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嬌 朱卉
【摘要】我國幅員遼闊,地域廣泛且形式復雜,其為大量地熱資源的富集和存儲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和條件,基于我國特殊的地質構造形式和其所處的地理位置情況,我國存在富集地熱資源的基本條件。一般情況下,地熱資源主要集中在地球各板塊的交接位置,在板塊交接部位經常出現溫度介于90℃~150℃的地下熱水自然滲出,該滲出情況同板塊內部的活動性斷裂分布及盆地沉積巖的分布與演化聯系程度較高,在板塊交界位置經常出現高溫地熱田礦,該地熱田的分布直接取決于巖石圈層的發生和發育,其中大部分地熱田的分布均與近期巖漿活動密不可分。
【關鍵詞】地熱資源;地質特征;分布;規律
一、地熱資源形成與富集的基本條件和環境
對于地熱資源而言,以目前的技術條件,大部分是不可開發的;而僅有的可開發地熱能源基本富集在特殊的地質形式和構造中。地球板塊構造學說認為:我國位于歐亞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中,其中,大部分區域受到印度板塊、太平洋板塊及菲律賓板塊的擠壓,在上述各大板塊的長期擠壓作用下,形成了喜馬拉雅山脈和珠穆朗瑪峰及塔里木盆地斷裂帶。上述地質構造特點,對于我國的地熱資源的分布和構造形式影響極大,形成了以云南西藏及云貴高原附近和東南沿海區域兩大較為典型的地熱資源分布區域。通過分析我國不同區域的地下熱量流動值可以直觀地觀察我國地熱資源的形成方式及富集區域的地質環境,對于判定該區域的地熱資源儲存量具有非常現實的意義。
二、我國國內地熱資源分布的基本情況分析
通過前文所述,我國的地熱資源主要以兩種主要形式富集。即:由于板塊擠壓形成的地面隆起區域的裂縫內熱水流中和擠壓形成的盆地深處的儲熱巖層中,上述兩種形成方式各異,主要區別如下。
1.地質構造擠壓隆起區域的地熱資源分析
對于通過板塊擠壓及隆起形成的地熱資源而言,在對其分類的過程中可以根據泉水外露長度、地熱資源發熱量強度及泉水涌出形成條件的苛刻性來反應,根據我國內地地熱資源的分布情況分析,不管是在地熱資源的儲量還是放熱效率方面,云貴高原及西藏區域內的溫泉放熱量及強度具有絕對優勢,此外,除了儲量眾多外,其水活動情況也較為顯著,中國出露的沸泉、沸溫泉、間歇噴泉和水熱爆炸等高溫熱顯示多集中分布于此區;其次是東南沿海的閩、粵、瓊諸省,這些地區大于80℃的溫泉很多;西北地區溫泉稀少;華北、東北地區除膠東、遼東半島外,溫泉出露也不多。詳細分析上述提及的地熱資源分布形式和規律并與我國的地質條件進行深入對比分析可發現如下特點:
(1)地熱資源強度與距板塊距離呈負相關
比如說對于云貴高原及西藏地區的地熱資源而言,其主要處于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區域,該區域屬于目前世界上板塊擠壓活動最為活躍的區域之一,由于頻繁的地質活動和板塊擠壓運動,導致該區域的地熱資源活動強度值較高,外界必要的環境為地熱資源的孕育和培養提供了天然條件。在距離核心區域距離較近的位置地熱資源強度值最高,水活動較為劇烈;距離該區域核心位置較遠的位置,地熱資源活動性減弱。根據上述地熱資源分布情況分析,我國的地熱資源總體呈現從西南到東北區域有強到弱的基本趨勢;此外,南部和西部的地熱資源強度也有較為明顯的差異,西南位置的地熱資源強度最高。
(2)水活動強烈區域同新生代火山分布相背離
二、擠壓盆地區域地熱資源分布分析
所謂的盆地地熱資源不同于擠壓隆起形成的地熱資源,其在地表沒有明確的地熱顯示,該地熱資源主要富集在中期及新生的沉積盆地地熱資源中。我國目前現存的部分沉積盆地主要是大型的沉積盆地,其地熱資源的富集程度較高,具體呈現如下特性:
1.大型沉積型盆地地形利于地熱水資源的形成和富集
對于大型的沉積盆地而言,其具備沉積厚度較大的特點,在沉積巖中主要包含碎屑物質構成的孔隙率較高、滲透性較好的儲藏層;此外,還有由主要為顆粒直徑較小的物質構成的隔熱、隔水層,主要起到儲熱保溫的作用。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大型盆地主要還富集大量水資源,由于水資源的富集,利于地熱資源的儲存,保證進入巖層內的水資源可以直接吸收巖層內的熱量,從而保持溫度的積蓄能力,在沉積盆地的地下水資源滯流區域,該區域是實現水資源熱量富集的主要區域,尤其在沉積巖層較高、深部位置有顆粒直徑較大的沉積巖的區域。對于沉積盆地而言,較為典型的是我國華北地區的沉積盆地,該區域的盆地具備上述特點,較為典型的是太原盆地。
2.地熱資源富集區域的低溫背景值
區域的低溫背景值直接關系到盆地巖層的熱量富集能力,此外,對于區域內的地熱資源熱流背景值的大小對于影響盆地區域的地熱資源儲存能力具有較高的聚集作用。對于我國國內的大部分沉降盆地的大地地層熱流背景值而言,雖然不同區域的熱流值具有一定的差異,但其均介于正常范圍內,即:50~70mW/m2這種溫度范圍直接決定了在一定的深度范圍內,該區域不具備高溫地熱資源的形成環境和條件,因此,該區域主要呈現為中、低溫地熱水資源類型。
3.能夠被人類直接使用的地熱資源分析
對于總體的地熱資源而言,正如前文所述,大部分地熱資源均屬于無法直接利用的類型。對于一部分能夠使用的地熱資源而言,其主要富集在盆地內部的河湖中,在這些厚度較大的沉積巖中均富急著大量的地熱資源,但是上述地熱資源不可能被完全開發利用。考慮到距離巖層表面距離越大,其循環形式越封閉,其中的鹽分含量則越高,由于外部環境的影響,導致該區域無法形成熱量儲藏層。其中,該巖層位置的地熱資源分布主要分布在華北及江漢盆地區域。
參考文獻:
[1]王貴玲,劉志明,藺文靜等.中國地熱資源潛力評估[C].中國地質學會第十三屆中國科協年會論文摘要集.2011:14-25.
[2]李巖,張瑩.淺談地熱資源地質特征[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