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傳陽++張陽陽++李政姣++韓麗++郭明月
摘要:指出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建筑廢棄物的不斷猛增和低效利用給我國帶來了嚴重的環境問題,建筑廢棄物的資源化處理成為了建筑業研究的重點領域。針對南京地區,對當地建筑單位和長江大橋進行了走訪調研,運用SPSS對問卷進行了信度和結果分析,建立了管理成本相關模型,提出了相關建議,希望切實能為我國建筑廢棄物處理資源化和建設完善的法律制度提供參考和依據。
關鍵詞:建筑廢棄物; 資源化利用; 管理成本; 南京市
中圖分類號:X70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7)12011403
1引言
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了加大城鎮棚戶區和城鄉危房改造力度,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安740萬套,政策實施的同時也使我國建筑廢棄物的處理問題成為難點。我國每年建筑廢棄物占城市垃圾總量的30%~40%,成為了第二大城市固體廢棄物。以南京地區為例,近年來建筑房屋施工面積持續增長,2013年末達到了6540.23萬m2,而在每萬平米的施工中,將會產生約550 t的建筑廢棄物,加上拆建改建工程,僅南京地區建筑廢棄物達到了上千萬噸。所以如何減少和有效處理建筑廢棄物成為了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2國內外建筑廢棄物處理及研究現狀
俄國的Glushge首先提出建筑廢棄物再利用這一理念。目前,大部分發達國家回收利用率較高,歐盟對每年產生的建筑廢棄物回收利用率達到了90%。德國研制出了多種垃圾分類設備,英國WRAP組織通過研究得出非現場施工可以減少80%以上現場廢棄物的結論,日本制定了相應的《建筑廢棄物對策行動計劃》法規,美國則是將回收的建筑廢棄物用于工程建設,進行二次利用[1]。
我國對于建筑廢棄物的研究主要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起步。丁志坤以復雜系統理論為視角,構建了建筑廢棄物管理系統的仿真模型,提出了應從源頭上減少建筑廢棄物的產生,增強管理技術知識的傳播和擴散[2]。袁紅平、王家遠運用系統動力學方法構建了建筑廢棄物管理經濟有效性評估的模型,提出隨著項目的進行,施工的經濟有效性會逐步好轉的觀點,并得出項目能從建筑廢棄物管理中收益的結論[3]。
3調研分析
3.1信度及受訪人員分析
本文選取南京市具有代表性的房地產公司及長江大橋為調研對象,較為準確地認識了在施工過程中建筑廢棄物產生的基本情況。通過SPSS對156份有效問卷進行分析,克隆巴赫α系數為0.71,評價結果位佳,整體可信度較高。問卷受訪人員中從事建筑行業年數在5~10年的人占總數的64%,5年以下的人數占到21%,10年以上的人占到15%。
3.2數據分析
3.2.1建筑廢棄物產生情況分析
廢棄物的產生階段選取基礎工程、裝飾工程和主體結構工程作為代表,基礎工程中廢料產生量小于3%占總問卷的71%,3%~5%占10%;裝飾工程廢料產生量在5%~10%區間占61%,大于10%占23%;主體結構工程中廢物產生量5%~10%占39%,小于3%占28%。
裝飾工程產生的建筑廢棄物占比最高,由于裝飾工程的復雜性以及材料的多樣性,我國目前對這些廢棄物并沒有較為完備的處理辦法,難以利用,這類廢棄物應該在施工現場從源頭削減,是重點的控制對象。對于主體結構工程來說,產生的廢棄物一般為模板、鋼筋等,這些廢棄物可以進行二次利用,所以應注重其回收再利用的能力。相比而言基礎工程施工工藝較為簡單,廢棄物的產生量較少,不必要對其進行重點關注。
3.2.2建筑廢棄物回收利用情況分析
拆建工程產生的廢棄物主要由磚塊、混凝土塊、鋼筋、瓦礫、玻璃幾類組成。不同廢棄物的回收率也不盡相同,鋼筋、磚塊、木材回收率較高,而玻璃、混凝土這類廢棄物則較難進行回收利用。鋼筋和木材在使用過后,可以經過回爐和再加工制造進行二次利用,具有較好的利用率。
3.2.3建筑廢棄物現狀分析
建筑廢棄物處理現狀存在異質性,受訪人員對所有羅列的現狀進行打分,其中排在前3名的為“政府部門對建筑垃圾處理的支持力度不夠”,“施工現場管理水平不足,導致資源浪費” 和“管理人員對垃圾管理認識不夠、處理積極性不高”。
4廢棄物管理成本分析
一個典型的建筑廢棄物現場管理過程應當包含以下過程:收集→運輸→分類揀選→儲存。在此過程中,會產生人力成本,運輸成本,儲存成本。由于南京大部分地區采用堆坑儲存,所以不考慮到收集箱的租賃成本。為使計算結果和過程簡便,假設廢棄物為1t,約為0.4 m3[4]。通過走訪調研,綜合幾個施工工地及相關資料做出以下假設:不考慮時間對堆放廢棄物的影響和分類揀選的成本,不考慮運距對運輸費用的影響。
Cl: 儲存人力成本5元/t;
Cs:儲存費用50元/t;
Ct:運輸費用80元/m3;
Cp:廢棄物處理費用大約為10元/t;
Crd:廢棄物加工的費用為23元/t[5];
Brd: 廢棄物再生利用的收益55元/t。
4.1填埋處理
填埋處理作為比較便捷的處理公式,被大多數施工方所認同,針對南京地區,填埋處理中分為3個階段:廢棄物收集儲存→廢棄物運輸→廢棄物填埋,可用以下公式表達:
Clf=Cl+Ct+Cs+Cp=5+50+80×0.4+10=97元/t。
式中:Clf為填埋總費用,Ct為運輸費用,Cs為產生儲存費用,Cp為填埋處理費用。
4.2回收利用
回收利用主要包含以下幾個階段,廢棄物收集儲存→廢棄物運輸→廢棄物回收利用,相比于直接填埋,回收利用主費用減去了填埋處理費用,因為回收廠可以從中獲得利益,一般不會收取施工方處理費用。建筑廢棄物回收利用的總成本可以用以下公式表達:
Crc=Cl+Ct+Cs=5+50+80×0.4=87元/t。
式中,Crc為回收總費用,Ct為運輸費用,Cs為產生儲存費用 。
4.3再生利用
再生利用是建筑廢棄物綠色處理的途徑,許多拆建工程會采用這種處理方式。主要包含以下幾個階段: 廢棄物收集儲存→廢棄物運輸→廢棄物加工→廢棄物再生利用,根據以上階段,建筑廢棄物再生利用的總成本可以用以下公式表達:
CRf=Cl+Ct+Cs+Crd-Brd=5+50+80×0.4+23-55=55元/t。
式中CRf為再利用總費用,Ct為運輸費用,Cs為產生儲存費用,Crd為再利用加工費用,Brd為廢棄物再生利用的收益。
計算表明,在南京地區填埋處置1 t建筑廢棄物為97元;回收利用1 t建筑廢棄物成本為87元,再生利用1 t建筑廢棄物成本為55元。從社會角度來看,因再生利用的廢棄物產生了很大的經濟效益,建筑廢棄物再生利用的管理成本最低,但具體到承包商而言,產生的經濟效益不能切實落到施工單位,所以大部分施工方不會采用這種處理方式。對于回收利用來說,雖然經濟效益相對較好,但不具備直接填埋的便捷性,所以到目前為止,大部分施工方仍采取直接填埋的處理辦法。
通過走訪調研,綜合幾個施工工地及相關資料做出以下假設:
不考慮時間對堆放廢棄物的影響和分類揀選的成本,
不考慮運距對運輸費用的影響,
Cs:從廢棄物產生到儲存大約在50元/t;
Ct:每方土運輸費用大約在80元/m3;
Cp:廢棄物處理費用大約為10元/t;
Crd:廢棄物加工的費用為23元/t[5];
Brd: 廢棄物再生利用的收益55元/t。
2017年6月綠色科技第12期
戴傳陽,等:南京市建筑廢棄物調研與對策分析
環境與安全
5對策建議
5.1 政府對建筑廢棄物處理給予適當補助
國內尚未明確如何在經濟激勵方面支持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為發揚循環經濟的可持續理念,處理1 t建筑廢棄物,施工方采用回收利用方式政府可給予20%的補助,采用再生利用方式可給予40%的補助,使得直接填埋需要支付的費用相對提高,從而采用回收和再生利用的方式。總的來看,再生利用能產生額外的社會效益,有利于推動循環經濟的理念。
5.2各施工方之間建立信息共享平臺
通過信息共享平臺的建立,施工方之間可以了解到彼此之間的施工進度,施工廢料等。尤其是對于拆件工程來說,新建工程的業主或者承包商可根據實際需要,在信息平臺上選擇其所需要的拆除結構,保證了部分材料的回收利用。同時,建筑廢棄物信息共享平臺的建立,能讓社會大眾更多地了解南京市建筑廢棄物的相關情況,有利于建筑廢棄物減量化和資源化的教育在社會大眾中普及,為我國廢棄物處理起到監督的作用。
5.3施工方管理人員高度重視,做好宣傳和領導工作
通過走訪調研,我們發現由于工人自身缺乏控制建筑廢棄物的意識,導致資源低效化利用,產生大量不必要廢棄物。所以,管理者自身要重視資源的合理化利用,同時對施工技術人員和工人進行建筑垃圾減量方面的教育或培訓。從源頭削減建筑廢棄物的產生,是我國建筑業實現建筑廢棄物減量化和資源化的必由之路。
5.4加大宣傳和科研力度,完善健全相應法規和管理機制
高校應開展此類課程,豐富相應的學術資源,例如同濟大學在再生骨料、再生混凝土領域做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同時國內缺乏回收、分類、再生產、消費、監督的法律細則,使得建筑廢棄物產業發展不能有法可依。所以國家應完善和健全相應的管理機制,制定相應的處理辦法,從源頭、運輸和回收三方面減少廢棄物的產生,控制不必要的浪費。
參考文獻:
[1]
曹小琳,劉仁海.建筑廢棄物資源化多級利用模式研究[J].建筑經濟,2009(6):91~93.
[2]丁志坤,王翌飛,吳金闖.復雜適應系統下的城市建筑廢棄物管理仿真研究[J].工程管理學報,2015(12):48~53.
[3]袁紅平,王家遠.建筑廢棄物管理的經濟有效性動態評估模型[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