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旗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促使“大數據”時代迅速來臨,這使得改變著城市空間組織和居民行為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空間在地理研究中越來越受到關注。本文基于時代的發展趨勢,認為“大數據”背景下的地理研究開始更加注重自然與人文的結合,同時現行地理研究要注重數據的作用,構建了地理學在“大數據”背景下的總體框架。
1 背景
隨著時代的發展,“大數據”的搜集及其應用的合理性與科學性,已經成為地理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主要包括(1)利用手機定位、GPS導航、QQ和微信定位功能等用戶位置數據對城市居民的出行模式和出行半徑進行研究;(2)通過搜集QQ和微信等社交工具得出的網絡數據,不但可以分析城市日常的生產生活活動,還可以研究社會空間結構(一般基于不同人群的特征進行研究);(3)利用智能手機、QQ和微信定位與通話數據,既可以模擬居民的旅行軌跡,又可以判斷景區對基礎設施的利用情況,還可判斷旅游的熱門區域和冷門區域;(4)充分利用電商(比如淘寶和京東)大數據資源,分析買家與賣家的行為關系,構建物流中轉倉,從而達到緩解城市交通壓力的目的。
目前,中國的人口與經濟規模十分龐大,再加上近些年互聯網經濟(尤其指電商經濟)的迅速發展,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大數據”市場之一,進而越來越受到全世界的關注。地理科學是一門研究地球上自然現象與人類活動相互關系及其地域分異規律的科學,“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必然會為中國地理研究的發展提供新的發展機遇,使得地理實踐越來越科學合理。本文通過討論分析“大數據”背景對地理研究和實踐的發展所帶來的影響,對今后地理學的研究和應用給出一定方向的思考。
2 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和諧發展
“大數據”時代的快速來臨,我們要關注的不僅僅是數據本身,還要進一步關注“大數據”能夠反映與自然、社會和經濟問題密切相關的信息,這將極大地促進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和諧發展。地理學,指的是研究地球表層自然與人文兩大要素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及其空間變化規律的科學,它不斷運用現代科技(尤其指3S技術和互聯網+技術),具有跨越自然與人文兩大科學的性質,它的綜合研究與實踐觀點和與其他學科交叉聯系的方式是地理學研究的一大特色。因此,在“大數據”背景下地理學的發展必須要抓住這一機遇,逐步減少自身學科發展框架的限制,在兩大科學不斷碰撞與融合的發展過程中,積極通過與其他學科的協同發展,實現地理學研究與實踐理論與方法的不斷創新,逐步提高地理學分析和解決對自然、社會和經濟問題的能力。
3 充分發揮數據的作用
一直以來,地理學不斷關注人地關系的研究和發展,強調自然和人文兩大要素之間的和諧發展。但是,很多地理研究大多從宏觀上去探討和關注,特別強調結構與空間的相互關聯,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城市居民這一行為主體的重要作用。雖然在上世紀70年代行為地理學的出現成為地理學研究和實踐的新的篇章和晴雨表,但是對于數據的獲取與處理有挺大的難度,“以人為本”的理念落實程度還遠遠不夠。而“大數據”對于分析城市居民的行為特征與規律具有極大的說服力,這為地理學研究與實踐提供了極佳的素材。
雖然我們特別關注“大數據”對于地理研究的意義,但是“大數據”時代,我們不僅要有“大數據”,而且還要發揮之前數據(比如以前的統計年鑒中的相關數據)的重要作用。“大數據”具有科學性和精準性(在描述相關關系時),可以通過對相關數據的整合與共享,充分利用智力資源,提高知識服務能力。但是在進行地理研究和實踐方面,我們還要借助更多數據獲取的手段。比如在解決實際問題時,我們更傾向綜合采用多種手段與技術(3S技術與相關方法的結合與運用)。通過把新舊技術和方法融合在一起,不但可以和提升地理學者處理地理問題的能力,而且可以提升地理研究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4 地理研究的實踐導向
通過合法途徑挖掘網絡數據,利用信息設備采集等途徑,獲取社交網站(例如Facebook)、智能手機和遙感影像等相關數據,把傳統人文地理研究方法和3S技術有機結合起來,對“大數據”進行合理分析,從而構建“以人為本”為指導的“大數據”應用支撐平臺。在這個平臺的基礎上,(1)城市地理學研究應重視城市空間組織和結構的變化;(2)社會地理學研究應關注社會群體特征和活動等對社會空間分異或融合產生的影響;(3)政治地理學研究應重視地緣關系對政治現象的影響和規律;(4)旅游地理學研究應關注居民在出行方式、消費分配等方面的作用;(5)交通地理學研究可以通過電商(比如淘寶、京東和蘇寧)“大數據”的物流組織分析,來促使交通網絡的合理優化;(6)經濟地理學研究應充分發揮地理理論和“大數據”的分析,模擬出適合企業選址、布局和生產生活等方面的
體系。
(作者單位:青海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