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鐘大海 侯 鳳
茂名石化:國產化玩出國際范
○ 文/鐘大海 侯 鳳
茂名石化以提高經濟效益為目標,大力實施國產化自主創新戰略,搶占高端產品市場。
“國產化自主創新是新產品拓寬市場的重要武器。”茂名石化化工分部經理謝維新這樣認為。
茂名石化以市場為導向,以提高經濟效益為目標,大力實施國產化自主創新戰略,近三年來,通過優化產品結構轉型,全過程跟蹤產品質量,積極做好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新產品開發生產,努力提升新產品和專用料的比例,搶占高端產品市場。 “十三五”期間,茂名石化新產品和專料占樹脂產量比例將達70%,開局第一年便達到了67.19%的好成績。
截至今年4月,茂名石化3年來成功開發了36個化工新產品及專用料,累計增效5.33億元。
“2014年以前,我們主要以生產價格實惠的通用料為主,一個月也切換不了幾次牌號,生產沒啥波動,產品也不愁賣,但這種‘大路貨’性價比較低,市場競爭力日漸疲軟。”聚丙烯車間主任馮家盛介紹說。
曾經,馮家盛在逛超市時,發現一個普通PP材質的奶瓶都能賣到100多元,而自己生產的PP通用料只能生產塑料盒、編織袋等較低端的塑料產品,一噸才能賣出7000元左右。他心痛不已。
幾年前,隨著市場環境的不斷發展變化,特別是化工產品形成完全開放式的競爭格局,茂名石化在生產經營中也逐漸顯現出一些不適應的情況。當時受裝置實際影響,化工新產品與專用料比例相對偏低,抵抗市場風險能力較弱。
“那時新產品研發的軟硬件較差,對高端產品自主創新能力不夠,缺乏一套核心技術,產銷研結合的體制機制沒有真正建立,我們就如同‘田忌賽馬’一樣,拿自己最好的產品跟國外的普通產品抗衡。”茂名石化技術質量處新產品開發組長鄧志浩回憶道。
當時,茂名石化對行業和市場的影響分析力度和市場預判的及時性和準確性不強,對市場狀況、客戶需求分析不夠深入,產銷還停留在禮貌服務、產品介紹等中前期的服務,往往將產品的出廠看作營銷工作的終極,對市場的實際需求了解不夠,不但影響既有產品的推廣,而且無法使下一步的產品研發更加緊貼市場。
“我們自然垂涎高端樹脂產品這塊巨大的市場,加大新產品開發力度,提升創新能力,推動裝置結構調整對我們來說迫在眉睫。”鄧志浩回憶道。
對此,茂名石化積極與北化院、華南化銷 “結盟”,成立“新產品開發小組”,組織技術骨干“三方會戰”,瞄準“高大上”價高利厚產品,提前進行市場調研,在研究院完成產品構思以及測試后,再在大裝置進行優化技改,通過不斷摸索,精細操作,在2號高壓裝置、聚丙烯裝置、高密度裝置實施國產化自主技術。
茂名石化準備開發高流動超高抗沖共聚聚丙烯K9930H新產品。據市場調研顯示,此種新產品的橡膠含量非常高,而市場已有競爭牌號彎曲模量超過900MPa。本產品要達到成功替換客戶在用競爭牌號的目的,必須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最大幅度提高剛性。因此,茂名石化積極聯系北化院,采用北化院“量身定制”的改性配方,研發出“人有我精”的“高大上”新產品,迎合市場需要。
經過研究院的開發和測試后,聚丙烯車間立即進行試產。此種超高抗沖共聚牌號粉料黏性大,切換及生產過程中容易因黏料、塊料導致出料系統不暢及反應釜內結塊,嚴重時還會引起裝置停車。為此,茂名石化力邀北化院聚丙烯研究室主任宋文波和周發生博士一同參與開發試產。經過各專業技術骨干的精心調控,他們沖破了各層“關卡”,新產品試產成功,首次生產500噸,價格比普通聚丙烯料高出1/4。經客戶試用,新產品性能滿足了客戶要求,茂名石化成為國內唯一產出高流動超高抗沖共聚聚丙烯產品的企業。
“目前,我們有一批‘高大上’的新產品。其中,18個新產品填補國內空白、8個達到國際先進水、10個成功打入13家知名跨國公司供應鏈。如今聚丙烯新產品不僅可以生產奶瓶、汽車專用料等高端材料,而且去年首次應用到了醫療領域。”馮家盛開心地說。
“近期,1號、2號聚丙烯裝置使用的系列主催化劑,經過化驗,不同批次催化劑的氫調性及等規度有差異,會導致產品的力學性能下降。”在新產品質量分析會上,鄧志浩正與聚丙烯車間骨干進行深入探討。
隨后,茂名石化進行前置分析,提前檢查催化劑活性,在生產前期做好優化措施;加強與催化劑公司的溝通,調整催化劑的性能,減少不同批次催化劑性能的波動,逐漸戒掉了對進口原料的依賴。
去年起,聚丙烯車間研發的28個新產品中,已有27個改用國產催化劑,每年減少成本884萬元,化工新產品質量均未受更換原料以及生產波動的影響,新產品優等品率達100%,目前新產品產銷兩旺。
3號聚丙烯裝置2014年8月原始開車以來一直使用美國進口的CDi催化劑,但是CDi催化劑售價高達380萬/噸,價格昂貴,且為獨家供應,不僅會增加企業產品成本,而且存在采購保供風險。為此,去年以來,茂名石化分三次在不同產品牌號上試用國產系列催化劑。但與進口催化劑相比,國產催化劑穩定性較差,容易影響生產平穩和產品質量。
“一定要慢慢加入主催化劑,目前噴嘴運行正常,說明主催化劑分散較好。”投催化劑的全過程,馮家盛一直坐陣指揮。
不好,細粉在反應器穹頂集聚,出現結塊現象!”反應一段時間后,外操突然匯報現場情況。如果不及時解決,粉料還會在旋風分離器、噴射器和冷凝器等地方積累,容易造成過濾器濾袋堵塞,影響產品質量和設備長周期運行。
馮家盛趕緊帶領車間技術骨干,增加中化分析次數,根據反應實時情況,快速調整反應器溫度、壓力等重要參數,并現場用“震蕩法”清除集聚細粉。經過優化調整,很快他們便摸清了國產催化劑的“小脾氣”,生產逐漸趨于穩定。當次,他們使用國產催化劑生產的1000噸K7726H,不僅填補了華南區域的空白,而且以低成本高附加值的出身,相比通用料每噸增效800元。

● 產品創新,源于茂名石化科研人員孜孜不倦的追求。 攝影/楊裕清
責任編輯:石杏茹
znshixingr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