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珂
(北京體育大學,北京 100084)
北京冬奧會申辦成功對我國群眾體育發展的影響
韓 珂
(北京體育大學,北京 100084)
北京2022年冬奧會申辦成功,恰逢國際奧委會正式推行《奧林匹克2020議程》,也是中國在實現第1個“百年目標”基礎上向第2個“百年目標”邁進的關鍵時期。當今中國社會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謀求協調發展的道路上遭遇瓶頸區,全面實施改革轉型與創新迫在眉睫。因而,北京這座國際化大都市攜手張家口承辦2022年冬季奧運會,帶來的不僅是冬奧會歷史上空前規模的體育盛宴,也必將全面深入地促進群眾性冰雪項目的發展,使其進入全新時代。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著重從人口、經濟、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等角度分析北京冬奧會申辦成功后對群眾體育發展的影響。
北京冬奧會;群眾體育;影響
隨著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特別是生活方式的轉變,讓越來越多的人熱衷于參與體育運動。自2008年北京奧運會后,全國掀起一股全民健身的高潮。諸多老少皆宜的運動項目,如羽毛球、游泳、健身操等發展得如火如荼。作為夏季奧運會的“兄弟”冬季奧運會,同樣吸引著無數運動愛好者參與其中。北京成功申辦2022年冬奧會,讓更多的人開始認識、了解冰雪運動,體驗冰雪項目帶來的樂趣,因而加入到冰雪項目中,實現了由欣賞者向參與者的轉型,為北京2022年冬奧會打下了良好的群眾基礎。
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冰雪運動無論是在大眾普及程度上,還是在競技運動員的整體實力、競技水平、后備力量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據有關數據顯示,我國遼寧省的滑雪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只有1%,北京也不到5%,而歐美發達國家則占到了30%。由此可見,中國冰雪運動的群眾基礎還很薄弱,冰雪運動要扎根群眾任重道遠,而提升群眾對冰雪項目的認識是重中之重。北京攜手張家口成功申辦2022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對中國人民來說是一件歡天喜地的大好事,將再一次向世界各國人民展現中華民族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再一次向世界人民呈現一場無與倫比的冬季奧運會。隨著申奧工作的完成和備奧工作的開始,人們對冰雪項目的認識不斷加深和完善。隨著北京冬奧會各項宣傳工作的不斷開展,讓人們逐漸認識到,冰雪項目不只是北方人民的專利,北冰南展、南冰北練、北雪西拓,這些具有創新性的冬季體育發展戰略將讓南方人享受到冰雪上的快樂;冰雪項目不再是歐美國家的獨寵,而是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要讓3億人上冰雪”的目標。
鑒于氣候的影響,我國冰雪運動大發展受到了較大的制約,冰雪運動的開展主要集中在黑龍江、吉林等東北城市。參與冰雪項目的人數從整體上看并不多,與夏季奧運會相比更是相差甚遠。北京申辦冬奧會的成功,不僅有利于提高我國冰雪項目的競技體育水平,更重要的是提高了青少年學生及廣大人民群眾對參與冰雪運動的熱情,讓全國人民有意愿且有條件參與到冰雪運動之中。隨著南方5大滑雪場地,即湖北神龍架滑雪場、四川峨眉山滑雪場、四川西嶺滑雪場、貴州六盤水玉舍國家森林公園滑雪場和云南玉龍雪山滑雪場的建設,群眾參與滑雪運動的人數越來越多,滑雪運動的娛樂性與健身性讓人們正一步步地感受著它的生機與魅力。
開國領袖毛澤東同志酷愛在冬季暢游湘江,并于1925年寫下了名詩《沁園春.長沙》:“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對于很多人來說,冬天寒風蕭瑟,到處一派銀裝素裹的景象,難以讓人萌生進行體育鍛煉的想法。除了冬泳,可供人們選擇的項目更是少之又少。而北京冬奧會的到來,恰似孕育了冬季運動的一場革命。豐富多彩的冰雪項目,如速度滑冰、雪橇、雪車、冰壺、冰球、滑板滑雪等可供選擇。滑雪滑冰項目具有的娛樂性、體驗性、參與性、健身性等特點,也讓越來越多的人走出家門,走向戶外,投入大自然冰冷的懷抱,享受運動帶來的激情與活力。
國家體委在1995年6月20日和1995年7月6日分別頒布了《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和《奧運爭光計劃綱要》,這是一項立足國情,順應民心的創舉。全民健身關乎國計民生,是綜合國力和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奧運爭光是展現體育強國形象的重要方面。隨著北京申辦冬奧會成功,我國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將不再局限于球類、游泳、自行車等夏季奧運項目,高山滑雪、滑冰、雪地摩托車、雪橇等群眾性娛樂項目將吸引更多的人來參與,群眾健身的手段將愈發豐富。國家主席習近平同志力挺北京申辦冬奧會,并提出要帶動3億人上冰雪,這對全世界來說都是一個革命性的突破。我國全民健身運動的發展將在冰雪上起舞,迎來蓬勃發展的春天。
2014年全國少年冰球邀請賽北京站的場地是在北京首都體育館外搭建的室外冰場,它是國家體育總局冬季運動管理中心主持修建的,且兩塊冰場都結合了冰、雪元素,比賽結束后將長期保留。這既是助力北京申辦冬奧會的一項大型活動,也意在打造一個北京市民滑冰玩雪的中心,同時讓市民通過親身接觸冰雪運動,增強對冬季運動的認識和熱情。本著節儉辦奧運的宗旨,將充分利用2008年北京奧運會留下來的奧運場館遺產,對首都體育館、國家游泳中心、五棵松體育館等老場館進行改造,再加以利用。例如,鳥巢將舉行開幕式,水立方將采用國際先進的制冰設備,將水立方變身為冰立方。北京將在充分利用現有場館之外,再新建一座場館。舊有場館的改造加上新建場館的開放,以北京為代表的中國群眾性冰雪運動將在冬奧會的神圣洗禮下,發展得如火如荼。
冬奧會有將近3/4的賽事是室外雪上項目,對環境造成的深遠影響不言而喻,環保工作自然也越發的復雜。在2000年悉尼奧運會場館的規劃建設中,有一塊濕地被辟為比賽場館。而環保人士在考察過程中發現此處生存著一種珍貴的青蛙:金鈴蛙,悉尼政府毅然改變了建設規劃,為青蛙讓路。悉尼奧運會遷徙金鈴蛙的做法可謂是樹立了綠色奧運的優良典范,實現了奧運精神與環境保護的完美結合。中國在撰寫申辦報告過程中,以國際奧委會大綱為依據,與NGO(非政府組織)合作,聽取了民間環保組織的意見,對賽場進行了環境評估等。并向國際奧委會提交了10多萬字,200多頁的環境評估報告,彰顯了中國重視環境保護的大國風范。這不僅是一份重要的技術性文件,同時也是一份重要的法律文件。北京作為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取得一系列顯著成就的同時,城市環境問題也日益突出,如霧霾、沙塵暴等,這些挑戰更好的激發北京申辦冬奧會的決心。北京政府相繼出臺了《北京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北京市重污染日應急方案》,并積極推廣使用多種清潔能源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為北京冬奧會的到來營造了一個良好的比賽環境,更是讓北京群眾享受到干凈、舒適的鍛煉環境,讓鍛煉人群不再擔憂由于霧霾天氣引發哮喘等不適。總之,以北京冬奧會為契機,北京的生態環境將會得到大幅度改善,空氣質量能得到更好的治理,群眾的鍛煉環境會越來越好。人們期待的APEC藍、奧運藍將會再次出現。
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是我國體育事業的雙生花,兩者必須協調發展,缺一不可。北京冬奧會的成功申辦,對中國冰雪項目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它不僅提高了群眾對冰雪項目的認識,增加了運動人口,還促進了全民健身運動的發展,推動群眾體育鍛煉環境的改善。在2008年北京成功舉辦奧運會經驗的基礎上,北京和張家口聯合申辦冬奧會,從項目的內容和形式上實現互補,形成放大效應。正如國家體育總局群體司司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道:“從國際慣例來講,每一次世界綜合運動會特別是奧運會的舉辦都是對本國國民培養體育興趣、參加體育鍛煉、推動全民健身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冬季冰雪項目現在已經成為老百姓參加健身鍛煉的新亮點,是一片新的熱土。
[1] 趙晶,閆育東,冰雪情.申奧夢—中國北京申辦2022年冬奧會前瞻[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4,37(7):8-11.
[2] 楊燁,王凱珍,熊曉正,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群眾體育的發展演進與思考[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8(6):721-726.
[3] 孫葆麗.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基創業時期的群眾體育[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2,25(1):7-9.
[4] 劉曉劍.北京市群眾參與冬季冰上運動的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 D ].北京:首都體育學院,2015.
G812.4
A
1674-151X(2017)16-003-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7.16.002
投稿日期:2017-06-15
韓珂(1992—),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