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穎慧 孫永嶺
摘要 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改善教學效果,作者在教學中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模式,使他們成為課堂的主人,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和發展學生的主體能力,從而使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得以提高,更好促進“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等教學目標的達成。
關鍵詞 學生 主體 課堂教學 教學目標
0前言
眾所周知,新課程倡導的課堂教學目標即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課堂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教與學的互動目標,是通過教學預期對學生產生的影響,是學生通過教學所獲得的變化,即通過教學要讓學生學會什么,或者說要把學生帶到“哪里”去?
長期以來,中國的大學課堂都是以教師為主導的傳統授課模式,學生總是被動接受知識教育,得不到真才實學,種種現狀表明這種教育模式與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大學課堂教學相違背。教育學家布魯納認為:“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是知識獲取的主動參與者。”新課改理念提出要積極倡導學生探索性學習和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因此教師應致力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積極引導和發展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性地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各種能力,真正做的“授人以漁”的根本教學方法。“生物學文獻檢索”課程作為一門必修課,內容瑣碎、枯燥,是一門性較強的課程,數據庫的使用方法、檢索技能的掌握以及文獻全文的獲取,主要依賴于學生的實踐應用,因此教學目標的達成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作者通過多年的教學經驗總結,將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模式引入“生物學文獻檢索”課堂,有效克服了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1引導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實踐
作者以“生物學文獻檢索”課程為實踐課程,授課對象為德州學院生命科學學院生物科學專業68名學生。首先將全體同學分為10個小組,每組6-7名學生,每個組自主選擇教材中的章節或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實踐操作案例,然后由教師指出所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由各組同學自主合作準備講授內容,并選派2-3名同學進行講授,講授時間約為一個課時,之后再由老師和其他同學進行點評和補充,最后評選出優秀小組。
根據一學期的課堂教學實踐,作者發現在學生講課的過程中,大多數同學們都能集中精力,會特別認真地聽講,積極回答問題,然后給予評價;課堂氣氛輕松活躍,有時候會有激烈的討論,這在以前的課堂教學中幾乎沒有過。通常后面講課的小組會吸取、借鑒前面小組的經驗教訓,并完善自己的講授內容,講課水平越來越高,課堂氣氛越來越好。總之,將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模式引進課堂之后,學生講課認真,聽課也認真,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教學效果,培養了學生的各種能力,學生在主動、高效的合作中輕松獲得知識,更好地促進了教學目標的達成。
2教師如何引導學生成為課堂主體
2.1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
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氣氛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必要條件。傳統的教學模式,都是教師講學生聽,氣氛比較沉悶壓抑,很多學生雖然身在課堂卻無法集中精力,更不可能主動獲取知識。通過引導學生成為課堂主體使得課堂氣氛有了很大的改善,使學生覺得自己是教學活動中非常重要的一員,能夠自由自在地表現自己,主動思考探索知識,在課堂上發揮其主體作用。由于中學階段教學環境的影響,絕大部分同學在課堂上都表現得很沉悶,不愛表現自己,不愛與教師交流,因此作者采用鼓勵的方式引導學生發言,當學生發言出色時及時給予表揚和肯定,當學生發言有出入的時候要充分肯定學生發言的勇氣、再鼓勵學生積極思考。經過多次積極的引導,使課堂氣氛逐漸活躍起來。
2.2設計能激發學生思考的問題
思考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學習方式,為督促學生積極獲取知識,教師要精心準備一些跟教學內容相關的問題,在學生講課之后進行提問,一方面了解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識點,另一方面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引導學生形成善于思考、學以致用的意識。實踐證明這一方式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非常有幫助。例如,在學生講完“中國知識資源總庫的檢索方法”后,教師提出問題:“有幾種方法能搜索到《提高大學課堂教學質量的對策》這一篇文獻?”看看學生是否能全面回答這個問題,如果學生回答得不全面,繼續鼓勵其他同學進行補充。這樣的提問方式能夠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也能夠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2.3善于發現學生的特長,鼓勵學生發揮特長
在實踐過程中,很多學生在講授課程的時候都會將知識點與自己的愛好、特長聯系起來,這一點非常好,說明學生已經將知識點學以致用了。比如,有的學生喜歡看小說,根據教材上講的查找學術文獻的方法,比以前更容易地查找到了自己喜歡看的小說,又將自己查找小說的經驗運用到搜索學術文獻上。通常在這個時候教師應當鼓勵學生繼續發揮自己的特長,并鼓勵其他同學發現自己的特長。這樣既能達到學習與娛樂兩不誤,又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4創設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學以致用
實踐是檢驗學習效果的最好的方法,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落實到實踐層面,促使學生在實踐中成長。作為教師,我們有義務要為學生拓寬運用知識的空間,創造各類學以致用的情景,引導學生活學活用,培養學生在生活中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在大量的實踐中更加牢固地掌握所學的知識。比如布置學以致用的實踐作業,讓學生寫一篇關于“文獻檢索方法”的課程論文,指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檢索課題、明確課題對文獻的需求、選擇適合的檢索工具或數據庫、確定檢索途徑、選擇檢索詞、編制檢索式、檢索并獲取全文,根據搜索到的文獻資料完成論文。這樣的作業體現了綜合性、實踐性的特點,學生既運用了所學知識查找到論文寫作過程中所需要的文獻,又在完成論文過程中鞏固了知識點,在有意或無意中使知識得到綜合運用。
3教學目標的達成
3.1知識與技能目標
通過引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模式,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掌握課程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以前教學過程中,作者總是特別關注課程本身的重點、難點,而沒有關注到學生,在講授過程中不斷強調重點、難點,但是并沒有取得很好的效果。通過這次教學模式的改變,作者深刻地體會到教師應該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學生身上,了解學生們的需要,并且積極引導學生們融入課堂,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以達到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知識點的目的。學生知識的掌握在一定程度上發展了能力,有助于能力目標的達成。
學生能具備運用所學基本原理、方法去理解和掌握有關文獻檢索的相關知識的能力;具有檢索生物學相關文獻的基本能力。在實踐過程中作者發現,學生通過講授課程能展現出不同的能力水平,比如是否能與其他學生產生共鳴反映了學生的溝通能力,是否能將某一問題講解清楚反映了學生的表達能力,課件制作是否美觀反映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對難回答的問題的回答反映了學生的應變能力。學生們通過親身授課發現了自己有些能力突出,而有些能力不足,在這個時候教師應當鼓勵學生繼續發揮突出的能力,并指導學生怎么彌補那些能力不足的方面。
3.2過程與方法目標
同學們通過自己親身參與教學過程,了解到學習其實不難也不枯燥,學生在開展教學活動前首先要自己學會講授內容,通過備課、準備教學素材、設計教學過程,學生已經不知不覺地掌握了基本知識點。而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學生一般都是死記硬背知識點,考試之后幾乎全部都忘記了;而在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模式下,學生不但學到了知識點,并且能將所學知識在實踐中進行運用。
在備課過程中,學生彼此之間溝通配合、相互合作,不僅加強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更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學生獲得了更多的自由活動時間和相互交流的機會,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地獲得了知識,改變了傳統的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法。
3.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在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下,教師過多的關注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而忽略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當代大學要培養的不僅僅是擁有現代科學知識的人才,更重要的是擁有良好情商和懂得為人處世的人才。通過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性,作者發現絕大多數學生都能擁有嚴謹的學習態度、良好的學習習慣,獲取知識的方法和思想,創新意識、科學品德和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并且能夠做到勤于思考、嚴謹求實、善于合作、科學實踐。通過引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模式,使學生通過積極主動學習獲得知識和能力的同時,也形成了正確的價值觀。反過來,以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為動力,也能促進學生有效學習,學生如果能經常感受到各種積極的情感體驗,就能夠對學習形成積極態度,這也是教學取得良好效果的關鍵。
4總結
通過引入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學生們普遍反映課堂氣氛較以往有很大的改善,在輕松民主的氛圍中更好地達成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教學目標。學生們由以往的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積極主動學習知識,并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社會實踐中,提高了學習興趣,進而改變了大多數學生以應付考試為目的的學習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