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錦++林孝松
摘要:運用AHP法并結合聚類分析法,在獲取云南16州市經濟數據,人口數據和環境社會數據的基礎上,選取16個評價指標構建了城市宜居性評價模型對云南省16個地級市進行了宜居性評價,并進行對比分析。結果表明:昆明、曲靖為優先選擇城市,宜居等級為優;紅河、玉溪、麗江,大理宜居等級較優;楚雄、普洱、西雙版納宜居性等級為良;文山、昭通、臨滄宜居等級為中;保山、德宏、怒江、迪慶宜居等級為差。通過宜居性評價分析,提出了云南各地級市的發展方向與發展定位,為政府制定相關發展政策與人們進行性住房選址提供依據。
關鍵詞:宜居性;AHP法;聚類分析;云南省
中圖分類號:X2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7)12019303
1引言
宜居城市是指經濟、社會、文化、環境協調發展,人居環境良好,能滿足居民物質和精神需求,適合人類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1]。2005年1月國務院批復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首次提出宜居城市這一城市職能發展目標,引起國內學者廣泛關注[2]。熊鷹[3]等探討了城市人居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不確定性的定量評價;李雪銘[4]等進行了城市人居環境氣候因子綜合評價;劉欽普[5]對城市人居環境空間差異進行了定量評價;陳浮[6]進行了城市人居環境滿意度評價;葉依廣[7]等研究了城市人居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宜居”成為了當前密切關注的焦點問題[8]。
云南省位于中國西南邊陲,幅員面積39萬km2,東臨貴州,南接廣西,北臨四川,西北連接西藏。地勢北高南低,海拔相差大,屬亞熱帶和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降水量998 mm,自然資源豐富,素有“植物王國”、“動物王國”、“有色金屬王國”、“藥材之鄉”美譽。2015年全省生產總值(GDP)達13717.88億元,人口4513萬人。在獲取云南省16地級市相關數據基礎上,基于地級市尺度,構建層次分析評價模型評價各市的宜居性,并與聚類分析結果進行對比,最后得到云南16州市宜居等級及其分布情況。
2研究方法與評價模型
2.1指標體系構建
AHP法是一種定性與定量結合的多目標決策分析方法,通過經驗分析、專家打分或者Delphi法,給出兩兩比較的相對權重,并用給定標準下的判斷數值比較兩個要素間的相對重要性,最后,通過方根法計算組合權重,并結合樣本數據計算每個樣本得分。
通過統計分析法和專家咨詢法,綜合考慮指標的可得性和獨立性,從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生態環境等3個方面選取16個有代表性的指標構建評價體系,其中經濟發展指標為旅游產值(x11,億元)、生產總值(x12,億元)、生物產業產值(x13,億元)、消費總額(x14,億元)、交通載客汽車量(x15,萬輛);社會發展指標為人口總數(x21,萬人)、就業人數(x22,萬人)、建設用地面積(x23,平方公里)、從事科技人數(x24,人)、圖書館數量(x25,個);生態環境指標為空氣質量達到或好于2級天數(x31,d)、溫度(x32,℃)、降水(x33,mm)、森林面積(x34,萬hm2)、水資源總量(x35,億m3)、廢水排放量(x36,億t)。原始數據來自《2015年云南省統計年鑒》和《云南省2015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指標原始數據標準化后如表1所示。
2.2評價模型
基于3個準則層相對于目標層,16個方案層相對于準則層,分別構造判斷矩陣,并根據相關公式計算結果。鑒于篇幅,只列舉準則層判斷矩陣,如表2。
根據組合權重計算公式,可計算得到各個方案層指標的最終權重值,具體值為:x110.3042,x120.1176,x130.0260,x140.0715,x150.0455;x210.1302,x220.0636,x230.0322,x240.1054,x250.0084;x310.0395,x320.0185,x330.0208,x340.0082,x350.0055,x360.0029然后把最終權重和標準化后的數據進行矩陣相乘,得到了16個州市的最終評價得分如表3。
2.3評價結果分析
參照表3,利用GIS自然間斷點分類方法,對云南省16個地級市進行了分類,最終得分級圖如(圖1);以標準化后的評價指標數據為基礎,運用SPSS軟件的聚類分析模塊進行系統聚類分析,運用組間連接方法,以平方Euclidean距離為區間得到了聚類系譜圖和冰柱圖。結合冰柱圖給16地級市分別賦值,在arcmap中可視化,得到了云南16地級市聚類分析宜居性等級圖(圖2)。
文山、紅河、昭通為一般;寶山、普洱、德宏、西雙版納、怒江、迪慶宜居等級最差。與之前的層次分析法結果大致吻合。只不過聚類分析具有很嚴格數據邏輯性特點,分得也較客觀,而AHP具有一定的主觀因素,所得結果也較能接受。
對兩種分析結果對比總結并結合地區實際情況,最終將16個地級市分為5個宜居等級:昆明作為云南政治和經濟文化中心,各方面指標數據皆在前列,曲靖鐵路沿線的優勢提供了便利的交通,又有靠近省會的地理區位優勢,二者宜居等級為優秀;紅河、玉溪、麗江、大理作為較優宜居城市,或因為其雄厚的經濟實力,如紅河、玉溪,或因其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如大理、麗江;楚雄、普洱、西雙版納作為良好宜居城市,主要由相對不錯的地理條件和自然資源優勢決定;文山、昭通、臨滄宜居等級為一般,其原因主要是地理區位優勢不明顯所導致;保山、德宏、怒江、迪慶因惡劣的自然條件成為了宜居性較差的城市。
3結語
研究發現,優秀宜居城市主要分布在以昆明為中心的滇中、滇東和滇北地帶,而位于滇西和滇西北的地區宜居性較差,其余地區宜居性良好。總的來說云南省城市宜居性較好。其空間分布格局與經濟發展水平較為相符。這一劃分結果也說明了在自然環境普遍良好的基礎上,云南各地級市經濟發展水平是城市宜居性評價的重要因素。目前云南省的經濟發展戰略是構建以昆明為核心的滇中經濟圈,并帶動四周邊緣地區發展,發展個別特色州市。要多加強對外交流,發揮云南得天獨厚的旅游、自然資源與氣候優勢,帶動少數落后城市。
參考文獻:
[1]
張吉獻.河南宜居城市評價實證研究[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9(4):8~10.
[2]張雪花,雷喆,張宏偉.生態宜居城市建設指標與評價方法-以天津市為例[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12,25(1):18~22.
[3]熊鷹,曾光明,董力三,等.城市人居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不確定性定量評價-以長沙市為例[J].地理學報,2007(4):397~406.
[4]李雪銘,劉敬.我國主要城市人居環境適宜居住的氣候因子綜合評價[J].經濟地理,2003,23(5):656~660.
[5]劉欽普,林振山,馮年華.江蘇城市人居環境空間差異定量評價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5(5):30~33.
[6]陳浮,陳海燕,朱振華.城市人居環境與滿意度評價研究[J].人文地理,2000,15(4):20~23.
[7]葉依廣,周耀平.城市人居環境評價指標體系芻議[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39~42.
[8]董曉峰,楊保軍.宜居城市研究進展[J].地球科學進展,2008,23(3):323~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