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岱
摘 要:文章采用文獻資料、數理統計等研究方法,對廣東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的優勢、劣勢、機會、挑戰、策略等五個關鍵因素進行系統分析與梳理,為促進廣東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產業的發展及推進全民健身國家戰略提出理論參考。
關鍵詞:少數民族 體育產業 發展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1839(2017)6—0113—03
1 廣東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的優勢(Strengths)
1.1 廣東省少數民族體育資源豐富
廣東省內少數民族大部分集中在連山、乳源、連南3個少數民族自治縣以及其他7個少數民族自治鄉,廣東省的少數民族以壯族、瑤族、苗族、土家族、侗族等為主。在這些少數民族中,具有典型代表性和特色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有武術、毽球、珍珠球、陀螺、高腳競速、花炮、押加、射弩、蹴球、秋千、板鞋競速以及舞火狗等大型體育歌舞等,其少數民族體育資源豐富。
1.2 廣東省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富有特色
廣東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旅游具有特色,資源豐富,以體能挑戰性、冒險性、高難度性與技巧性為顯著特征的廣東省少數民族項目,如壯族等少數民族的賽跳跑、毽球、賽爬梨、上刀山、跋球、板鞋競速、扔沙袋、扔花炮、高腳競速、跳竹竿等項目,都具有極強的觀賞性和表演性。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民間的體育項目,如瑤族的背簍球、跳火繩、拋花包以及打棍、彈丸、打陀螺、跳桌等,以高超的技巧和精湛的技術征服觀眾的眼球,把廣東省少數民族地域文化和傳統體育有機地結合起來。
2 廣東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的劣勢(Weaknesses)
2.1 廣東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產業鏈不完整
眾所周知,體育文化產業范圍很廣,包括體育服裝業、體育用品制造業、體育健身娛樂業、體育廣告業等眾多產業。由于民族傳統體育由幾十個具有特色的運動項目組成,其輻射面廣,市場需求旺盛,也因此要求產業化程度高。在問卷調研和田野觀察中得知,廣東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目前還處在結構單一、發展緩慢的階段,其主要特征表現在以傳統武術競賽與培訓、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與當地特色旅游表演結合等發展模式為主,其他相關的衍生項目如少數民族體育體驗項目等鮮見開發,產業鏈發展還處于不完整的階段。
2.2 廣東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管理體制不健全
對于廣東省各地政府部門來說,由于經濟的快速發展,各級政府部門對于廣東省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的挖掘與整理工作缺少深入認識,即便是相關的體育、民族、教育部門,也存在不重視少數民族體育文化與活動的困境。與此同時,各級政府部門沒有設置專門的少數民族體育機構,也沒有專業的人員來進行規范與管理,在各種民運會中都只是臨時關注少數民族比賽,缺少相關政策、經濟、人力、物力的支持,其管理體制、組織機構不健全。
2.3 廣東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融資渠道單一
對于廣東省而言,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的發展,不僅需要政府投入足夠的資金進行相關管理,還需要社會資金的融入促進其發展。相關數據表明:目前廣東省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資金支持來源主要在于政府,企業投資和社會融資少,導致很多優秀的傳統體育面臨傳承困難、青少年參與度低甚至瀕臨失傳等困境。融資渠道單一等現狀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廣東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生態傳承與發展。
3 廣東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發展的機會(Opportunities)
3.1 體育產業的空前重視
隨著我國經濟的繁榮發展,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與升級,體育已成為市民休閑健康娛樂的最佳選擇。《意見》中也提到“不斷推進全民健康,創建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質,延長大眾的健康壽命,不斷激發群眾參與體育鍛煉的熱情,樹立大眾投資體育與健康的消費理念,刺激并推進體育消費市場的不斷繁榮”。在此背景下,通過廣東省政府對體育產業的強力推動、民間各體育協會和組織的自發宣傳參與,加上社會機構和企業及廣大媒體的大力支持,廣東省體育產業與消費市場的發展將在不久的將來迎來質的飛躍。
3.2 廣東省體育產業市場潛力大
廣東省各地區的居民對于運動與健康的重視程度也不斷越高,具體表現在體育鍛煉人口不斷增多,各社區的體育運動場所不斷完善,體育社會指導員的從業人員也在不斷增加,各級政府對體育投資日益加強,同時也吸引了更多的國際性體育賽事落戶廣東省各地市,全省的體育環境已達到了空前發展水平。與此同時,廣東省的體育產業市場潛力巨大,首先,因廣東的特殊地理位置,既可以舉辦各類以山地為主的大型體育賽事,開展相關體育運動項目,也可以吸引不同的水上體育運動項目落戶廣東。其次,廣東的天氣很適合開展各類體育項目,體育環境比其他省份更有優勢。
3.3 調整和升級產業結構將在很大程度上推動體育產業的發展
體育產業的發展不僅屬于國家大力支持的低碳環保產業,也屬于現代服務業的健康產業,在很大程度上適應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求和國家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發展方向,可充分利用國家指導性意見中的相關優惠和鼓勵政策,獲得社會投融資便利、國家政策的稅費減免、各類體育消費成本降低等便利條件。在此背景下,由于符合國家產業結構發展轉型政策與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體育產業的發展在獲得國家政策扶持、吸引社會融資和吸收社會高素質人才的參與方面,比其他行業更具有競爭力。隨著“十三五”期間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各類經濟逐漸向低碳、環保、綠色、循環等幾個方向發展轉變,國家發改委在立足于現有經濟發展戰略的基礎上,全面合理提出了體育產業的融合發展和轉型升級,打造產業涵蓋面廣、結構合理、體系健全的低碳、環保、綠色、循環體育產業新格局。在此影響下,廣東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的發展也隨之進入新的戰略發展時期。
4 廣東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面臨的挑戰(Challenge)
4.1 廣東省少數體育產業人才數量不足,質量不高,結構不合理
相關數據顯示,廣東省體育產業從業人員占總就業人口的比例約為0.8%,而從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產業的從業人員僅為0.1%,這表明廣東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產業人力資本不夠。與此同時,廣東省少數民族傳統的相關管理人才、體育營銷精英、體育市場人才不足,尤其是高水平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職業經紀人稀缺。相關營銷、管理等人員結構不合理,導致廣東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產業發展從源頭上得不到保障。國務院相關文件曾提到“在一定范圍內鼓勵有條件的全國各高等院校積極設立體育產業專業,重點培養體育管理、體育經濟、體育科研、創意設計、中介等專業性體育人才。”而目前廣東省各體育專業院校對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產業人才的培養普遍存在培養數量不足,培養質量不高等一系列問題。
4.2 廣東省體育產業各相關部門仍需加強聯動,以實現產業更好地融合發展
如何推動廣東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產業在“十三五”期間加快實現與其他相關產業的健康融合發展,是當前廣東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產業發展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目前,廣東省體育產業發展還沒得到完全重視,相關政府部門還存在互不協調、各自為戰等現象,《意見》的出臺雖為廣東省各相關行政部門之間的聯合合作提供了體育產業政策指導,但要使得各政府部門聯合協調一致,仍要多想辦法破除很多制度性障礙。尤其是體育局將各類賽事的主辦權下放到各體育協會后,賽事的宣傳策劃、安保、衛生等工作還需要各政府部門協調。同時,由于目前廣東省體育產業的相關管理制度尚不完善、權力下放后,在相關監督約束機制建設滯后的情況下,容易滋生新的腐敗行為。所以,廣東省體育產業各相關部門仍需加強聯動,以實現產業更好地融合發展。
4.3 廣東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宣傳推廣的制約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及大數據平臺的出現,信息化社會所帶給我們的是新技術的不斷發展,這從一定程度上給體育產業文化的傳播推廣提供了便利和無限可能。和足球、籃球、乒乓球、排球等一些社會影響力大、普及較廣、認可度較高的傳統體育項目相比,廣東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產業項目目前宣傳推廣的廣度、力度和深度還有待加強。無論是廣播、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還是互聯網、微信、微博、公眾號、數字手機、數碼電視等新興的新媒體,對于廣東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產業項目的宣傳報道都較少,原本社會曝光度和認可度就低于其它主流體育項目,加之缺乏各種媒體的推廣傳播,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廣東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空間。
5 廣東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的發展策略(Tactics)
5.1 加快體育管理體制改革,完善體育市場監管機制
體育管理體制改革的核心是簡政放權,轉變政府職能。這要求廣東省體育行政部門不僅要厘清自身權力邊界和政府——市場在體育資源配置中的關系,減少行政干預對體育市場的影響,還要加強對體育賽事活動的事中事后監管,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監督管理體制機制,防止陷入“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怪圈。廣東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產業并非完全任由市場這只無形的手來調控,還必須要有政府監管這只有形的手。因此,在廣東省體育行政部門簡政放權、轉變管理職能的同時,還要注重“放管結合”,真正實現廣東省體育管理體制政企分離、管辦分離,由“全能型、統治型政府”向“有限型、服務型政府”轉變的目標。因此,進一步深化體育管理體制改革,切實轉變廣東省體育行政部門的職能,放活、管好廣東省體育市場是加快廣東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產業賽事職業化、品牌化和商業化進程,推動廣東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產業良勝發展的必要條件。
5.2 做大做強廣東省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武術特色產業,重點實施產業龍頭帶動戰略
發揮武術產業在廣東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產業中的產業龍頭作用,以此為突破口,帶動整個行業的發展。
(1)依托廣東省武術進校園的優勢,舉辦一系列廣東省各級武術教練員、裁判員培訓并進行資格認證。(2)依托廣東省良好的武術群眾基礎和較多的武術習練人員,逐步完善武術服裝業、武術器材裝備業、武術禮品產業(功夫茶、功夫酒)等相關配套產業,進一步打造完整的武術產業鏈。(3)重點關注加強武術競賽業的發展。依托于廣東省目前良好的發展態勢,創新思維,積極學習借鑒國際上知名格斗賽事如UFC,K-1等成功經驗,和廣東省知名媒體合作,培育優秀武術賽事運作團隊,力爭使其成為武術產業中的亮點。(4)通過廣東省武協及教育廳聯合下文,舉辦廣東省青少年武術夏令營、廣東省青少年武術表演團、廣東省青少年武術海外游學項目等。(5)打通廣東省武術升學直通車培訓項目。
5.3 重視復合型人才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發展的巨大作用,努力實施人才強業戰略
牢固樹立“人才是發展生產力第一要素”的理念。廣東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的發展必須注重相關人才的開發與培養,特別是具備扎實民族傳統體育學理論知識,同時兼有經濟管理、產業運作等專業功底的復合型人才更是廣東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發展的“推手”。當下,知識創新己然成為創造財富的重要原動力,而人才作為知識的載體因其創造的價值必然受到社會的追捧和尊重。因此,廣東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要想獲得長足的發展,必須重視人才的巨大價值,從長遠眼光和產業可持續發展視角切實實施人才戰略,調動廣東省少數民族傳統人才主觀能動性,真正做到物盡其用,人盡其才,形成“人才強業,業強人留”的良性發展局面。
5.4 充分利用體育產業政策紅利,加快實施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科技帶動戰略
從近期出臺的一系列加快推動體育產業、文化產業的政策文件來看,國家層面正逐步從簡政放權、市場環境優化、資源利用這三方面全力助推其快速發展,這對于廣東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是難得的契機。因此,作為體育產業(文化產業)的重要分支,廣東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應搭乘政策紅利的“順風車”,在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發展真理的指導下,加快實施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科技戰略,運用科學技術帶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的發展。更新觀念,積極采用科學技術成果,提高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科技含量,進一步增強市場競爭力,使其迅速發展壯大并成為地區主導產業之一。
參考文獻:
[1]周愛光,杜高山.新常態視野下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研究[J]體育學刊,2016(11).
[2]鐘 澤,林鳳麗.當前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機遇與挑戰[J]經濟縱橫,2016(9).
[3]張瑞林,王先亮.中國體育產業發展機制創新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6(3).
[4]曾偉志.少數民族體育對廣東地區旅游業的助力作用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6(12).
[5]李 恒. 互聯網重構體育產業及其未來趨勢[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6(11).
[6]周惠新.體驗經濟視域下武術創意產業發展的生態路徑[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5(8).
The SWOCT Study of the Sports Industry in Guangdong Province
Jiang Dai(Bao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School, Shenzhen Guangdong 518000, China)
Abstract: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the paper studies traditional minority national sports culture industry about its strong point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strategies, and so on the five key factors in Guangdong provinc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minority sports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Guangdong province and put forward theoretical references promote the national fitness program development.
Keywords:traditional minority sports industry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