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徽警官職業學院律師 潘家永
欠錢不還,應當在多長時間內告他
文/安徽警官職業學院律師 潘家永
張大媽早年做生意,手頭寬綽。2013年10月11日,遠房侄兒在城里買房資金不夠,向張大媽求援,想借款5萬元。張大媽顧及親戚情面,就答應了。當時,雙方約定借款期限為2年。2015年10月還款期限到了,遠房侄兒一直沒有還款,張大媽礙于情面也沒有催要。最近,聽人說,借款期滿后2年內未討要,就不受法律保護了,即使起訴到法院也不能勝訴。張大媽很是著急,不知怎么辦。
很多老百姓不懂法,認為有了借條就可以隨時起訴。其實,討要欠款是有時限規定的,即訴訟時效。訴訟時效是一項提醒人們不要“躺在權利上睡大覺”的制度,具體是指權利人在法定期間內不行使權利,該期間屆滿后,權利就不再受保護。以前的法律規定,訴訟時效期間一般為2年,例如要求債務人償還債務,應在2年內提起訴訟。現實中,一些債務人故意“藏起來”,以此達到訴訟時效過期、從而賴賬的目的。
為了避免因錯過訴訟時效而失去勝訴機會的情況發生,更好地保護老百姓的權利,將于今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民法總則》第188條將一般訴訟時效期間由現行2年延長為3年,即“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3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因此,張大媽可以在侄兒還款期滿日2015年10月10日起,3年內向法院起訴請求還款。當然,在這3年訴訟時效期間里,張大媽如果有證據證明自己曾向侄兒提出過履行請求或者侄兒曾同意還款等情形,那么前一訴訟時效就中斷,從該時日起重新計算3年的訴訟時效期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