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憶清
摘 要:應用綜合性教學是新課改對小學語文教學的新要求,對于提升小學生語文能力以及綜合水平具有無可取代的作用。在小學語文學習的關鍵階段,小學五年級語文教師應當積極探討綜合性教學方法,以持續的實踐及創新,力爭事半功倍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以下,作者就結合小學五年級語文教學內容,對綜合性教學活動的開展進行了相關分析,希望為實現小學語文課堂課教學效率的提高提供參考。
長期以來,在我國小學語文教學中,“填鴨式”教學,墨守成規的傳統教學模式一直占據主體地位,在這種教學方式之下,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得到了普遍關注,但是對語文學科的人文性以及語文學科與生活的緊密性進行了分離。與此同時,也分割了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對于學生來說,他們可能片面掌握了語文知識,但是其情感態度、綜合能力以及價值觀等沒有得到相應的鍛煉。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綜合性學習,則是針對小學生的認知特點開展的科學教學方式,憑借綜合性教學內容,沖破傳統教學束縛,創新語文課堂教學。
一、科學選取綜合性教學主題
實際教學中,學生通過主體活動,達到發展自身綜合能力的目標,而如果主題不恰當,教學活動就會變得零散,缺少明確方向感,從而失去教學意義。因此,在綜合性教學開展之前,教師應首先選擇一個符合五年級學生認知能力、貼近學生學習興趣與經驗、與學生現實生活相關的教學主題。例如,在人教版小學五年級上冊《燕子》一課教學時,學生對于燕子通常充滿興趣,語文教師可以基于小學生對于燕子的喜愛,開展以“燕子”為主題的綜合性教學活動。如安排學生在課后搜集與燕子相關的詩詞、歌曲、故事,等等。還可以通過將學生進行分組,開展一場關于燕子的故事創作大賽,以小組為單位自主進行組織與展示。在這個過程中,有的小組搜集了關于燕子生活的圖片與音頻進行展示,得到了全體同學的一致贊揚;有的小組表演了一場關于“小燕子找春天”的情景劇,非常引人入勝。
二、依托教材,靈活利用資源
教材對于綜合性教學開展具有顯著的提升與指導作用。在小學五年級語文綜合性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于教材的力量,靈活運用,更好地烘托出在實踐中教學的語文學科特點。具體來說 ,可以從以下幾點進行:
(1)借助教材課后習題,延伸課堂教學活動。在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有趣的、有豐富意義的課后習題集,編者的意圖是通過這些教學資源的整理,實現課堂知識的鞏固與延伸作用,而且課后題目一般簡短精練,有利于鞏固課文知識,因此在教學中要重視課后習題,在實踐探究活動中融入課后習題。
(2)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綜合性學習主題。筆者通過觀察發現,在新課改實施后的小學語文教材中,擁有相當豐富的綜合性學習主題。例如,在小學五年級語文上冊中,有一個《遨游漢字王國》的主題,下冊的主題為《走進信息時代》,教師可以利用教材中這些主題,組織學生積極開展專題探究活動。
(3)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主題活動。如開展語文主題辯論會,可以直接與教材聯系,五年級語文教材擁有專門的辯論會板塊可以直接利用。比如《走進信息時代》這個板塊,則可以將辯論主題確定為“小學生上網合適嗎?”辯論主題也可以與課文結合,以課文中有爭議的點為主題進行辯論,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興趣,還能使其更進一步鞏固課堂知識,學到課堂中沒有的課外知識,提升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以及相應的思維邏輯能力等。
三、優化計劃,保障活動持續開展
在語文的綜合性學習活動中,都會有一定的專題,而且各個專題都有特點,在活動開展之前,做好詳細的活動實施計劃是極為必要的。一方面,專題活動的制訂,應圍繞小學五年級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以及教學目標進行,在尊重學生興趣愛好、個人能力以及生活體驗基礎之上,列出富有目標性的科學活動計劃;另一方面,綜合性學習的活動計劃要將各主要事項都規劃詳細,比如具體的目標和任務、具體的時間和地點,等等。在綜合性學習活動的進行過程中,教師要盡量與學生的興趣愛好配合,站在學生的角度,按照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方式進行開展,以提升學生的參與度,促進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最終保障綜合性學習活動的順利開展和達成目的。比如,教師可以以教材中的古詩歌為素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要求學生搜集詩歌的背景資料和詩歌背后有趣的故事,并要求學生將背景故事在課堂上講出來,開展優秀故事評定和競賽,等等。
小學五年級學生,已經掌握了大量的漢字與詞匯,閱讀了相當數量的文章,有個人獨特的思想與理解,正是語文學習的關鍵階段。在這一時期時,開展綜合性教學,對于學生各方面綜合能力的提升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綜合性實踐學習活動中,教師還要注意收集學生的信息反饋,開通評價通道。除此之外,活動的開展還應該盡量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更能夠促進學生的參與,提高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作者單位:福建省東山縣第二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