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作為教學環節中最為重要的學科之一,其內容抽象且公式繁雜。對于小學生而言,數學學科的學習常常成為學業的絆腳石,并由此對數學產生畏懼心理。本文結合筆者的教學經驗,針對數學教學中生活情境法的使用進行分析探究,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的教學效果。
小學數學作為一門重要學科,旨在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以及計算能力,并培養學生處理生活中簡單問題的能力。由于小學生的思想處于啟蒙狀態,其對數學的領悟感知能力較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為具象的情境進行教學,因此通過生活情境進行教學十分重要。
1 數學教學中創設生活情境
在小學數學課程教學中,很多知識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該留心生活中應用到的小學數學知識,并對這些生活元素進行歸納,并通過數學知識對其進行講解。通過將生活中實際出現的問題展現在學生眼前,并結合數學知識進行講解的方式,有助于學生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具象化,并在實際應用中加深對數學知識,數學公式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認識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以小學數學《混合運算》為例,旨在讓學生熟練運用混合運算的有關法則并能夠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相關問題。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設置如下的生活情境:
“今天我們學校旁邊開了一家超市,我們去逛逛吧”,然后通過幻燈片的方式展現出超市中的相關商品以及價格,然后向學生們展示不同的購物單,并讓學生作為收銀員,對各個購物單的總價進行計算,并將公式列出。在學生進行計算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尋找學生列出的不同算式,并指出各個算式的優劣。通過創設生活情境的方式,渲染了輕松愉悅的教學環境,將枯燥的混合運算融入生活中去,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2 結合生活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小學課堂不應局限在教室中。教師為了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以及對數學的感知能力,應該創造性的開展實踐教學活動,通過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出教室,走進自然,在自然以及生活過程中思考問題,并結合相應的數學知識解決問題。通過學生親自實踐的方式解決數學問題,感悟數學知識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并提高學生對數學的感性認識。
以六年級數學課《圓的周長》為例,教師不應該片面的向學生傳授相關公式法則,而應該讓學生親自動手,找出圓的面積的公式構成元素。教師讓學生走進自然,并在自然界中尋找圓的蹤跡,并通過軟尺測量不同圓的周長以及半徑,并尋找這些周長與半徑之間存在的相關聯系。通過讓學生親自動手進行實踐的方式,一方面加深了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培養了學生在遇到問題時,通過親自實踐的方式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培養數學思維。
3 寓教于樂,在數學教學中融入游戲環節
玩是小學生的天性,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愛玩的心理,將玩成為數學教學中的一部分,從而讓學生在游戲的過程中感受數學的趣味,培養對數學的興趣。如何創設與實際生活相關的游戲環節,是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同時也是游戲教學效果是否顯著的重要因素。在學習《加減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設置搶答比賽的環節,讓同學對相關的實際問題進行搶答:“班級有40人,18名男生,女生有幾人?”,“如果現在又來了5名男生,4名女生,那么班級總共有多少人?”通過設置類似的問題,鍛煉學生對加減法的計算能力,同時通過強大的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讓學生充分融入情境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4 運用生活情境教學方法的原則
4.1 遵循適度原則
生活情景教學作為小學數學的輔助教學方法,起到提高學生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動手能力、感悟能力的培養的作用,具有一定的使用價值。但是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不能把情境教學作為主要教學方法,這樣舍本逐末,導致課堂秩序混亂,學生思想渙散等問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適當納入情景教學模式,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4.2 從實際出發,因材施教
小學生處于思想啟蒙階段,對事物的認知能力較低,因此教師在創設生活情境的過程中,應多選用學生經理過的生活情節作為藍本,并與相應的數學知識相互結合。同時對于低年級學生和高年級學生,情境的創設應有所不同。對于低年級學生,數學教學任務主要側重于學生對于數學感性的培養,因此教師在設置情境時,應側重抽象過程的展現,讓學生對數學的基本思維有所了解;而對于高年級的學生,教師應側重于理性分析,尋找實際生活中出現的相關數學問題,并讓學生結合學習的數學知識進行分析探究,從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數學能力。
4.3 素質教育,實現德育
德育作為小學素質教育的關鍵任務,是每位教師必須重視的。在數學教學中德育思想也不可忽視,在課堂上,教師創設的生活情境應積極向上,課堂氣氛和諧融洽,老師在教學中應成為學生的朋友,只有這樣生活情境的教學方式才能真正讓學生所接納。
5 總結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師可以通過在課堂上創設相應的生活情境,讓學生通過親自實踐的方式融入生活,以及在課堂上納入游戲元素的方式完成生活情境教學法,同時也應該做到適度原則,并因材施教,實現德育。只有這樣,才能將生活情境法發揮到極致,提高教學質量以及學生的學習效率。
(作者簡介:陳海梅(1979-),女,廣東省信宜市人,廣東省信宜市教育城小學,一級教師,從事小學數學學科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