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志范++史平揚
摘要:為探討浙江瑤琳鎮灰巖受地貌、巖性、地質構造等諸多因素控制,通過對巖溶歷史和巖溶水的補徑排條件的研究,總結了巖溶發育的主要控制因素,為浙西巖溶發育特征的研究、巖溶水的開發利用提供參考。
關鍵詞:瑤琳; 巖溶; 控制因素
中圖分類號:P64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7)12024904
1引言
浙江省桐廬縣瑤琳鎮以“瑤琳仙境”舉世聞名,是華東沿海中部亞熱帶濕潤區喀斯特洞穴的典型代表,屬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幜斩此幦軒r出露主要為石炭系和二疊系灰巖,分布于瑤琳鎮新塢畈、麻栗山、沈村一帶,巖溶特征發育,形成瑤琳洞、葉板洞、神仙洞等大型溶洞。探索本地區巖溶發育的成因和控制因素,對該地區巖溶洞穴旅游資源的利用和保護,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2區域地質條件
2.1地形地貌
瑤琳鎮地處畢浦盆地南緣,地貌主要為溶蝕剝蝕丘陵,地形差異大,緩坡、陡坡交互,自然坡度多為40°左右,植被較發育,有巖石裸露,地形標高大于50 m,溝谷間有少量坡積裙、洪積扇。
2.2地層
(1)下二疊統棲霞組P1q:上段為灰黑色炭質、泥質灰巖與硅質灰巖互層,厚層狀~中厚層狀構造,細晶結構,含燧石結核或條帶。中段以灰白色透鏡體狀灰巖和條帶狀灰巖為主,致密結構,夾白云質灰巖及鈣質泥巖。下部為灰色燧石灰巖,薄厚層狀構造,細晶結構,局部富集成硅質巖,底部為灰黑泥質粉砂巖薄層,與下伏地層呈整合接觸。
(2)石炭系上統船山組C3c:下段為灰黑色厚層狀灰巖,細晶結構,夾白云質灰巖、泥灰巖,縫合線發育;中段為灰白、鉛灰色厚層狀灰巖,質純,具瘤狀構造;上段為灰黑色中厚層灰巖,含燧石結核。
(3)石炭系中統黃龍組C2h:下段為深灰色灰巖,厚層狀構造,細晶~微晶結構,質純性脆。中段為灰白色灰巖,厚層~中厚層狀構造,粗晶結構,灰白色與深灰色多呈交互狀,縫合線發育。上段為深灰色、灰黑色白云質灰巖,厚層~中厚層狀構造,細晶結構,含燧石結核,巖質致密、均勻,風化后表面可見網脈狀裂紋。
(4)泥盆系上統珠藏塢組D3z:巖性為灰黃色、青灰色巖屑砂巖,夾砂礫巖和泥巖,厚層狀~中厚層狀構造,細粒結構,鈣質膠結~泥質膠結。
2.3地質構造
桐廬境內地質構造屬于揚子準地臺錢塘江臺褶帶(Ⅱ2)中部華埠——新登陷褶帶復式向斜(Ⅲ4)的西北翼,構造整體呈北東50°方向展布[2]。本區域隱伏斷裂構造受開化—淳安北東向大斷裂、淳安—溫州北西向大斷裂、昌化—普陀近東西向大斷裂的影響,區內斷裂構造以北東向為主,發育少量北西向斷裂。
瑤琳洞至沈村地質構造屬畢浦向斜的南東翼,次一級構造為姚村~高墻頭向斜近核部南翼,褶皺構造呈北東向展布,自南西向北東下傾,西北翼地層較為齊全,東南翼多被剝蝕,獨山~瑤琳洞一帶出露主要為船山組和黃龍組的灰巖,地層走向北東,傾角約為25°左右,傾向北西。
船山組裂隙走向主要為NW310~340°,部分NE20~30°,傾角多大于70°,裂隙面較平直,延伸長度大于2m,部分所見大于5m,裂隙面有少量溶蝕跡象,多為方解石充填。走向NNE節理裂隙可見擠壓痕跡,裂隙面相對緊密,特征與褶皺和斷裂形態相吻合。黃龍組(C2h)節理裂隙走向集中在NE5°、NW280°二個方向,傾角40~80°均有不同程度發育(圖1)。
2.4巖溶地下水
大氣降水以分水嶺為界向地勢低洼處匯流,巖溶水因垂向溶隙向下匯聚成暗河,船山組(C3c)、黃龍組(C2h)和棲霞組(P1q)灰巖屬同一水文地質單元,形成瑤琳洞→獨山→太陽寺一線相對獨立的可溶巖水文地質單元。
灰巖表部溶蝕作用強烈,地下水屬裸露型巖溶水。淺部巖溶性孔隙潛水受大氣降水和地表水補給,水位變化很大,向下匯流漸變為地下暗河,水量較豐富,泉及地下河流量10~160 L/s,如:瑤琳仙境、通天河。據區域鉆孔資料,鉆孔涌水量可達150~500 m3/d,最大達1110 m3/d。
本區地形主要為槽谷狀,有利于地表水與地下水的匯集,灰巖多直接裸露,大氣降水和地表水的匯聚及滲流補給是巖溶水的主要補給源。巖溶泉與地下河相伴相生,互相貫通,地下水沿巖溶管道和溶隙運移徑流,形成相對獨立的管狀系統,分布極不均勻,水力聯系各向
圖例:1泥盆系上統珠藏塢組,2晚盆系上統珠藏塢組,3石炭系中統黃龍組,4石炭系上統船山組,5二疊系下統棲霞組,6晚更新統坡洪積層,7地層界線,8斷裂構造,9充水溶洞,10落水洞,11無水溶洞,12地下暗河出口
圖1區域地質
異性明顯,各洞穴之間水力聯系密切,水位埋深變化較大,巖溶水自分水嶺向排泄口呈階梯狀下降形式運動,某段被切露可形成明暗流相間出現。
3巖溶發育特征
3.1巖溶的垂直分帶特征
據資料,本區地表多見串珠狀溶蝕漏斗和落水洞,有不同高程的巷道式溶洞分布,具有明顯垂直分帶性。
(1)神仙洞長軸方向NE50~60°,洞身平均高程約95 m,長約136 m,寬約38 m,高5~11 m,無地下暗河流水,溶洞屬衰老期。洞內滴水甚微,地下水由洞內落水洞和裂隙向葉板洞暗河系統徑流。
魏志范,等:浙江桐廬縣瑤琳鎮巖溶發育控制因素探討
地質與工程
(2)葉板洞長軸方向NE25~30°,洞身平均高程為60 m,長約200 m,寬3~20 m,高10~30 m,有地下暗河流水,溶洞屬壯年期。
(3)瑤琳洞長軸方向NE60°,洞身平均高程為30 m左右,長約1000 m,寬30~40 m,高30 m,有地下暗河流不,溶洞屬壯年期。
3.2巖溶水的補徑排特征
本區上游無大型地表水體,所見均為季節性山間溪流,枯水期斷流普遍。據此,巖溶水接受上游地表水補給微弱,補給源主要是大氣降水下滲。相公山有泉水出露,在坡腳匯流至獨山南側兩巖層接觸帶附近形成有地下暗河入口,流量約為200~250 m3/d。
巖溶水的徑流具有垂向和水平兩個方向,垂向上以溶隙、漏斗、落水洞等下滲形成,最低至地下水侵蝕基準面,表現為小、細、散的特點;水平向表現為溶洞、地下暗河等,分布于不同高度,是不同地質時期地下水徑流的歷史印記,總體上呈現瑤琳洞→獨山→太陽寺流向,水量集中、溶蝕規模宏大、流速快(圖2)。
圖例: 1石炭系中統黃龍組,2石炭系上統船山組,3灰巖,
4溶洞,5地下暗河出口
圖2地質剖面(A-A)
葉板洞與瑤琳洞暗河系統較為復雜,流量較大,沿途地表均無出口,太陽寺位置見一暗河系統出口,豐水期流量達1.37萬m3/d,流出地表后排入分水江。瑤琳洞地下暗河規模宏大,估計地下暗河流量17280~43200 m3/d,若考慮沿途補給,總徑流量遠大于沈村暗河出口流量[3]。由此推測,沈村地下暗河僅為獨山附近地下暗河出口,瑤琳洞地下暗河尚有部分流量被潛埋于第四系之下,除沈村太陽寺暗河口之外未在地表有明顯出露。
3.3巖溶水的水化學特征
地下水在徑流過程中對巖石進行溶解、過濾、沉積,水化學與巖石交互作用明顯,據本區水質分析,巖溶水物理指標為無色、無味、無嗅、透明,水質為軟水、弱堿性重碳酸水,水化學類型為HCO3—Ca型(表1)。
由水質分析可知,巖溶水自上游向下游徑流中Ca、Mg和HCO3離子含量逐漸增高,pH值逐漸增大。
4巖溶發育控制因素分析
4.1巖性控制
平面上從分水嶺向河谷方向,溶洞分布由垂向形態為主逐漸被水平形態所代替,垂向巖溶及富水性隨深度增加而減弱。本區巖溶地層為船山組(C3c)、黃龍組(C2h),棲霞組(P1q)不甚發育。黃龍組、船山組形成巖溶漏斗、落水洞,溶洞、溶隙垂向連通性好。棲霞組灰巖含燧石及泥質含量較高,巖溶以溶痕、溶隙為主,表部為“刀砍紋”狀,垂向不發育。
船山組(C3c)和黃龍組(C2h)均為厚層狀,灰巖質純,可溶性強,兩都間無明顯隔水層,巖性與水力條件相似。該灰巖溶裂隙較發育,形成溶槽、溶溝及落水洞,并形成大規模溶洞,如神仙洞、瑤琳洞、葉板洞等,地下水的徑流沿導水通道呈垂向徑流。
瑤琳洞~沈村地處畢浦盆地南緣,地質構造為向斜近核部南翼,地下水沿地層產狀向核心下游的層間滲流,獨山南側為黃龍組(C2h)與珠藏塢組(D3z)接觸,調查顯示為壓性斷裂接觸。珠藏塢組砂巖透水性差,屬相對隔水層,所處相公山地勢陡峻,自然坡度多大于40°,大氣降水徑流快,不利于下滲,且珠藏塢組砂巖夾有泥巖薄層,滲透性微弱,故黃龍組(C2h)接受珠藏塢組(D3z)側向補給量有限。
4.2地殼抬升變化控制
新第三紀末期發育上新世剝蝕夷平面,是本區巖溶作用的旺盛期,形成早期神仙洞。早更新世新構造抬升,侵蝕基準面下降使巖溶洞穴初成,溶蝕高程在50~55 m,即形成葉板洞;中更新世早期,氣候濕熱,地殼進一步緩慢抬升,巖溶強烈,形成高程45 m以上的巖溶洞穴。中更新世末至晚更新初,大坑洞、葉板洞與瑤琳洞暗河貫通,大量地表水匯入,堆積了洞內砂礫層,地下暗河向沈村洞方向發展。
晚更新世末至全新世初期,地殼又一次的較大抬升,暗河下蝕深切,與地表漏斗進一步貫通,暗河在沈村洞出口,形成完整暗河系統,長約2.5 km?,F狀瑤琳洞洞底標高在30 m左右,根據沈村地下暗河出口判斷,出口處距畢浦盆地侵蝕基準面高6~8 m,說明地下暗河尚有發展,仍將下蝕。
本區溶洞具有垂直分帶性,神仙洞、葉板洞和瑤琳洞分列于不同高程,與地殼抬升變化歷史相吻合。因此,新構造運動決定了巖溶發育生長、發育和衰亡,對巖溶發育規模有決定性作用。
4.3地質構造控制
瑤琳洞目前已探明洞廳可分為8廳洞[4],其中1~4廳洞為高度大于8 m的廳洞,規模巨大,形態繁多,第5~8廳洞為管道式,支洞旁雜,以小型碳酸鹽沉積物為主。洞身受斷裂構造控制,前半部分基本遵循北東延伸,后半部分明顯受北東、北西制約,支洞多、拐角大,通道漸窄。
本區巖溶發育總體受NE—SW走向地質構造控制,地表沿斷裂帶形成巖溶跡象較集中。另一組為NW330走向的張性(張扭性)裂隙,控制了早期的發育規模和范圍,如神仙洞形成。由于次生裂隙發育,沿線形成了串珠狀溶蝕漏斗和落水洞,在深部相互連通發育成管道狀地下暗河。根據對神仙洞的調查,地表以下20~30 m發育的一層管道喀斯特溶洞,洞底標高95~100 m,洞內至少有二個溶蝕落水洞,說明現代暗河已經下切,向深部發展,張性斷裂控制了地下暗河的形成和發展,使它具有現代的規模。
綜上,地質構造對本區巖溶的影響,表現為斷裂構造對垂向落水洞的分布、水平地下暗河的走向起到了控制。
2017年6月綠色科技第12期
4.4地貌控制
本區地貌總體為溶蝕剝蝕丘陵,山勢呈北東走向,山丘間形成“U”字形次生谷[5]。大氣降水由地勢較高地帶向低洼地帶徑流,次生谷是地表水匯流的集中徑流渠道,發育季節性山間溪流,溝谷已下切入巖,沖刷明顯,而獨山南側田壟里一帶側無明顯溪溝發育,地表水自兩側山坡匯流后,以暗河形式匯入地下。因此,丘陵山坡主要起到了匯集地表水的作用。
大氣降水多沿降落漏斗或落水洞匯流,徑流短,流水作用在微地貌上發育有溶隙、溶槽、溶溝等,表現為小而散的“奇珍異石”特色[6]。因此,地形地貌決定的匯水條件是表部巖溶特征的主要因素。
5結語
本區巖溶主要發育于船山組和黃龍組灰巖,棲霞組相對較弱,瑤琳洞~獨山~太陽寺以規模不一的巖溶漏斗、落水洞、溶洞及地下暗河形式形成相對獨立的巖溶水文地質單元,具有一定的連通性。
非可溶巖對本區巖溶發育影響小,地形地貌起到了地表水的匯流作用,形成小而散的特點;地質構造對垂向落水洞的分布、水平地下暗河的走向起到了控制;不同地質時期新構造的升降運動,對本區形成巖溶的規模有決定性作用。
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使本區巖溶具有垂向分帶和水平貫通的規律,這對巖溶洞穴旅游資源的空間開發和巖溶地下水資源的保護利用,提供了規劃依據。
參考文獻:
[1]
魏志范,雷鋼.浙江省桐廬縣神仙洞環境地質調查報告[R]. 杭州:浙江省工程勘察院, 2015.
[2]浙江省地質礦產局.浙江省巖石地層[R].北京: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6.
[3]佚名.浙江省水文地質志[R].杭州:浙江省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1996.
[4]周宣森.浙江瑤琳洞及其洞穴堆積[J].杭州大學學報,1981(1):91~99.
[5]歐陽孝忠.巖溶地質[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3.
[6]田永軍.水文地質手冊(第二版)[M].北京:地質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