揮。
2 制約我國房產申報制度推行的因素分析
我國的財產申報制度在上世紀90年代末就開始探索,但遺憾的是直至今天還是停留在“只聞樓梯響”階段。比較尷尬的是,一方面全國民眾對財產申報制度的出臺落地是翹首以盼;另一方面,上層領導則非常不愿意將自己的房產及其他財產公諸于眾。這里面既有歷史原因又有現實因素。
法律制度的缺失是最大原因。 早在1994年全國人大就把《財產收入申報法》列入立法項目,從下表中可看出,上世紀90年代的財產申報制度規定簡單粗糙,對應該報告事項的規定籠統模糊,對一些無形財產如黃金、股票、房產等本應該申報的沒有提及;而新世紀以來發布的申報規定雖擴大了應該申報的客體范圍,包括了黃金、證券、股票、房產、債權、古董字畫等。然而,這些法規仍停留于法規,規定,法律位階低。
《公務員法》把我國公務員管理納入法制軌道,但并沒有對公務員的財產申報作出相關規定,沒有把財產申報列為公務員的義務之一。從1995年《關于黨政機關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收入申報的規定》到2010年的《關于領導干部報告個人有關事項的規定》,相關的申報義務只停留在“規定”的政策層面上,沒有上升到國家法律高度,對申報主體就不具有強制執行力。例如依據《規定》,違反申報規定時僅僅是“根據情節輕重,給予批評教育……誡勉談話、通報批評或者調整工作崗位、免職等處理;構成違紀的,依照有關規定給予紀律處分。”由此可見,我國的財產申報問責只停留在低層次的行政處罰和紀律處分,虛假申報者的違規成本太低自然收不到預想成效。
相應的配套制度嚴重缺位。 事物的發展固然有其自身規律,但也與其所處的社會大環境相關。同樣地,分析房產申報制度的失效原因,我們發現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配套制度不健全造成的。
1.房產征信制度的缺失。公民個人征信是國家征信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西方國家,個人征信堪比在社會上生存的 “通行證”,只要征信上有污點可以說的寸步難行。但是我國征信制度起步較晚發展滯后,個人能提供的個人征信文件為身份證、戶口本等,其他的更為詳細的個人信息則是分散于公安、街道、銀行、醫院等部門。且部門之間各自為政,信息彼此封鎖造成一個個的“信息孤島”,更別提建立公民個人征信數據庫了。全民征信體系作為一項基礎性的信用體系,是公務員公開房產信息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項配套制度。正如前文所分析的,當前我國的申報制沒有取得實效,一個關鍵的原因就在于沒有實施個人征信制度,官員很容易將房產及其他財產進行轉移,紀檢監察部門難以進行有效的審核監管。我國有著龐大的官員群體,僅僅靠公民、網民的被動式舉報不僅勞民傷財也收效甚微。
2.尚未形成完備的不動產登記制度。不動產登記制度主要包括不動產和動產,作為物權法重要配套法規之一的不動產登記法“雷聲大雨點小”遲遲未出臺。歷盡艱難,我國于2007年頒布實施《物權法》,但是《物權法》攘括不了不動產來源、取得時間及變化等情況。在現有的消費交易現金化制度框架下,不動產申報主體可以不費吹灰之力把非法所得的不動產登記或轉移到父母、子女甚至親朋好友名下,雖然也實行了房產實名登記制度,但并沒有真正做到實質實名登記制,這就造成難以有效核查公務員申報的不動產信息是否屬實。
另外,技術上完全可行的全國房產聯網在現實中卻遭遇了瓶頸。前幾年中央出臺文件,要求在2012年6月前完成40個主要城市的住房信息系統聯網,但是至今有沒有聯網要不要聯網仍是個謎。首先各個省市的房產信息系統各自為政,其次房產部門的住房信息系統沒有與金融、公安、民政等系統實現聯網共享,每個部門收集的信息各自保存。各個部門信息彼此封閉,而且每個部門所保存的信息都是不完整的,碎片化的,一座座“信息孤島”的存在導致監察部門對所申報的信息核查成本很高效率又低??陀^上也縱容官員跨地區腐敗現象進一步蔓延。
房產申報制度是一項重要的工程,但是單靠某一項措施是很難有成效的,它的順利推行是一定要有其他配套制度來補充的。其實,官員房產申報的核心就是“公開”。尤其近幾年隨著“房地產熱”,房產腐敗呈高發階段,因此建立官員房產申報制度更是我國預防腐敗體系中是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如上文所述,個別地方政府也在加大對官員房產申報制度的試行,可是收效甚微。我認為,其短板是出現在了申報信息內部公開化的問題上。申報只是對本單位主管人事部門上報,并不對社會公開。沒有拓寬外部監督渠道,對官員產生不了威懾力,從而影響了制度的推行效果。
官員群體心理排斥。 全國人大代表王全杰作過一項調查顯示,接受調查的領導干部中有97%對干部財產申報持反對意見。52010年的“兩會”期間曾有一位省部級領導干部在答記者問時反問記者“為什么不公布老百姓財產?” 南昌大學邱安民博士在其博士論文中對財產申報制度是否侵犯官員個人隱私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仍然有高達38.6%受訪官員認為申報制度侵犯了官員的個人隱私。他們中或是因為害怕腐敗行為暴露,或是擔心受監督影響仕途,或是傳統的“官本位”思想作祟又或是出于個人隱私心理保護。這種種因素真實地反映了領導干部對申報制度的抵觸心理。領導干部思想上心理上對財產申報制度的抵觸排斥是制約房產申報的最大障礙。
綜上,在對幾個試點省市在房產申報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難點及背后的深層次原因進行分析之后,我們應該加快公務員財產申報制度實施進程。其作為防治腐敗的終極制度,不僅能起到預防腐敗警示作用,還能充分實現民眾對公權力的透明監督。這同時也是實現新型民主化社會主義國家的重要標志之一。
參考文獻
[1] 劉明波.中外財產申報制度述要[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1.
[2] 劉志勇.中國實行財產申報的制約因素分析[J]. 中國行政管理,2013,(01).
[3] 姚瑞平,劉祖云. 財產申報制度:現實困境及其路徑突破[J]. 南京社會科學,2013,(6).
[4] 不動產登記 能反腐還是能降房價[N]. 中國商報,2014-03-18 P09.
[5]《瞭望》載文稱官員對“財產申報”有心理抵觸[OL] http://forum.home.news.cn/thread/64830657/2.html.
[6] 邱安民.我國官員財產申報制度影響因素及實現途徑研究[D]. 南昌: 南昌大學,2014.
作者簡介
呂雅玲(1984-),女,福建南安,漢。泉州市不動產交易登記檔案館館員,華僑大學公共管理專業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