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榮玉
摘 要:初中數學復習一直是數學教學的一道坎,很多教師都覺得新課好上,而復習課感覺無從下手。如何把復習課上出新意,使學生產生新鮮感?作者就案例在數學復習課中的運用意圖、教學措施來談談自己對于復習課的研究心得。
教學活動的開展需要有的放矢,即有明確的復習目標,以目標為核心構建復習教學的內容。案例在復習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可以突出教學的核心,讓學生把握重點。所以,初中數學教師需要把握運用案例的意圖和方法,切實加強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和理解,提高其數學學習水平。
一、運用案例開展初中數學復習課教學的意圖所在
1.抓典型,突重點
對于初中學生而言,其在數學學習中表現出的錯誤往往具有相似性。深究其中原因不難發現,學生彼此之間會相互交流,若是部分學生在某些知識或某個問題上掌握較好,那么就可以在交流中讓其他掌握不牢固的學生進一步加深認識。若是大多數學生都掌握不好,那么學生彼此交流也無法起到解惑的作用,進而大多數學生都對這一問題抱有疑惑。所以,通過案例進行復習教學,可以將學生存在的相似性問題,通過典型題例的形式進行講解。這樣可以突出學生尚未掌握的知識重點,有利于復習課教學效果提升。
2.分類別,強理解
復習課教學和正常課本教學最大的區別在于,正常課本教學是依照教學大綱,對課本內容展開細致講解,速度較慢;而復習課教學主要是針對已經教學過的內容拉通梳理,對學生掌握較好的知識點簡單回顧,對學生掌握不好的知識點進行重點講解。所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以案例為載體展開復習課教學,可以對學生存在疑惑的知識實現分類講解,增強學生的理解消化效果。在運用案例展開復習課教學時,也需要秉承分類、強化理解這一基本原則,合理有效地引入教學案例。
二、案例在初中數學復習課教學中的運用措施
1.案例設計
在進行復習課教學時,要引入案例,首先需要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整理匯總,明確學生存在的薄弱環節,以此為基礎設計適當的案例展開教學。在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的環節,我們以學生的日常作業和考試中表現出的問題為主,將學生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行歸納匯總,并按照涉及的知識點進行分類。例如,規定運算的問題的解決,首先觀察新運算是怎樣規定的,然后轉化成我們熟悉的算式來解決。
比如,☉表示一種新運算,已知2☉3 = 2 + 3 + 4,7☉2 = 7+ 8,3☉5 = 3 + 4 +5 + 6 + 7,按此規則,若n☉8 = 68,求n。針對這類題,首先觀察“☉”是怎樣定義的,然后將n☉8 = 68轉化成我們熟悉的算式。通過觀察,n☉8的含義是n☉8 = n+(n+1)+(n+2)+……+(n+7)=68,即8n+28=68,所以,n=5。
2.案例運用
第一,在復習課教學之前引入案例。復習的重點在于對學生尚未完全掌握的知識展開補充教學,所以可以在開始教學前,將設計好的案例引入課堂,讓學生針對這些案例進行求解。這時學生必然會再次表現出其存在的問題。此時,教師針對學生的問題對案例展開分析,可以強化學生的理解。例如,用正數、負數表示下列各組具有相反意義的量:①零上19度與零下20度;②高于海平面1432米與低于海平面253米。解決這一類先規定其中的一個量用正數表示,再用負數表示另一個量。復習時我們要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指出關鍵詞和關鍵數量的關系。
第二,在教學過程中,針對某些知識復習講解之后,學生可能還是存在不清楚的地方。這時教師就可以運用相關的案例進行進一步說明,讓學生切實對所講解的知識產生深刻認識。例如,在“相反數幾何意義的運用”的復習時,有:已知點A是數軸上到原點的距離小于3的一個點,它表示的數是有理數a,請在數軸上畫出有理數a的相反數的點B。在復習時結合分類討論思想來討論,將a按正數、負數、零三種情況分類來討論,做到了不重復、不遺漏。
第三,在復習課教學完成之后運用案例。在完成復習教學之后,為了檢驗教學質量,也為了進一步鞏固學生對相應知識的掌握,教師就可以設置一個案例,讓學生對其進行處理。對于應用題的教學和復習一直是我們教師和學生比較頭痛的問題,其實我們通過案例舉一反三,促進學生對類型題目的理解,強化學生應用題的閱讀能力,強化學生閱讀理解應用題的技巧,從而突破應用題的難點。
3.案例演變
在日常學習中,學生還存在一種問題,就是對某個題目能夠求解,但是在其進行變形之后,就不會解題了。由此可以看出學生在知識的遷移和轉化方面還存在不少問題。因此,在復習教學時教師要通過案例加強學生對知識的轉化遷移能力,一題多解,一解多題,達到舉一反三的作用。
案例在復習課教學中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在復習教學中合理運用案例,讓學生加強復習效果,才能使復習的效果更好。案例的設計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定,然后在復習時巧妙運用,才能讓學生逐漸消除知識的難點,從而提高數學知識水平。
(作者單位:福建省南靖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