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萌+王繼生
摘 要:文章運用文獻資料法等研究方法探討我國少數民族武術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影響因素和改善對策,通過分析少數民族武術文化的內涵、民族性格特征和地域文化特征以及少數民族武術文化國內外的傳承方式,發現影響少數民族武術文化傳承與發展的主要因素:少數民族武術的門派種類繁多,推廣力度不大;少數民族武術的理論不完備;缺乏少數民族武術比賽活動;缺乏對少數民族武術的保護。基于此,文章提出改善少數民族武術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對策,即加強對少數民族武術文化的保護政策和對少數民族武術社會組織的建設、加快對其改革創新的步伐、促進在學校中廣泛開展以及在國際間的交流與傳播。這樣讓少數民族武術的獨特文化在更廣的范圍內展示其風采,同時在國內外得到傳承與發展。
關鍵詞:少數民族 武術文化 傳承 發展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1839(2017)4—0033—04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各民族之間既有激烈的矛盾與沖突,也有全面的交流與融合,歷經磨難而綿延不絕,生生不息,最終匯合成為中華民族,同時,這56個民族文化匯集成為特色中國風。中國武術是中華文化之精粹,又稱國粹,是幾千年來中國人民用以鍛煉身體和自衛的一種方法,而少數民族傳統武術文化是生活在中華大地上55個少數民族,它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出來的體育文化結晶,集中體現了某一特定時期內某一特定民族的歷史、政治、經濟、文化、生活、宗教、風俗習慣和心理狀態。少數民族武術是在長期的生產、生活、狩獵或戰爭中發展起來的,它有著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其表現形式和內容都受到了各民族歷史文化、生活習慣、自然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少數民族最初習武是為了對抗猛獸,后來發展成為一種軍事技能,而現在的少數民族武術則集健身、養生以及表演技藝功能于一體。總之,少數民族武術文化是我國傳統武術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珍惜的文化資源,更是民族歷史的記憶,具有獨特的價值和魅力。改革開放以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各民族的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同時,也對少數民族地區傳統武術文化的發展造成了沖擊,也面臨著遺忘和失傳的問題,如少數民族武術傳承后繼乏人、武術理論知識的流失等問題。因此,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挖掘和整理少數民族傳統武術項目,構建保護與傳承機制;加強社會組織的建設;加快少數民族武術文化改革創新的步伐等方面,促進少數民族傳統武術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1 少數民族武術文化的內涵與特征
1.1 少數民族武術文化的內涵
武術是中華民族傳統的體育項目,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它與中國歷史同步發展,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是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體育項目。而作為中華武術重要組成部分的少數民族傳統武術,有著高度的技巧性、對抗性、娛樂性和欣賞性,從不同側面可以觀察到各民族之間的民族特點和文化差異,在少數民族地區這已不僅僅是一個體育項目,而是一種民族歷史文化的體現,深蘊東方宗法禮教觀念,重人倫、講武德、注重身心統一和諧發展、崇尚養生、修性的健身功效,這就是歷史賦予少數民族武術文化的豐富內涵。
少數民族的武術在幾千年歷史發展中,其表現形式和內容在受到各民族歷史文化、民族習慣、經濟生活、自然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后,已各自獨立形成完整的武術體系。從它們的表現形式上來看,總的來說可以分為二大類:徒手和器械。徒手類即拳術,云南傣族的拳種最多,主要以象形拳為主,如孔雀拳、金雞拳、喜鵲拳、象牙拳等;苗族武技在東部方言稱“舞吉保” ,有粘功拳、策手拳、占穴拳等;回族拳術內容豐富,有教門彈腿、查拳、通臂臂掛拳等。少數民族武術從技術體系上看,少數民族武術主要分為徒手技術、器械技術和遠射技術三個主要部分。少數民族的武術器械繁多,有長器械、短器械、雙器械、軟器械,其形狀各異,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兵器,但弓和弩都是共同擁有的。
1.2 少數民族武術文化的特征
少數民族武術作為人類文化的原始積淀,由于各民族存在的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生產勞動與生活方式、文化積累與傳播程度的差異,使少數民族體育在相對封閉的地域環境中形成、演進和發展,其本身受到特定地域社會文化生態的影響,同時帶有本民族文化基因的印跡。因此,少數民族武術的文化帶有兩種特征:民族性格特征和地域文化特征。
(1)少數民族武術的民族性格特征。
民族性格特征是一個民族武術文化的特殊烙印,在不同的民族武術中蘊含著不同民族的生活習俗、思維方式、行為方式與價值觀念等民族特征。北方民族武術與南方民族武術所體現出的民族性格特征是大不相同的,如北方的蒙古族、滿族等少數民族,由于生活在平原上,大多離不開草原和駿馬,長期過著游牧、遷徙不定的生活,從而決定了北方少數民族慷慨、豪氣等所獨具的民族文化性格。因此形成了以騎馬射箭、摔跤為主要表現形式的武術內容,多表現為工架舒展、放長擊遠、豪邁奔放的技術風格。而南方少數民族諸如傣族、苗族、納西族、土家族等,由于長期生活在丘陵、山地之間,復雜的地勢,不便的交通,過著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生活,決定了南方少數民族勤勞勇敢、安身立命等獨具的民族性格特征。因而,形成了以弓箭、短刀兵器等主要表現形式的武術內容,則南方少數民族的武術多注重防守,講究防中有攻,動作緊湊的風格特點。
(2)少數民族武術的地域文化特征。
所謂“北人善騎,南人善水”之說反映了地理環境對人類生活狀況的影響。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決定了民族生活方式與民族文化的異質性,也體現出了各地少數民族武術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如“東槍西棍”“南拳北腿”“拳興于齊”“劍起吳越”“北弓南弩”。我國少數民族大多分布在邊疆地區,地理環境和氣候較為惡劣,人們為了保護本民族和自身的生存,在征服自然的漫長過程中主角形成了與該民族生產勞動密切相關的、具有各民族氣息的武術內容。例如,生活在西北高原、沙漠地區和內蒙古大草原的少數民族,這種生活環境下要求多弓馬騎射,這部分地區的武術特點表現為少步下的近身短打的套路招式;而生活在山區和平原丘陵地帶的少數民族,則要求以陸戰及短兵為主的個人技術,因此這部分地區的武術表現著發達的近戰和短兵器格斗技術風格。少數民族武術還受各地地域人文環境的影響,在節日禮俗、生活習慣、宗教信仰等傳統文化方面表現出較大的差異性,例如西南少數民族武術多帶有較為濃厚的宗教色彩,“巫”“舞”“儺”往往是其武術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和遺留形式;土家族地區在現今廣為流傳的“十二埋伏拳”,是因為早先民們以狩獵為生,常用設卡捕獵的狩獵技術,從而演變成一種古老的拳術;云南傣族“潑水節”、彝族“火把節”、瑤族“盤王節”上的武術表演等,則帶有濃郁的節日文化特色。
2 影響少數民族武術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因素
2.1 少數民族武術文化國內現有的傳承方式
少數民族武術與其它民族武術的傳承方式一樣,家族傳承的歷史是最長的,自古以來中國人的家族意識很強,武術的傳承一般在家族內世代相傳,形成許多著名的武術世家,例如,河南溫縣陳家溝的陳王廷。在相繼家族傳承后,師徒傳承逐漸呈現,但總體來說,武術的傳統傳承方式主要是師徒傳承,它的傳承范圍最廣,其形式包括授徒和拜徒兩種,師父在挑選徒弟時要看他們的武術基礎以及武德情況,挑選條件非常嚴格。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武術向現代化方向成長,普及于學校,則出現了學校師生的傳承方式。
2.2 少數民族武術文化國外現有的傳承方式
如今部分少數民族武術也已走上國際,據目前來看,將少數民族武術文化傳承的途徑有孔子學院,以及分布各地的武館,這樣,通過孔子學院和武館傳承中國武術,傳播至國外。另外,現有的傳承方式還有留學生武術人才的傳承,積極培養留學生少數民族武術技能,從而構造國外武術傳承體系。
2.3 影響少數民族武術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因素
2.3.1 少數民族武術的門派種類繁多,推廣力度不大
在由于歷史發展、生態環境、風俗習慣、地理位置的差異,少數民族武術形成了各種各樣的門派,創編了多種有著風格獨特的套路與器械體系的拳術,但是如今的少數民族武術沒有得到深入挖掘,推廣工作開展不理想,使得許多經典少數民族武術文化沒有傳承出來。門戶之見嚴重造成了少數民族武術難以傳承發展,各門派都有自己的門規,不允許本門弟子學習其他門派的武功,自門內武功也是絕不輕易傳授給外人的,還有封建色彩的影響,“傳子不傳女,傳內不傳外”,“磕頭拜師才予真傳”等。另外,本門師傅在教授徒弟時都會“留一手”,并不會傾囊相授,導致很少的人掌握一些規律性或武術精妙之處,長久以來,許多優秀的少數民族武術因失去繼承人逐漸失傳了。
2.3.2少數民族武術的理論不完備
早先武師們的武功傳授方法多以“口傳身授”為主,傳授武功只對本門、本派的弟子傳授,因此流傳下來的文獻資料十分稀少,在后人整理民族傳統武術的理論資料時,缺少了可供參考的相關書籍,則導致少數民族武術的理論體系不完備。有些少數民族武術理論書籍中語句深刻,要有很高的悟性才能理解,一旦理解不了,就會導致練習錯誤。另外,少數民族武術在理論以及技能方面還不夠新穎,還需加強創新。
2.3.3 缺乏少數民族武術比賽活動
現如今,如果一個體育項目能進入奧運會,那么這項體育運動就能在體育界中得到又好又快的發展。因此,可以看出只要有足夠的比賽,通過比賽形式的宣傳,少數民族武術才能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但是,我們現在從所了解到的情況來看,全國性或地區性開展少數民族武術比賽活動的寥寥無幾,即使在少數民族運動會上,也就可以看到幾個拳種出現在比賽中,并沒針對于各少數民族武術展示或者充分體現少數民族武術文化的大型運動會。在社會中,更是很少見的少數民族武術的練習者,也缺乏其特色聚集展示的活動。
2.3.4 缺乏對少數民族傳統武術的保護
如今,政府比較重視競技武術的發展,卻輕視了各種民族傳統武術的傳承,因而少數民族武術在政策和資金上沒有得到優厚的待遇和充分的保護,使得很多武術項目已經瀕臨滅絕。另外,政府對少數民族武術項目的宣傳、推廣與保護力度非常薄弱,沒有積極挖掘、保護和培養少數民族武術的傳承人,使得許多傳承人基本生活的需求得不到保障,在社會中得不到重視,且傳統的傳承人基本都是年事已高的人,這樣讓部分少數民族傳統武術只能隨著他們的逝世而消失。
3 改善少數民族武術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對策
隨著我國社會體制的完善,少數民族傳統武術的內容和表現形式受到現代生活制度的沖擊,傳統武術受到一定的影響,慢慢發生改變,為了滿足現代生活的需要,它必須要獲得社會的認可,才會不斷得以繼承和發揚。
3.1 加強對少數民族武術文化的保護政策
少數民族武術文化的傳承發展與普及少不了政策的支持,政府的政策對少數民族武術文化的傳承與推廣起了決定性作用,積極發揮政府的主導性作用,提高對少數民族武術的重視程度,制定少數民族武術文化的保護以及傳承發展的政策,加強有益于少數民族武術文化傳播的權利。一方面,可以加強少數民族武術的傳承和保護,特別是對傳承人發展的保護;另一方面,政府應該提供資金的支持,定期組織開展相關展覽、表演活動與比賽,讓更多的人了解、認識少數民族的武術文化,更好地將其傳承發展下去。
3.2 加強對少數民族武術社會組織的建設
如今的社會生活中,武術俱樂部、社區武術以及武術館的建設,是傳承少數民族武術文化的重要途徑,對社會人群進行了專業化的武術教育及廣泛的認識少數民族武術。通過專家訪談可以了解到,現如今市場上的武術俱樂部、武術館并沒有獲得很廣的開辦,社區武術的建立雖較多,但沒有專業的指導人員輔導,這對于弘揚和傳承少數民族武術起到了阻礙作用。因此,要擴大武術俱樂部及武術館的建設,充分調動民間傳承的力量,通過傳承人個人開設武術俱樂部、武術館的方式來進行少數民族武術的傳承,推進少數民族武術市場化,并且消費價格要切合實際符合大眾們的經濟水平。同時,政府機構也應該配套出相關的政策資金支持,使少數民族武術傳承人充分發揮出個人的影響力和主觀能動力,保持原真的民族武術特色。對于社區武術,要建立起固定的活動場地,配有專業人員來指導,這就要讓當地體育局聘請專業的少數民族武術教練和武術顧問,在規定的時間來開展少數民族武術的教授和指導工作,讓居民們能夠直接接觸原真的而獨特的少數民族武術風格,保持身心健康的同時,享受傳統武術文化的熏陶。
3.3 促進少數民族武術在學校中的廣泛開展
強化武術教育,植入“尚武精神”,這不僅是提高國民體質的途徑,也是增強國民精神文化的重要手段。傳承少數民族武術文化的最佳途徑:將少數民族武術根植于學校。第一,在學校教育中樹立正確的民族傳統文化觀,將少數民族傳統武術文化作為校園硬件建設的亮點,同時可以將“民族性、傳承性、綜合性、創新性”作為學校的辦學特色,開展豐富多彩的關于少數民族武術文化特色的活動。第二,在學校中成立校武術隊,選拔愛好并具各武術運動天賦的學生,把民間的拳師請進學校,利用課余時專項培養武術后背人才。第三,學校要利用專業化的教學方式,來提高學生對少數民族武術文化的認知和社會認同,在校舉辦相關知識講座,將少數民族武術文化知識結合著其他教育活動向學生普及,同時引入豐富的網絡資源,營造濃厚的校園武術文化氛圍,通過豐富的教學資源來發現與培養具有武術天賦的傳承人,為少數民族武術文化的傳承奠定基礎。
3.4 加快少數民族武術文化改革創新的步伐
少數民族武術文化是歷史文化的縮影,是蘊含著傳統的記憶,但是也會帶有封建迷信色彩的宗教傳統、保守的思想觀念,這樣會阻礙少數民族武術傳承發展與傳承。我們應該優化資源配置,加強少數民族傳統武術文化的建設,摒棄原來宗教封建消極的影響因素,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科學合理地傳承少數民族武術,積極地開發少數民族武術項目,加強對少數民族武術的挖掘和整合工作,達到各民族武術文化的資源共享,并加快對其改革創新發展。
少數民族武術文化要多元化發展,讓人們多方面地去了解各少數民族武術,進而接受和學習各種武術。首先,少數民族武術文化在內容和形式上的創新就是對現有文化局限性的自覺突破與超越;在內容上,我們應當對武術進行客觀分析,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把那些傳統武術中的“經典”套路與動作進行融合創新,創造出符合競技武術、學校武術和群眾武術不同層次需要的文化樣式,既要保持原有的民族特色,又要體現出時代性特征。在形式上,在尊重表現技擊為核心的前提下,運動技術的表現形式可以盡情發揮。其次,制定好完善的武術賽制,尤其要增加針對于各種少數民族武術的表演賽事,將少數民族悠久的傳統武術文化與當今的競技體育有機的融合起來,從而擴大少數民族武術的影響力,與世界聞名相互融合。
3.5 促進少數民族武術文化在國際間的交流與傳播
中國武術文化不僅僅是一種中國文化的元素,更是一種中國文化的軟實力,讓武術文化走出去,傳播少數民族的武術文化的精華,是實現我國民族精神的凝聚,推動國家文化軟實力提升的重要手段。現代科技和媒體傳播迅速發展,在網絡軟件上,以及街頭海報、電子熒屏等將少數民族武術文化進行包裝宣傳,開放少數民族地區,開發旅游產業,同時加強對少數民族武術傳承人的培訓和深造,通過政府經費支持讓傳承人出國宣傳,促進少數民族武術走出國門遍及世界的傳播。
中國的快速崛起,提升了孔子學院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優勢空間,孔子學院可以推動中外武術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增進世界人民對中國武術文化以及少數民族武術文化的了解,發展中國與各國的友好關系。因此,孔子學院在國際上推廣少數民族起到了窗口作用,我們可以將少數民族武術文化融進孔子學院的課程、教材、教學內容等方面,使少數民族武術文化在國際上得到傳播與推廣。
4 結語
我國少數民族傳統武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少數民族的象征與文化的縮影。如今時代下,中華武術正在走上坡路,是發揚少數民族武術傳統價值以及傳播武術精神的最佳時機,積極廣泛挖掘少數民族武術,將其創新、宣傳、傳承、推廣。注重武術教育,加強保護政策,發揮政府力量,將少數民武術文化推進校園,推進社會活動中,普及少數民族武術文化知識,培養傳承人;利用媒介資源,加以宣傳,對少數民族傳統武術文化進行收集整理,將其優秀元素借助現代科技的力量,讓少數民族傳統武術文化走向世界;強化武術交流,促進武術文化創新,保護少數民族傳統武術文化特色內涵與原始風貌,同時與現代社會文化相適應。少數民族武術文化是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要繼續加大對其挖掘整理工作,豐富傳承與發展途徑,對少數民族武術文化還要深入的研究與探討,以實現中華民族文化自信自強以及真正的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張延慶,方 征,王曉芳. 從回族武術文化現象透析我國少數民族武術的傳承與發展[J]. 體育文化導刊.2006(11):92-95.
[2]劉堯峰.少數民族武術文化研究述評[J].搏擊·武術科學,2015(11):23-25.
[3]劉堯峰,蔡仲林.少數民族武術文化研究探微[J].貴州民族研究,2014(166):217-220.
[4]房 斌.少數民族武術的形成與發展[J].棗莊師專學報,2000(5):94-96.
[5]鄭潔瑩.麗江納西族東巴武術研究[D].云南:云南師范大學,2014.
[6]張志臣.云南傣族武術的歷史沿革與發展變遷研究[D].四川:成都體育學院,2014.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Wushu Culture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China
Li Xiaomeng1 Wang Jisheng2(1.Department of Graduate School, Capital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Beijing 100191, China; 2. the Venue Center of Capital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Beijing 100191, China)
Abstract:The paper uses literature method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Chinas ethnic minority cultural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of Wushu and the improvement countermeasures through analyzing the connotation of ethnic minorities, Wushu culture, national character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culture and ethnic culture of Wushu inheritance way, finds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ethnic minority culture: there are various Wushu styles, with little promotion efforts; minority Wishu has little and imperfect theory; the lack of minority Wushu competitions; the lack of protection of minority Wushu. In order to solve the influence factor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minority Wushu culture, that is, to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policy for ethnic minorities Wushu culture and construct ethnic minorities social organizations of Wushu to speed up the pace of reform and innovation, promoting extensive exchanges and communication, as well as development in the international schools. So that the unique culture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a wider range of Wushu can show their styles, while at home and abroad to be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Keywords:minority nationality Wushu culture inheritance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