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兆昌
想象力是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必要的心理品質,是發展思維,培養創新能力的重要載體。想象力也是構成語文能力的重要因素,它是語文課要培養的智力因素之一。《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發展語言的同時,要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重要的是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小學課內外教材收錄了大量的經典文學作品,它們充盈著想象,對于培養學生想象力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兒童時期思維活躍,富于幻想,正處于發展想象的最佳時期。作為語文教師一定要抓住這個關鍵時期,利用學科的特點,通過形式多樣的教學手段,注意培養學生的想象力,發展學生的想象力。筆者根據近幾年的經典誦讀研究談談如何在小學語文經典誦讀中培養學生想象力。
1 營造氣氛,放飛想象
新的課程理念要求在學校教育中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構建融洽、和諧的學習氛圍。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相互溝通和交流是學校教育的核心因素,新課程倡導建立一種平等合作,對話理解的師生關系,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創造有利的條件。課堂上,教師要關注每一位學生,使學生在思想上沒有過重的壓力,心理上沒有負擔。使他們輕松地學,愉快地聽,積極地想。讓學生感到課堂氣氛是寬松的、自由的,在這樣的環境中,他們就會積極思維,在思維中放飛想象的翅膀。
2 創設情境,啟發想象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有了想象的興趣,他們就會興致勃勃地“沉醉”于自己自己感興趣的事物。他們的大腦就會進入高度興奮狀態,對所感知的事物記憶真切,進行積極的思維。
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猜謎、設疑、制造懸念、利用插圖、利用實物及電教媒體等方式激發學生的想象興趣。
3 精心設疑,創造想象
朱熹曾說:“讀書無疑者,須叫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這就是說,精心設疑,引起爭論,使學生面對疑難,深入思考,發揮想象,才能達到無疑,以激發學生想象的積極性,培養想象能力。
4 朗讀“佳句”,激活想象
發散性思維是指對一個有多種答案的問題朝著各種可能的方向去探究各種正確答案的思維,發散性思維能擺脫思維的僵化、呆滯,有助于克服思維的定勢,拓展思路,有助于創造能力、創新精神的培養。發散性思維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培養想象力。小學課文中有許多“佳句”,教師若能讓學生反復地朗讀,啟發學生奇思妙想,就有助于培養小學生的發散想象力。
例如:我在執教《草原》第一自然段時:當學生朗讀完最后一句“在這境界里,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我播放歡快的《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接著教師讓學生大膽想象:“假如你是駿馬或大牛,來到了美麗的草原,會做些什么?”
有的同學說:我是駿馬,我要跟伙伴們賽跑。
有的同學說:我是大牛,正輕輕的舔著自己孩子的脖子……
想象是兒童的天賦,他們樂于表現得與眾不同,用自己個性化的語言把他們的奇思妙想、天真浪漫表現得淋漓盡致。通過對文中好詞佳句的朗讀,再現情境,激活學生想象。
5 巧用插圖,誘發想象
小學語文教材,許多都是圖文并茂的,這些插圖雖是根據課文內容而作,但其內含的信息量往往勝于文字。利用掛圖、插圖、投影再現課文描述的情景是啟發學生展開想象的直接憑借,也是培養學生觀察力、思維創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例如:《飛奪瀘定橋》(第十冊)一文中的插圖,主要是展現紅軍戰士英勇奪橋的過程,是對文中的 “他們帶著馬刀,背著手榴彈┅┅”這一段描寫的形象再現。教學時,可指導他們一邊看圖,一邊展開想象。學生閉上眼睛,一幅紅軍戰士冒著槍林彈雨英勇奪橋的戰斗場面就會在學生頭腦中再現,還可以讓學生進一步看圖中紅軍戰士的表情,目光,動作,想象他們此時在想什么,這樣能激活學生的思維,也使學生體會到了紅軍戰士英勇奮戰的精神。
6 多元“誦讀”,深化想象
6.1 輕聲吟讀
如我在教學《荷花》一文時,讓學生在自由輕聲吟讀中展開想象。引導學生按“聞到清香”、“看荷花”、“想到自己是荷花”、“回到現實中”的順序來邊讀邊想。把讀者當作作者,想象自己是怎樣去看荷花的,讓學生把課內學習與課外的經歷聯系起來,充實表象。
6.2 巧用默讀
我在教學《荷花》第二自然段時,讓學生進行了兩次默讀:第一次默讀后,要求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想象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看到的荷葉和荷花是什么樣的,讓學生通過討論交流自己的意見;第二次默讀思考這段注重寫了幾種荷花,它們的姿態有什么不同?為什么?通過層層默讀,在默讀中想象、比較,讓荷花形象在頭腦中逐漸凸現出來。
6.3 巧設引讀
引讀是我在教學《荷花》一課時采用的又一種方法。適度的引讀,可以深究課文的感情色彩,可以推敲文章的重難點,可以讀懂作者的豐富聯想,可以拓展學生想象的空間。
雨果曾說過:“想象就是深度。”如果沒有想象,學生就難以順利有效地完成一門學科的學習任務。特別是語文,鑒于語文的學科特點,我越來越強烈地感受到要學好語文,大膽想象的習慣尤為重要。教師要時刻把握想象的形象性、概括性以及超越性的特征。通過圖形、聲音、動畫等媒體來豐富學生的想象空間,借助于表演、討論等形式來體驗作者內心活動,把想象變成“行動”和“現實”,讓思維碰撞,讓想象飛翔,讓思想閃光。
(作者單位:山東省蘭陵縣第四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