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明武
摘要:盡管有各種各樣的產業生態化理論,但在關于產業生態化的認識基礎上還缺乏存在論的深思。產業生態化思想只有發自于存在有限性的根基上才可以枝葉繁茂,生機無限,并在實踐中結出產業生態化之果。政府要下大力氣消除傳統產業發展模式的生態影響,盡快總結產業生態園區的經驗和教訓,把中原經濟推向健康的生態化道路上去,與自然共生。
關鍵詞:中原經濟區;產業生態化;有限性
中圖分類號:F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7)06-0102-03
自2012年11月國務院正式批復《中原經濟區規劃》(2012—2020年)至今,中原經濟區充分利用天時地利的優勢,發展迅速。特別是國家支持中原經濟區探索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三化”和諧發展之路,讓人對中原經濟區未來的發展前景充滿了期待。與此相關,在規劃的第五章中提出,要“按照企業集中布局、產業集群發展、資源集約利用、功能集合構建、人口有序轉移的要求,提升產業集聚區建設水平,突出主導產業,完善服務配套,嚴格準入門檻,有序承接產業轉移,形成一批規模優勢突出的產業集群和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堅持做大總量和優化結構并重,發展壯大優勢主導產業,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有序承接產業轉移,促進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現代科技與新興產業融合,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構建結構合理、特色鮮明、節能環保、競爭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發揮新型工業化在“三化”協調發展中的主導作用為產業發展定下了基調。
不難看出,在中原經濟區發展中,關于產業發展的要求主要體現在形成一批規模優勢突出的產業集群和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和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構建結構合理、特色鮮明、節能環保、競爭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上。這里強調的規模優勢、示范基地、優化升級、結構合理、節能環保、競爭能力等字眼兒里,都在說明中原經濟區的產業發展有新的內涵要求。中原經濟區正在建設之中,從產業發展的角度看,中原經濟區的發展,不僅是在實現經濟騰飛目標,還有在中原經濟區發展的這個機遇和挑戰面前,做出理性的合理的長遠戰略選擇,走出一條屬于中原經濟區自己的持久發展之路。
對如何為實現中原經濟區規劃的目標而選擇一條適合中原經濟發展的產業發展之路的理論探討和實踐摸索始終在進行著,但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有對其反思的必要。其中,關于中原經濟區發展中的產業發展,應該走產業生態化的道路最為人們所關注。因為這條路有著美好的前景,它符合中原經濟區發展目標要求,“產業集群發展,資源集約利用”“淘汰落后產能,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同時,產業生態化的確給了人們描繪了一個無限樂觀的產業發展空間和希望。問題在于,產業生態化理論還不成熟,實踐還在實驗階段,人們說的和做的還有很大差距,對為一個剛剛起飛的中原經濟區的發展而言,有加快完善產業生態化理論的必要,這樣,才能少走彎路,這是抓住中原經濟區經濟騰飛機遇的真意。
人們是如何認識產業生態化的呢?從目前的國內外理論看,對產業生態化的研究雖然很多,但理論研究的總體情況還是處在初期階段,缺乏理論的系統性、完整性,研究方法上還比較單一,多數理論還停留在低水平層次,應有的理論基礎還略顯薄弱。
首先,對產業生態化思想形成的認識論基礎進行反思。盡管有各種各樣的產業生態化理論,但在關于產業生態化的認識基礎上還缺乏存在論的深思。因為這種深思的缺乏而沒有觸及到產業發展,乃至經濟發展的認識根本,不免使得現有的產業生態化理論有去本逐末之嫌。
產業生態化理論也有自己的歷史傳統軌跡。在經濟發展到底怎樣進行,什么樣的產業發展道路是人類應該走的問題上,那些從人類發展的經驗和教訓體悟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的思想家,早已努力敲響了發展的警鐘。實際上,在人類的發展歷史中,始終有個難解的關系癥結,即人類與自然總是難以保持和諧的關系,在前工業社會就出現過生態因為人類行為而出現的危機現象,直到工業社會到來時,這一關系的癥結才越來越嚴重,出現了人口爆炸、資源枯竭和環境的污染和破壞為特征的全球生態危機。西方的思想家們從十九世紀就開始進行了反思,如恩格斯曾告誡,“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的人類對于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了報復”,馬爾薩斯也曾從人口增長的角度提出過對生態危機的預言。當人類社會跨進20世紀后,工業化帶來的生態思考就更多了,從著名的羅馬俱樂部《增長的極限》揭示的全球生態危機根源在于人類長期奉行的經濟增長模式,到環境庫茲涅斯曲線對傳統工業化“先污染,后治理”的辯護,再到米都斯的“零增長”啟發下的“先治理,后增長”的工業化發展模式留下的美好希望,還有思想家們提出的“邊發展,邊治理”工業發展道路,一直到提出充滿智慧的生態化經濟、產業生態化思想。
從產業生態化思想和理論生成的過程看,產業生態化理論的出現,應該是學者們對人類經濟發展方式和產業發展模式的反思和醒悟結果。雖然產業生態化思想在理論界有不同的觀點,但多數觀點都強調已經到了必須放棄傳統的經濟發展和產業發展模式的時候了。
但這一理論到目前為止,還是缺乏在存在論意義上的反思,停留在不愿正視產業生態化理論根本上是建立在關于發展本質和意義的前提之上。實際上,人類為了生存而進行的所有活動,無論是經濟發展或是產業發展,都繞不開這些實際的行為背后一個基本的出發點,即都必然發生在作為存在的有限性基礎上。存在的有限性是對存在的否定性解釋,即所有的存在都以它的反面存在為依據,如同發展本身已經意味著發展的否定,發展與不發展是并存的,這種存在的有限性構成了所有存在的根據。所以,在經濟發展或產業發展理論中,不能丟掉這個根據。要超越存在的有限性規定,只追求發展,超越不發展,是不可能的。因為自然生態系統預設了人類發展無法超越的界限,如果沒有對發展這一人類活動存在的有限性確認,發展就會像一匹臨近深淵的脫韁野馬,最后只能如荷馬史詩《伊利亞特》所言,“可恥啊,我說!凡人責怪我等眾神,說我們給了他們困難,然而事實卻非這樣:他們以自己的粗莽,逾越既定的規限,替自己招致悲傷。”所以,對產業生態化的認識,應該站在發展的存在邊緣,把經濟發展、產業生態化發展的理論思考置于存在有限性的前提之上,也可以說,產業生態化思想只有發自于存在有限性的根基上才可以枝葉繁茂,生機無限,并在實踐中結出產業生態化之果。對于人類的經濟發展和產業發展而言,這種有限性的認識,不是去掉發展,而是強調在發展意義約束下的發展,不是去掉工業化,而是去掉那些肆意沖破生態約束界限的工業化。沒有存在論的有限性思考,產業生態化思想也只能是無根之木、無水之源,產業生態化之路也只能是應景之說。
其次,關于產業生態化概念的反思。從多數學者主張的觀點看,產業生態化的內涵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從對傳統工業化的反思出發,主張要模仿自然生態系統,構造出產業發展自己的循環系統,完成“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二是以生態學、產業生態學的原理指導,使社會再生產的各個環節能夠在相互耦合的過程中實現生態化發展,建立高效、低耗、低污染、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和諧的全新生產生態系統。[1]
盡管人們的愿望是好的,但畢竟自然生態系統與人類行為系統不一樣,從根本上看,所有的人類行為系統,都是在自然生態系統之中的子系統,只有適應整體系統的自我調節,人類行為系統才可能長久存在。如果把產業生態化看作是一個外在于自然生態大系統的人的模仿,還是無法真正擺脫自身發展的約束,因為這種模仿是在自然與人為聯系斷開的鏈條中展開的,缺乏像自然生態系統那樣的自我調節機制。自然生態系統的生命力主要來自于一種保持自身平衡狀態的機制,這種平衡狀態是依靠自然生態系統中自身反饋機制來實現的。反饋機制反映了系統內所有要素之間的相互依賴和相互作用及適應過程,所有要素存在的可能性均來自于自身對其他要素的有限性,這一點與人工的模仿系統大不相同。產業生態化中應有的反饋機制,并不包含人類經濟行為的要素會因為自然生態系統中某個要素的變化而主動適應其變化反過來產生影響,最終趨于系統的平衡必然性。因為,人類行為除了有自然的生存渴望,還有著非自然的貪婪動機,甚至是強烈的主體性的自以為是、超越自然甚至是反自然的動機。
顯然,產業生態化系統的存在意義,不簡單地是產業發展模式能否成功模仿自然生態系統的問題,而是如何把產業發展看作是自然生態系統中的一部分,并且,能否在自然生態系統中參與自然生態的自我調節和發展自己的問題。產業生態化的涵義,首先強調的是產業發展應與發展背景下的自然環境、社會如何耦合實現有限發展的問題。產業生態化不純粹是個經濟問題,重點也不是個技術問題,是人類的發展理念改變和自然與社會的綜合性問題。改變人類的行為方式,改變人類的發展理念,改變人類的生產發展模式,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這一切改變是產業生態化的出發點,也是產業生態化發展模式得以實現的基礎。如果說,產業生態化是一個可持續的循環發展過程,那么在它的起點上,即資源上就有個有限的、減量的開始,在利用和消費上就有個節約和生態環保的過程,在廢物上就有個再利用和循環的結果。這樣,產業生態化才能把產業發展置身于自然生態系統之中,完成產業的發展如同在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狀態一樣,物質和能量在其中循環、流動,被多層次、反復地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又通過產業鏈互相依存、互相制約,實現一個高效的產業生態系統。
再次,對于借助多學科理論,如生態學和產業生態、仿生學,經濟學和產業經濟學理論等等,來構建產業生態化發展模式的認識,還是沒有觸及到根本問題。
如果把產業生態化看作是一種新型的產業發展模式,那么,它需要的理論支撐首先應該是關于對產業生態化的存在論解釋。為此,就需要在哲學層次上尋求堅定的理論基礎,如存在的有限性理論,否則,產業生態化模式就變成了緣木求魚,失去了正確的方向。
如果把產業生態化看作是協調經濟與環境發展的一種方法或視角,那么,它需要的是從整體上的系統論解釋和論證。產業發展生態化的選擇,是人們對以往傳統產業發展模式的反思,是開始對人類經濟發展只是自然生態系統的一個子系統的意識醒悟,產業發展活動與其他的人類社會活動一樣,是整個地球自然生態系統的一部分,它不僅依賴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和穩定,而且,如果它出了問題,必須把它放在整個自然生態系統中去思考并尋求解決的辦法,沒有系統論的理論和支持,產業生態化的研究就會失去長遠的意義。
如果把產業生態化看作是基于生態經濟學原理,經營和管理傳統產業,那么,它需要的是以生態學研究的方法和原理對經濟的生態發展做出解釋,并能夠對產業發展進行指導和管理。生態學本身的研究方法包括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的概念和方法的應用,把生物與環境的關系歸納為物質流動及能量交換,20世紀70年代以來則進一步概括為物質流、能量流及信息流。可以通過生態學和經濟學的結合理論,為產業生態化提供實踐的理論支持,但無論如何,產業生態化過程的每一個階段,都將是既要滿足經濟發展對于生態的依賴和不能逾越的界限要求,又要滿足經濟運行自身規律下的目標實現過程。是按照經濟規律和資本邏輯發展經濟,還是適應生態系統的要求去發展,實際上,這是一個充滿矛盾的結局。在現實中我們很容易理解經濟發展的過程,增長、發展、收入、利潤等等經濟目標是保障人類生存的基本需要,也很容易理解,在人們爭取生存或發展的路上,寧可舍棄經濟發展的生態要求也要達到經濟目標的種種行為。用生態經濟學原理去管理和經營傳統產業,是個充滿艱難選擇的事情。
如上的反思雖然不全面,但對我們理解中原經濟區產業生態化問題或許有些啟發。
第一,需要繼續提高對中原經濟區產業生態化的理論認識,為實踐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雖然中原經濟區建設和產業生態化的實施已經幾年了,但還是需要在相應的認識上提高一個臺階。看起來中原經濟區和產業生態化是一個關于中原經濟騰飛的契機,但它不簡單是一個當務之急的發展戰略,更是一個長遠的,甚至應該是永遠的發展戰略。有了這樣的認識,才可能在產業生態化的進程中,全面轉變關于發展的理念,不僅是綠色經濟、循環經濟、生態經濟,它還是一個被納入在自然生態系統之中有約束的可持續的發展經濟。
第二,與此同時,作為能夠在實踐中對中原經濟區和產業生態化產生影響的主要活動主體,從政府,到個人,到企業,都應該真正從自己做起,提高認識,并落實在自己的行為上。比如,個人在生活方式的轉變上就要從消費的生態觀念入手,生態消費,節約消費,綠色消費,有約束的消費,加強個人的生態觀念修養;在政府行為上,不僅要創造一切條件鼓勵生態思想對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影響,還有以身作則,首當其沖地把生態觀念置于一切政府行為之中;在企業行為上,盡快改變傳統的產業發展模式,通過制度和技術創新,實現企業經濟行為的生態化。
第三,在影響中原經濟區和產業生態化發展的進程中,最關鍵的因素是政府行為。這是由制度和體制雙重背景決定的,政府既要制定中原經濟的發展戰略,又要領導中原經濟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上的騰飛,不僅必須轉變發展模式,充分利用社會主義市場機制配置資源,還要通過政府的干預來盡快實現發展目標。但在中原經濟區建設中的產業生態化進程中,因為并不存在一個產業生態化自發實現的機制,產業的發展不會單憑市場經濟規律和循環經濟、生態思想的影響下自動實現經濟生態化和產業生態化,市場自己是不會說出生態真理的。[2]所以,政府行為至關重要。雖然現在對于產業生態化的普遍做法是,在政府的政策引導和支持下,已經建立了一些產業生態園區,的確能夠起到樣板的作用,但遠遠不夠。政府要下大力氣消除傳統產業發展模式的生態影響,盡快總結產業生態園區的經驗和教訓,在整個中原經濟區的發展建設中,更加廣泛推行經濟生態化和產業生態化,而不是建幾個產業生態園區就可了事的,這樣才能把中原經濟推向健康的生態化道路上去,與自然共生。
參考文獻:
[1] 王 磊,龔新蜀.產業生態化研究綜述[J].工業技術經濟,2013(7).
[2] 李慧明,左曉利,王 磊.產業生態化及其實施路徑選擇[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
[責任編輯:龐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