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宇
摘要:通過分析發現,黑龍江省經濟增長與工業經濟增長呈現明顯的順周期性。與工業經濟走勢相關性最大的不是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而是制造業,無論是持續的兩位數增長,還是此輪經濟增速下滑,都和制造業有關。發展制造業并發揮比較優勢科學選擇重點發展行業是黑龍江省產業建設的主攻方向,而且要兼顧省內市場和省外市場需求,深度挖掘產業優勢并轉化為競爭優勢,以制造業為牽動,集中精力把產業發展搞上去。
關鍵詞:產業建設;制造業;主導行業
中圖分類號:F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7)06-0096-02
近年來,黑龍江省制造業企業利潤空間收窄、市場需求乏力、行業整體競爭力偏弱的趨勢將延續,受產業發展自身規律和生命周期限制,在短期內沒有重大核心技術成果、新增長點難以形成的情況下,制造業發展整體或正在迎來一輪深度調整期,加快轉型升級是相當長一個時期制造業發展的主題。
一、制造業與經濟增長的關聯性
(一)GDP增長基本取決于工業經濟
通過對1991年以來黑龍江省GDP增速與一、二、三次產業增速進行回歸分析,得到的回歸方程是:GDP=0.227488×第一產業+0.558651×第二產業+0.320171×第三產業-0.788481。主要經濟指標中,只有工業增速與GDP增速具有明顯規律性。經濟增速越低時,工業與經濟增長表現出來的關聯性越大。從產業結構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上看,第二產業的比重變化與GDP增速的變化直接關聯。
(二)工業經濟走勢基本取決于制造業
黑龍江省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對GDP增速影響很大,如果考慮統計因素,影響會更大,其“惰性”特征顯見。但從增速和貢獻指標看,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可比增速平穩,而且隨著經濟體量的增加,這種影響會被淡化。2016年全省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僅占經濟總量的4.2%,占規上工業的21.5%,此次工業經濟增速放緩主要原因不在原油因素,幾乎全行業增速下滑跡象明顯。總的判斷,十年來,全省原油的擾動因素沒有大的波動,工業經濟增速的起落與制造業各行業增長快慢直接相關,制造業是全省GDP增速10%以上的主要拉動力量,也是增速滑到10%以下的直接原因。
二、發展制造業的必要性
(一)適應需求面變化的需要
黑龍江省“原字號”產品大量出省,使省外需求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伴隨發展方式的轉變和資源豐度的遞減,增量逐漸轉向制造業。但增量放大速度較慢,自2009年以來,黑龍江省已成為貨物和服務凈調入省份,也就是“買”別人的多,“賣”給別人的少,在投資、消費過程中需要從省外調入產品和服務。可以預見,對黑龍江省來說的總需求中最終消費需求比重會越來越大,因此,制造業的加快發展是必然趨勢。
(二)主導產業漸次輪換的需要
黑龍江省由能源資源和國家生產力布局形成的主導產業格局正在被打破,主導產業缺乏的矛盾日益凸現。主導產業的作用從規模上是“主”,需要占經濟總量的一定比重,在拉動增長上應該是“導”,就是產業關聯度高,引領區域產業建設方向。工業經濟增長中,增量貢獻大于存量貢獻,而增量主要來自于制造業。培育主導產業,要發揮資源類產品占有率較高、工業門類體系較為完備的優勢,延長產業鏈條、大力發展制造業,加快打造制造業集群,以制造業牽動產業發展。
(三)破解工業經濟結構難題的需要
考慮剔除原油因素的工業經濟基本面,從過去十年全國各省區GDP增速的數據觀測,黑龍江省經濟總量在全國的位次穩中有降是大概率事件,必然是由于工業經濟的下滑所導致的。即使考慮統計因素,為消弭原油不增產甚至減產的影響,調整工業結構勢在必行,制造業應保持10%左右的高速增長態勢,并穩步加快。
三、制約黑龍江省制造業發展的關鍵問題
從近幾年看,黑龍江省制造業發展的地區失衡、結構失衡并無改變,而質量和效益日漸堪憂,瞄準市場終端需求的產品少,滿足生活需要的少,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品牌的少,企業生產經營局域環境亟待改善。
一是制造業發展缺乏主導行業引領。如果說制造業是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那么制造業發展也需要主導行業引領。黑龍江省裝備工業占比較小,主營業務收入占全國比重不足0.5%,遠未形成規模經濟。石油加工行業產業關聯度小,行業發展波動性大且帶動力弱。2016年,黑龍江省市場前景看好的食品工業中,農副食品加工業和食品制造業增速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分別低了2.7個百分點和4.8個百分點。同時,食品工業的快速增長主要靠農副產品加工業拉動,增速減緩可以預見,帶動能力強的食品制造業發展動力不夠強勁。其他生活類消費品生產能力都很小甚至沒有。
二是產品供給與省內需求匹配度過低。近年來,黑龍江省固定資產投資雖然保持高位運行,但需求效應較弱,并未明顯帶動水泥、鋼材等相關行業增長。消費商品中,占比較大、增長較快的服裝、家電、西藥、汽車、通訊、金銀珠寶、化妝品等品類,黑龍江省產能很小或根本沒有,甚至日常生活用的干鮮、飲料、加工食品,本地供給比例都不大,存在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趨勢性下滑風險。
三是制造業發展整體水平仍然偏低。從規模上看,黑龍江省制造業占GDP比重在15%左右,遠低于全國30%以上的水平,也低于包括廣西(30%左右)在內的很多省區。從占全國比重上看,全省制造業占全國制造業的比重從1980年的3.59%、2003年的1.55%到2012年的1%,2015年仍保持在這個水平,總體呈現下降趨勢。從質量上看,黑龍江省制造業的增長仍以資本、勞動力、土地等要素投入為主,技術、企業家才能等要素投入數量很小,參與全國產業價值鏈、供應鏈程度不高,產成品可貿易度低、品牌影響力小。制造業投資強度仍然不夠,在金融、科學研究、技術服務等領域的投資規模仍然偏小,制造業持續較快發展的動力保障能力不強,對增長的支撐力和持續穩步擴張的動力都顯示減弱跡象。
四、明確黑龍江省制造業發展的重點行業方向
(一)需要確保“穩”的行業
黑龍江省需要確保“穩”的行業主要有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農副食品加工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等行業。這些行業主要依托資源優勢,資源的稀缺性越發凸顯,但這些行業比重較大、行業刻畫程度高,需要千方百計保持穩定增長。
(二)需要加快“進”的行業
黑龍江省需要加快“進”的行業主要有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器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食品制造業,飲料制造業,醫藥制造業,林產品加工業等行業。這些行業市場化程度高、發展基礎較好、可塑性強,在行業成長期對政府扶持的需求強烈,是調控政策的著力點也是受力點。
五、關于黑龍江省政策取向方面的幾點建議
一是研究編制黑龍江省產業功能區發展規劃。結合全省實施主體功能區規劃,以各級各類產業園區特別是省重點專業化產業園區為載體,圍繞產業建設重點發展的行業,細化產業鏈各環節分工,突出各區塊的產業服務和發展功能定位,推動形成行業間有機聯動、區塊間互聯互通的行業發展格局。著力支持裝備工業,立足“裝備”省內產業,重點推動專用設備制造與食品制造業、飲料制造業、林產品加工業互動發展。大力發展商業地產、校企合作、財務管理等生產性服務業,推動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提高產業配套能力。規避行政區劃壁壘,推進行業空間互動,增強產品的貿易流動性。
二是保持制造業投資特別是重點行業投資的合理規模。開展中介招商、以商引商等方式,充分發揮生態、技術人才、原料、市場空間等優勢,突出產業功能配套,以引進資本增量調整黑龍江省已落地資本存量,不斷提高資本收益率。注重利用就業創業、品牌推廣、公共資源平臺建設、資金引導等多種方式,激發省內民間資本投資活力,尤其注重引導民間資本投資以域內居民需求為主的最終消費品制造業。有序快速推進行政審批管理體制改革,切實加快理順權責利關系,全面加強行政審批服務大廳軟硬件建設,統一詳細公開全部行政審批事項流程,提高投資便利化水平和透明度。產業結構調整資金向制造業重點行業傾斜,尤其扶持企業種子期發展。
三是堅持制造業高端化、新型化、市場化的總體取向。重點培育黑龍江省食品制造業(乳品行業)、專用設備制造業、醫藥制造業、化學工業,著力提升行業物質技術裝備水平、現代企業管理水平、全產業鏈競爭力水平,引領制造業發展方向。不斷促進“創新鏈”與“價值鏈”融合,持續推動企業與政府合力創新,強化行業關鍵技術創新和應用,做新、做大、做強“龍江制造”。準確把握公共政策的著力點和受力點,尊重行業發展市場規律,提高政策供給效率?,F階段,制造業特色化、集群化是主要任務。
四是統籌兼顧國有經濟和非公經濟協調發展。不斷提升對省內央企服務的質量效益,積極與央企總部協調,通過中間產品配套、職工生活安置、要素供給保障等方式,支持央企擴大生產規模。切實加大黑龍江省省屬、市屬國有企業改革力度,發揮好國家高新區、大學科技園等產業園區在孵化企業、技術創新等方面的功能作用。
[責任編輯:胡 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