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幗敏
幼兒自護能力主要是指能夠對危險做出正確識別,并實施安全、自我保護行為,從而避免自身受到一系列傷害的能力。幼兒雖然具有活潑好動、強烈好奇心等特征,但由于智力、體力與生活經驗十分有限,所以很難對自身一系列行為可能產生的后果做出準確預見,所以經常會因為自己的一些好奇心而導致危險的產生,因此,必須要重視起幼兒安全自護能力的培養。
加強幼兒安全自護能力的培養與提升,不僅能夠為幼兒身心健康全面成長提供有力保障,也能夠為幼兒園一系列安全問題的妥善解決提供大力支持。而對于幼兒自護能力的培養來講,僅憑借幼兒園的能力是遠遠不夠的,家長也是增強幼兒安全自護教育的關鍵資源,因此,各幼兒園應不斷加大家園合作力度,采用更靈活多樣、科學完善的措施來推行家園合作共育,以此來對幼兒安全自護教育做出進一步優化。
1 樹立良好的家園合作理念
為了給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創造良好條件,各幼兒園應不斷加強與家庭、社區的合作交流,對各種教育資源進行綜合利用。對于幼兒園教育的革新發展來講,家庭是最關鍵的合作伙伴,應始終堅持尊重、平等與合作的原則,在獲得家長理解的同時,還應積極引導家長參與其中,以此來為幼兒園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在此過程中,要想真正實現家園一致,就必須要注重良好合作理念的樹立。
幼兒教育除了幼兒園教育培養之外,還涉及到在社會、家庭教育等方面,尤其是家庭,作為幼兒出生后,生活、成長的重要場所,在孩子形成、發展品性與習慣中發揮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很多家長都會存在“將孩子送到了幼兒園,就可以什么都不管”的錯誤想法,也有一些家長在教育方面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其實,除了每天在幼兒園的幾個小時的外,大多數活動都是在家庭開展的,對此,家長應正確認識到,將孩子送到幼兒園并非是對教育責任的一種移交,應重視、加強與教師的合作交流,從幼兒園、教師那里獲得一定的幫助,掌握更科學、恰當的教育培養方法,以此來促進家庭教育水平的不斷提升。
特別是對于幼兒安全自護教育來講,具有較為顯著的長期性與日常性,也正是因為這些特點,決定著其必須要滲透于“在園”“在家”的各個場景與環節,始終保持了良好的互補與一致性。在家庭中,幼兒可以更直接、自然的獲得生活與感性體驗,且具有的教育意義也是其他方面無法替代的。對此,家長應注重各種生活元素的引用,采用更適合的方式來培養發展幼兒的安全自護能力,以此來對幼兒園教育做出良好的延伸補充,提升家園合作水平。
2 優化豐富家園合作載體
2.1 創建家長課堂,設置家長開放周
首先,針對幼兒安全自護教育提出的普遍性需求,可以為家長提供調查問卷,定期組織家長參與一些專題講座與家長會,對幼兒身心健康發展規律與特點做出全面分析掌握,為家長傳統一些比較實用的家庭教育理論與方法,讓家長獲得更專業化的服務。同時,對于一些個別家長提供的不同需求,還可以開展“一對一”的幫教活動,針對安全自護教育的一些特殊問題,帶領家長做出更深層次的探究,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對癥下藥,全面突顯安全自護教育的針對性。
其次,每學期的開學前,幼兒園可以安排一周左右的開放日,積極邀請家長與幼兒一起來幼兒園,熟悉環境與教師。學期中期,還可以安排一到兩次開放周,邀請家長真正走進課堂,對孩子每天的學習、活動與生活情況進行零距離觀察,也對幼兒園的全面管理,以及保教和保育情況作出進一步了解,積極為教師提出一些教育意見,這樣不僅可以有效消除家長的一些顧慮,也能夠真正理解教師的心理,為家園合作奠定良好基礎。
2.2 加強安全自護常識的普及
幼兒雖然缺乏一定的直接經驗,但卻往往擁有較強的知識接受能力,幼兒園與教師應正確引導幼兒辨別危險,怎樣避免、應對危險。對此,教師可以與家長一起進行日常生活安全自護小常識的收集,并圍繞“生活好習慣、自護保安全”這一主題設計制作成有趣的卡片為幼兒展示。比如,正確有序的穿衣服可以起到保護身體的作用;系牢鞋帶能夠避免出現跌倒摔傷;吃飯時不嬉笑打鬧,避免異物進入氣管,以及不給陌生人開門等。尤其是在信息時代高速發展背景下,教師還可以借助視頻、網絡等媒介,選用孩子更喜聞樂見的形式,鼓勵每個孩子都加入到班級的安全體驗交流分享的當中,進而真正懂得互相學習、舉一反三,也以此來引導家長更自然的融入到教育活動中,獲得更理想的教育效果。
2.3 優化安全教育環境與體驗
首先,在家園共育中,應重視環境育人作用的發揮,積極創設符合安全自護教育需求的環境,不但提升幼兒的自我保護意識。對此,可以在幼兒園的樓梯轉角處貼上安全標志,在洗手池地面上貼上小腳印,在活動室設置相應的“生活角”,或者是在班級墻面上進行安全常識小專欄的設置。同時,教師還可以結合具體情況,建議家長在日常布置、裝修家庭時,注重安全教育理(下轉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