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雄杰
【摘 要】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中,市政排水占據著極其重要的位置。作為城市建設的基礎,市政排水工程的管網大多數都埋在地下,覆蓋范圍廣,一旦出現問題將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嚴重的影響。因此,加大市政排水的施工管理力度,使工程施工質量得到保證尤為重要。
【關鍵詞】市政排水工程 施工管理 措施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3.207
市政排水系統的大部分管網都埋設在地下,不僅沒有影響到城市的交通,而且還為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便利。同時,市政排水設施還有著防洪排澇、防治城市水污染的作用。因此,市政排水工程質量的好壞顯得尤為的重要,相關部門應將質量放在首位,嚴格把控質量關,每一個環節的實施都應按照相關設計要求、國家規范和標準進行,以便于市政排水工程和預期的設計目標相符,充分的發揮出工程的整體功能。
一、市政排水管道系統的作用
市政排水管道系統的作用巨大。它除了可以對污水進行及時的排除和處理,以及防止雨洪內澇、對城市公共水域進行保護之外,同時還可以對城市污水進行回收,通過凈化之后再一次進行使用,從而實現水循環使用的目的[1]。使人們的生活環境更為安全和舒適,保證城市生態西永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正常進行,使生態更為平衡,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通過排水管道系統可以對城市產生的工業廢水、降水以及生活污水進行及時的收集和輸送,因此排水管道系統在防治水污染和防洪排澇上也有著重要的作用,在現代化城市市政基礎設施建設中占據尤為重要的位置。現階段,我國城市基礎設施、城市污水處理廠和排水管網的建設較為落后,居民的正常生活因城市的水污染受到的嚴重的影響。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對水污染進行控制顯得尤為的迫切。對此,可以對一些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進行借鑒,對城市排水管道系統進行完善,并建設期城市污水處理廠,以此對城市水污染進行有效的控制。由于市政排水系統大多數管網都被埋在地下,從而決定了市政排水系統施工的特殊性,如果出現問題,很難將其發現,解決起來也很困難,更有可能發生火災和爆炸。因此,十分有必要加大市政排水工程的施工管理的力度。
二、加強市政排水工程施工管理措施
(一)加強施工質量管理
要想對市政排水工程的施工管理進行加強,就必須加大工程的施工管理的力度。因此,對排水工程的施工質量進行監督檢查尤為重要。對此,各施工單位在施工的過程中要嚴格遵循相關的施工紀律,總承包單位應將施工單位和建設單位質量管理部門召集在一起,根據預想制定好的質量管理計劃,對施工質量進行管理。當到任何一個質量控制點后就要停止施工,在經過施工單位質量管理部門認定質量為合格之后,再聯合總承包單位質量管理部門一起到施工現場進行檢驗,當確定檢驗為合格之后便可繼續進行施工。要科學的研究論證排水系統中出現的問題,并采取有效的解決措施,從而使排水工程的施工質量得到保證。
(二)加強管道安裝施工管理
在市政排水工程施工管理中,管道安裝質量占據著極為關鍵的位置[2]。在鋪設排水管道之前,要對施工現場的地下管線情況做詳細的了解,在進行挖掘的時候要十分小心,以免損壞原有的管線。在對排水管道進行安裝的時候,要注意管材的質量,選擇質量較好的管材。材料的配合比要依照標準規范進行設計,使施工工藝更為合理和科學。優化處理排水管道的接縫處,對其進行深度清潔,可以有效的防止滲漏、滴水等問題的發生。在施工的過程中要根據圖紙對樣板標高和中心位置進行多次確認,從而使安裝的管道和圖紙設計的標準相符和。在管道安裝施工的過程中,工程師要親臨現場對管道的安放進行指揮,在進行人工放繩下放管道的時候,要對槽壁和槽底支護等設施做好緩沖處理,對于要用到大型吊裝機械的作業,要對施工的安全管理引起重視,安排經驗豐富的施工人員進行操作,并指定專人指揮吊裝作業,確保施工流程的規范性,使施工的安全和質量得到保證。
(三)強化回填施工質量管理
在市政排水工程施工中,回填施工是最后一個環節,同時它也極大的影響著市政排水工程的質量,因此,必須對回填施工質量的管理進行強化,只要這樣才能使市政排水工程的施工質量得到更好的保證。在回填溝槽的時候,應先在兩側進行對稱回填,仔細檢查管道四周,在確定管道安裝質量合格后,可以先采用人工方式進行回填,避免傷害到管道,然后再用機械進行回填。如果溝槽的位置在建筑物的旁邊,應將回填土的壓實度保持在82%以上,如果排水管道是在路面之下進行鋪設,那么應確保會填土的壓實度保持在91%以上。
總而言之,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以及整個城市建設中,市政排水工程都占據著極為重要的位置。因此,將市政排水工程的施工建設做好尤為重要,相關部門必須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探尋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從而使城市建設功能更為完善。
參考文獻
[1]趙瑞生.淺談市政排水工程項目施工管理[J].門窗,2015,(08):229+231.
[2]陳媚.市政排水工程施工管理的探討[J].江西建材,2013,(01):271-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