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創新在我國經濟發展中越來越發揮重要的作用,這是金融發展的必然趨勢。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時期,金融創新對實體經濟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具有舉足輕重作用。金融創新驅動金融行業發展,有利于提高資源的優化配置,實現實體經濟穩健快速發展。
金融創新是指金融領域內對各種要素,包括產品、工具、管理方式以及服務范圍進行有機整合所得到的新事物。金融創新的意義在于通過金融機構自身的產品、工具及管理、服務等方面的改革,與企業一起形成健康發展的資金鏈條,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
1 金融創新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業在不斷的創新中逐步形成了完整的體系:
第一、形成了現代化金融組織管理體系。我國通過不斷創新,逐漸建立了現代化金融組織管理體系。首先是打破了傳統的計劃經濟金融管理體系,在分別設置專業銀行的同時明確了人民銀行的中央銀行職能。其次是建立了專門的辦理信托投資類型的金融管理機構,促進了農村信用社和城市信用社的發展。最后是將政策性金融和商業性金融分離, 促進了國家專業銀行逐漸向國有商業銀行的逐漸轉化,進而改變了四大國有銀行的壟斷地位。此外,在進行金融體制的改革過程中,實現了非金融銀行機構的協調發展。
第二、形成了信貸資金管理體制。首先在部分地區先實行“統一計劃、分級管理”的信貸管理體制。其次是實行實貸實存的體制,有效的轉變了人民銀行與各大專業銀行之間由以計劃指標為主的分配關系到借貸關系的合理轉變,對于中央銀行實施的金融間接調控具有直接的推動作用。
第三、形成了健全的金融市場。在金融市場的建設過程中,同業的拆借市場以及貨幣市場中的相關貼現業務最快得到培育和實現發展,這對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逐漸成為企業進行融資的最主要手段以及進行結算的要方式。
2 我國金融創新遇到的問題
我國的金融創新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金融創新動力不足。我國金融體系相對還不太完善,金融機構的產權狀況不太明確,缺乏完全獨立性,四大國有銀行尚未建立完善的商業銀行運營體制,這種缺乏競爭壓力和利益驅動是難以促進金融創新。
二是金融市場發展不平衡。在金融市場存在輕貨幣市場重資本市場的傾向,貨幣市場規模相對較小,交易品種和主體較少,金融市場發展滯后。在資本市場中,股票市場發展較快,而債券市場發展相對滯后。在債券市場中,國債市場的發展相對較好,企業和金融債券市場發展較慢,股權和期貨市場尚未形成完全的市場交易機制。金融市場的不均衡對金融創新產生一種限制性影響,由于我國金融工具相對較少,企業融資的可選空間也就較小,金融市場的發展不能滿足企業的融資需求,對金融宏觀調控的政策和效果產生不利的影響
三是金融法規不健全。先實踐后監管是我國目前金融行業的一種發展模式,雖然這種模式存在一定的優點,但也存在很大的漏洞,會給違規者可乘之機,對金融秩序的發展不利。
3 政策建議
3.1 加快市場主導型金融創新發展
隨著金融市場和金融工具的迅速發展,政府金融管理部門應逐步減少對微觀金融機構創新活動的干預,為市場主導型的金融創新活動營造公平的外部環境。一方面,通過放松金融業的市場準入管制,能夠降低金融行業的市場集中度,吸引更多的民間中小資本流入金融業,從而提升市場資源配置效率,促進金融業整體經營績效的提高。另一方面,市場準入門檻的降低將吸引外來資本的流入。隨著國內資本融入世界資本市場的步伐加快,外資金融機構在逐漸改變著國內金融機構的經營發展模式,為國內金融機構帶來了放多卓越的經營管理理念和技術。
3.2 加大金融創新力度
首先要創新我國金融體制,完善資本市場。在強化中小金融機構、地方性金融機構力量的同時,要拓寬直接融資渠道,為金融創新提供營造良好的融資平臺、金融技術和金融工具的支撐。其次,要加快利率市場化進程。通過調整信貸結構,加快金融中介在資金轉化過程中的效率,引導有限的資金流向效率更高的地方,讓資源配置和資源的利用更有效率。再次,要深化貨幣市場發展。支持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進入貨幣市場,參與資本運作,鼓勵中小股份制商業銀行在企業兼并重組過程中創新金融服務。
3.3 完善金融法規建設
金融創新與監管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一方面,通過建立健全金融創新立法,既保護金融創新者的權益,又保護投資者的利益;另一方面,完善金融防范的內控機制和推出機制,對風險進行合理評估和有效化解,及時消除金融風險所帶來的隱患。
3.4 促進信用機制的健全有效
加快社會征信系統的建設步伐,健全個人和企業信用檔案,為金融創新的積極開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逐步建立與國際接軌的信用評級機構。
(作者簡介:彭秋玲(1981-),河南周口人,經濟學碩士研究生,江西外語外貿職業學院會計學院教師,高職副教授,研究方向:金融理論與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