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蘇媚
前言:
文化意識是一種能夠將學生潛力激發出來的心理因素和精神因素,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面向全體師生,是新課改后的一種重要教學途徑。將其運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可以創建一個良好的文化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本文對此展開了具體的論述。
一、創設文化氛圍
文化的內容沒有一個明確的界定,不像相關的法律條文,直接告訴人們是與不是或者對與不對,文化是一種傳承和氛圍,因此,強化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文化意識,首先得創設文化氛圍。在小學教學中,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也是一門重要的學科,語文教育里離不開學科間的融合、校內外的溝通和課內外的結合等。如何創設文化氛圍,筆者認為:1.學校要加以重視。尤其是在資金的投入方面,針對文化氛圍建設,學校要加大資金投入力度,譬如豐富圖書館的圖書種類和數量,并且使圖書館保持開放,讓每個學生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圖書,并且有書可讀。同時,語文老師要對學生進行指導,讓學生在讀書的時候有選擇性,讀自己喜歡并且有用的書籍。2.校園環境的布置。校園是小學生在校期間生活和學習的主要場所,校園環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學校和老師要布置一個有文化品位的校園,在學生感受到濃濃的文化氣息,進而達到強化文化意識的目的。學校或者老師可以創設紅領巾廣播站、百花園墻報以及時事走廊等,讓學生在校園環境中學習和生活時,耳聞目睹,身心皆受到文化氣息的熏陶。3.創設班級文化。每個班級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語文老師或者班主任要重視班級文化的創設,經常利用一些課外時間或者自行課實踐創辦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如演課本劇、開展故事會或演講會等,并且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強化學生的文化意識。
二、在寫作教學中強化文化意識
寫作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主要教學任務之一,寫作的本質是學生創造性和生命力的文字外化,能夠顯現出學生的獨特個性。利用寫作教學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是一種有效的途徑。寫作能夠給學生提供一個自由表達情感的舞臺,老師在寫作教學中減少對學生的限制,給學生盡可能多的自由,讓學生在寫作過程中能夠將自己的所看所思所想無拘無束表達出來。但是并非說老師就可以完全放手不管,老師要少給要求,但是多給一些指導,尤其是寫作思路方面的指導,讓學生能夠有豐富的寫作思路,在寫作過程中放飛想象的翅膀。思維方式能夠體現出一種文化的深淺,豐富學生的思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深化了文化的內容,激活學生的生命力并且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進而達到強化文化意識的目的。例如,語文老師可以給學生布置周記和日記,周記和日記是一種寫作形式,學生可以在周記和日記里充分表達自我,但語文老師同時也要給予指導,譬如學生寫“我的父母”,學生的思維比較混亂,可能東寫一句,西寫一句,一篇文章看起來比較完整、詳細,但是結構混亂,沒有系統性。老師可以在一旁加以指導,引導學生在描寫人物的時候,先對人物的外貌進行描寫,再穿插幾個具體的事例,最后表達自己對父母的熱愛之情,進行總結,這樣不僅使文章內容充實,而且結構比較規整,提升了作文的檔次。這種指導,不僅尊重了學生自由發揮的主體性,同時也培養了學生邏輯思維,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強化文化意識的目的。
三、在語言積累中強化文化意識
有一句俗語“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句話充分說明了語言積累的重要性。文化意識的培養離不開長期的文化積累,鄧拓曾經也說過,有成就有學問的人,對語言的積累都比較重視。因此,語文老師在語文教學中若要強化文化意識,必須要重視語言的積累,學生只有積累了一定的語言,才能實現“量變”到“質變”的轉換。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短小精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尤其是古詩詞,語文老師要引導學生理解古詩詞的含義和韻味,并且加強學生的積累。古詩詞是幾千年文化的沉淀,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含有豐富、深刻的道理,有表達親情和友情的,例如《游子吟》,語文老師在教學中要滲透情感教育,讓學生感受到其中的親情文化。有表現頑強不屈精神的,如《竹石》,老師要滲透精神文化教育,讓學生通過“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感受到竹子頑強精神,加強學生精神文化意識。指導學生對這些古詩詞進行理解和積累,可以讓學生心靈受到文化的熏陶。除此之外,語文老師還要重視語文中的閱讀教學,小學生認識能力低,沒有豐富的經驗,加強學生的閱讀不僅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還能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語文老師可以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養成摘抄的習慣,將一些自己看到的好詞好句用一本筆記本摘抄下來,并且定期在交流會上進行分享,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而且還幫助學生積累相關的文化。例如摘抄名言警句,學生就積累了處事文化和人格文化。摘抄一些描寫風景的好詞好句,就積累了風景文文化。
四、在語言感悟中強化文化意識
語文是一門語言學科,語文老師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對文學的感悟和理解,小學生年紀尚小,沒有較強的邏輯思維,因此在知識的理解方面比較弱。語文老師要抓住這一點,結合小學生的形象思維,培養小學生對語文的感悟能力,感悟是一種“意會式”的能力,不需要嚴密的邏輯思維,也不需要經過嚴格的推理,只要有情感上的體驗即可。語文老師在教學的時候,不能再采用傳統的逐字逐句分析方式,而是追求整體式和跳躍式。例如在講《背景》這一篇課文的時候,老師不能僅僅依照傳統的教學方式,先拎出生字生詞,再組織學生進行造句,最后再劃分段落,逐一講解,而應該讓學生結合整篇課文,了解整篇課文的寓意,結合整篇文章的整體思想,感受到親情的文化,真正領悟課文的內涵。
結論:綜上所述,文化意識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也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想強化文化意識,語文老師要適當解放教學觀念,并且創新教學方式,重在讓學生“悟”,而不是灌輸式的“教”。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對學生未來的健康發展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