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園
“一個演員到底應該主動地去感受他所表演的情緒并為之感動呢?還是應當完全無動于衷,使自己的情緒跟角色的情緒仿佛總有一段距離,僅僅使觀眾以為他是被感動了而已呢?”。體驗派和表現派對表演藝術各自有其正確的觀點和精辟見解,這兩種派別的理論都趨于絕對,在進行表演創作時應該將這兩種觀點的精髓很好的結合在一起。
其實這兩種觀點的爭論對于促進表演藝術理論發展有著很大的幫助,它探討了表演藝術最本質的問題:表演要不要有充實的內在感情,以及怎樣準確、鮮明地把感情表現出來傳達給觀眾。
一、體驗是為了表現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演員的自我修養》中關于體驗角色的論斷是:“在舞臺上,要在角色的生活環境中,和角色一樣正確的,合乎邏輯的,有順序的,像活生生的人那樣去思想、欲求和行動。演員只有達到這一步以后,才能接近他所飾演的角色,開始與角色同樣的去感覺。這就叫做‘體驗角色。”而我們不得不注意的是,斯坦尼這段話所說的從“自我出發”去“體驗角色”,只是假設自己是角色,去體驗角色應該體驗的,而演員所體驗的是角色真正所體驗的嗎?我們有著不同的性格和背景,遇到同樣的事情會一樣處理嗎?所以從“自我出發”,體驗的只是自己,而不是體驗的角色。因此,如或單純把自己放在劇中去考慮,去體會,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是不夠準確的。連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晚年對自己早期過于強調內在體驗也做出了重要修正,充分強調了“表現”的極端重要性。
其實,任何“體驗”都會有“表現”,但當“表現”作為一個重要命題被獨立研究的時候,就要求我們演員具備一定的能力了。
二、通過表情、動作表現人物
格哥蘭的理論是――“演員先要根據劇本角色構思人物形象,然后把所構思的人物形象在自己身上體現和表現出來。”他還為演員怎么才能把形象構思好做了重要的補充:“演員應該為他將要創造的人物進行觀察、研究和搜集資料”其實一個人物要使她鮮活、生動不能只有一個面,人是具有多面性的,所以創造出一個好的人物必定是在他身上聚集了許多此類人的特點與性格特征。這就需要我們去多多的查看書籍和觀察人物。
其實人的思想感情的活動總是要通過相應的表情、動作表現出來。我國著名戲曲表演藝術家蓋叫天講:“表演起來,就要真演戲,發于內,形于外,出于自然,不可矯揉造作,但也要靠臉部有深厚的基礎功夫,才能把復雜的內心活動通過眼神眉宇之間,如實地、有層次地表達出來。”這個道理對于話劇演員同樣是適用的。雖然話劇的表演同戲曲的表演不同,它不能使用舞蹈化、程式化的表現手法,但這僅僅是藝術形式上的不同,但實質是相通的,都要求“情動于衷而形于外”。相對于戲曲來說,話劇表演要更難一些,因為它不像戲曲,它沒有一定的程式可遵循,要求我們的表演要非常真實、非常生動、人物更應當是準確、鮮明、生動、典型的。這只能靠我們從生活中苦心觀察、揣摩,從中提煉和精心設計能夠最好地表達人物思想感情的外部動作,探索最能鮮明體現人物此時此刻的心情,符合人物性格的形體動作和表情動作。
三、體驗在創作角色時十分重要
體現固然非常的重要,但演員不能僅憑自己的形體、聲音去表演,他必須要投入自己的思想、心靈和感情。一個冷漠的、缺乏熱情的人不會成為一個好演員。 被狄德羅所稱道的英國十八世紀著名喜劇演員蓋利克說:“只有‘富于情感的演員才能抓住觀眾。當演員毫無感情的時候,不管他怎么裝模作樣,我們也看得出他是毫無情感的。”我國戲曲表演十分注重表演的外在形式,錘煉出各種細膩,優美的表演程式,這一點肯定是表現派所贊賞的,但是戲曲表演恰恰主張既要“形似”又要“神似”,認為“形似非神似,神似才為真”,“形似者為下品,神似者為上品。”“神似”就是要把人物的精神氣質、內心情感體現出來,這只靠模仿感情的外在表現形式是做不到的。川劇名演員周慕蓮總結為:“演員表演,無論唱、做、念、打,都必須記住兩個字:一是神,一是容。神是‘內在,容是‘外表。神貫于容,神不貫則容不動;神到容隨,神貫而容動。”
演員去飾演一個角色,是要完全的投入到角色的生活中,在舞臺上體驗她的生活,他的情緒,因人物的喜而喜,因人物的悲而悲,在每一次演出時都全身心地投入,這樣才能獲得表演創作的愉悅感。很難想象一個不去體驗,不去感受人物內心,不去跟隨角色心跳而悸動,只是充當一個操縱木偶的演員,他在演完這出戲后除了多學會一種外在表現的方法外,在他內心到底能留下些什么呢?
四、把體驗與表現相結合
在拿到劇本后,就應該對要飾演的人物進行理性的分析、構思,然后找到準確的方法和動作去將人物個性鮮明的體現出來。排練中要逐漸把人物的地位調度、動作手勢、表情變化;語氣聲調處理等等都確定下來,決不能只顧一味體驗。但雖然演員的動作、臺詞是固定的,在表演時也絕對不能冷漠地、機械地、無動于衷地去重復表現這些準確規定的動作,而是要用內心的感情來推動外在的運用,每一次演出都應當具有“新鮮感”,要像第一次感受那樣去感受,激起真摯、充實的內心情感進行表演。有時,人物動作確定下來,和對手相互間準確細致的配合好后,如果真正去體驗了角色,還會情不自禁的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即興表演,有時這即興的東西反而成為了表演中的亮點。
但另外要強調的一點是,雖然我們要去盡量的體驗角色,生活于劇作的規定情境之中,同時又要有高度的控制力,要把感性的體驗與理性的體現相結合起來去創造角色才是最正確的創作方法。通過學習與實踐,也證明了“魚與熊掌是可以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