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琪 劉澤航
摘要:采用絮凝沉淀—砂濾過濾—消毒工藝處理了礦井廢水,運行結果表明:該工藝處理后的污水可穩定達到《城市雜用水水質標準》(GB/T18920-2002)要求,使得礦井水全部達到回用水的標準,減輕了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同時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
關鍵詞:礦井水;回用;絮凝沉淀;砂濾
中圖分類號:X70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7)12007802
1引言
某煤礦位于陜西省境內,污水主要來源于采礦、洗選等工段。該地區水資源缺乏,生產用水和職工生活用水消耗量大。礦區污水循環利用是解決煤礦缺水和水污染的最佳選擇。該污水處理項目設計工藝采用運行穩定、管理方便的處理系統,使礦井水能夠達到回用水標準。
2設計水量、水質及出水要求
根據甲方提供的資料,設計水量為4500 m3/d。廢水中的主要污染物為懸浮物(SS),濃度為680 mg/L,要求處理后的水質達到《城市雜用水水質標準》(GB/T18920-2002)要求。
3處理工藝流程
3.1工藝流程的選擇
不同的煤礦礦井水,采用不同的處理工藝。例如,高懸浮物礦井水常采用絮凝、沉淀、過濾及消毒工序流程后,即可達到生產使用和生活飲用水源的要求[1];高礦化度礦井水常采用的技術工藝有離子交換法[2]、膜分離工藝[3];酸性礦井水常采用的處理工藝有人工濕地法[1]、中和法、吸附—中和法[4,5]等;含重金屬礦井水常采用離子交換法、活性炭吸附法、反滲透法[6]等;含有機物礦井水常采用混凝沉淀法、膜分離、生物氧化塘法[6]等。
本項目屬于高懸浮物礦井水,經過大量的實驗、探索和改進,并結合其它相關的工程實踐和實驗研究,采用絮凝沉淀+過濾+消毒的污水處理工藝,污泥消化處理后外運。
礦井水經過井下排水泵提升至集水調節池,通過沉淀后的上清液再提升至絮凝沉淀池,在絮凝沉淀池前投加絮凝劑,達到充分混合、完全反應,以加速沉淀,提高澄清效果。絮凝沉淀池出水后進入砂濾池過濾,處理出水進入回用水池。回用水池前加次氯酸消毒劑進行消毒,最后進入供水管網可作為生產用水。絮凝沉淀池產生的污泥輸送到污泥濃縮池儲存,用泵提升到脫水機房,用帶式壓濾機壓濾,污泥消化處理后外運(圖1)。
3.2主要構筑物及設備參數
3.2.1構筑物
(1) 調節池。1座,容積為1800 m3,砼結構,用于沉淀大顆粒煤泥及調節水量水質。
(2) 絮凝沉淀池。1座,容積為500 m3,砼結構。
(3) 回用水池。1座,容積為1000 m3,砼結構。
(4) 污泥濃縮池。1座,容積為1000 m3。
3.2.2主要設備
(1) 調節池設備。污水提升泵2臺,Q=200 m3/h,H=20 m,N=22 kW;高中低液位自動控制1套。
(2) 絮凝沉淀池設備。
刮泥機1套,L=9 m,功率1.5 kW;加藥裝置2套,用于絮凝劑的配制;
污泥泵2臺,Q=30m3/h,H=15m,功率5.5kW,用于將污泥濃縮池污泥輸送到污泥脫水機。
(3) 過濾池設備。
過濾泵3臺,Q=100 m3/h,H=40 m,N=22 kW;反沖洗泵2臺,Q=300m3/h,功率37kW,一用一備,用于沖洗濾池內的濾料,除去濾料中截留的污染物。
(4) 消毒設備。
消毒劑投加設備1套,采用CPF-100型,電機功率P=1.5 kW。
(5) 污泥濃縮池設備。
螺桿泵1臺,功率5.5 kW ,Q=30 m3/h;
壓濾機1套,功率5 kW。
3.3工藝運行中需注意的幾個問題
(1) 過濾及清洗過程。當廢水經過濾料層時,較大的懸浮顆粒首先被截留下來,而細微懸浮物通過與濾料顆粒或已被吸附的懸浮顆粒接觸,由于吸附作用而被截留下來。因此系統需要及時清洗,以恢復濾料層的工作能力。本方案中設計砂濾作用:降低水的濁度<5,降低水的污染指數SDI<5。
(2) 廢水消毒。污水消毒常用的消毒劑有二氧化氯、次氯酸鈉、臭氧、過氧乙酸等。多年工程經驗表明,次氯酸鈉消毒能力強,運行費用低,處理效果好,故本工程采用次氯酸鈉進行消毒。
4工藝運行結果分析
4.1工藝運行效果分析
工程建成后,經過3個月的調試運行,出水水質達到《城市雜用水水質標準》(GB/T18920-2002)要求,出水水質穩定,出水水質見表1。
表1處理后出水水質
指標濁度/NTUBOD5/(mg/L)氨氮/(mg/L)
出水水質383
4.2工程投資及運行成本分析
工程總投資130.8萬元。運行成本包括電費、人工費、藥劑費等,合計運行成本為0.95元/t水。
4.3環境效益分析
該污水處理工程,每年可減少廢水排放量168.2萬t,懸浮物年排放量減少約1050t,大大減少了對周邊水體的污染。
2017年6月綠色科技第12期
劉琪,等:礦井廢水處理工程實例探討
環境與安全
5結語
采用絮凝沉淀-砂濾-消毒工藝處理礦井水,出水水質可穩定達到《城市雜用水水質標準》(GB/T18920-2002)要求。不但減少污水對周邊水體的污染,同時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
王德明,龍騰銳,丁力,等.某煤礦礦井廢水處理設計方案改革與應用[J].重慶大學學報,2009,32(6):711~715.
[2]衛修君,燈寅生,鄭繼東等.煤礦水的災害防治與資源化[M].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2008:276~303.
[3]郭阿娟.反滲透技術在煤礦水處理中的應用[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1,21(24):189~190.
[4]張瑞雪,吳攀,楊艷等.貴州煤礦酸性廢水“被動處理”技術的新方法探討[J].地球與環境,2010,38(2):250~254.
[5]周洋,宗科.循環經濟視角下岱莊煤礦水資源循環利用研究[J].中國礦業,2012,21(5):63~66.
[6]李建華,張超,蔡貝珊.礦山廢水處理技術現狀[J].山西建筑,2014,40(29):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