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明
摘要:近年來,廣州臨港旅游業發展較為迅速,臨港旅游業的發展推動了廣州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現通過分析廣州臨港旅游業發展的區位交通、區域政策、旅游資源、客源市場等六大優勢,針對廣州臨港旅游業存在的五大障礙,提出應采取制定臨港旅游規劃、發展郵輪游艇旅游、加強區域旅游合作等措施,促進廣州國際航運中心臨港旅游業健康有序發展。
關鍵詞:廣州;國際航運中心;臨港旅游
中圖分類號:F0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7)06-0140-04
一、臨港旅游的內涵
臨港旅游是指以港口為依托,在臨港區域范圍內,充分利用海洋、海灣、島嶼、灘涂、山林等自然旅游資源以及歷史遺址和古建筑等人文旅游資源,進行觀光、休閑、度假、商務、科普、探險等旅游活動。港口旅游是以港口運作、碼頭景色為吸引力而開展的旅游形式,如組織游客參觀集裝箱碼頭。[1]臨港旅游又不能簡單的等同于港口旅游,臨港旅游的區域范圍比港口旅游要大,旅游產品也比港口旅游要豐富,臨近港口幾十公里的旅游景區觀光、休閑娛樂、大型企業參觀等都屬于臨港旅游,如嶺南印象園、長隆旅游度假區休閑觀光。
二、優勢條件
(一)區位交通優勢
廣州鄰近港澳,瀕臨南海,靠近珠江流域下游入海口,位于廣東省中南部,是廣東省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交通中心,屬于國家中心城市,是我國參與東南亞經濟合作的橋頭堡。廣州國際航運中心位于珠江口岸(東經 113 °36 ′,北緯 23 °06 ′),處于珠海、中山、佛山、東莞、深圳之間的幾何中心。公路有廣澳高速、莞佛高速、南沙港快速路、廣深沿江高速、東二環高速、南二環高速等多條高速經過于此。廣州地理位置較為優越,交通便利。鐵路有廣深港客運專線、黃埔港疏港鐵路、廣州地鐵4號線。水路在2016年8月,廣州港已開通集裝箱航線157條,其中外貿航線72條,與世界400多個港口有海運聯系。[2]
(二)區域政策優勢
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廣東自貿區獲批設立,廣州對外開放力度進一步加大。“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使得廣州與東南亞、南亞、中東以及澳洲、歐美等地的經濟文化交流更為頻繁,有助于加強沿線城市旅游合作,改善交通條件,推動郵輪經濟發展,提升來穗旅游的通達性。2014年12月,廣東自貿區獲批后,南沙在投資準入政策、擴大服務業開放等方面獲得先行先試機會,對濱海旅游休閑設施投資、貨幣兌換、稅制改革、外來游客簽證辦理等將給予一些優惠政策。2015年9月,廣州市政府頒布《建設廣州國際航運中心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年)》,在港口基礎設施、航運物流、航運服務業等方面上馬60個重大工程項目。
(三)旅游資源優勢
1.自然旅游資源
廣州國際航運中心周邊自然旅游資源較為豐富。廣州屬于海洋性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多雨、光熱充足,擁有濱海濕地、森林公園、嶺南水鄉等多種自然旅游資源。數據顯示,2016年珠三角區域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89.5%,繼續好于長三角和京津冀區域(76.1%和56.8%),空氣優良天數比例廣東排全國第六。廣州擁有海岸線550多公里,海域面積約437平方公里,海島13個。南沙濕地景區(4A級)總面積約10 000畝,是珠三角地區保存較為完整的河口濕地,也是廣東最美濕地之一。[3]百萬葵園一年四季都可以觀賞到向日葵、薰衣草、玫瑰、紫鳳凰等各式各樣的鮮花,美不勝收。另外,廣州還擁有黃山魯、十八羅漢山、蓮花山、大夫山、天麓湖等森林公園。
2.人文旅游資源
廣州是一座具有2 20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文物古跡眾多。廣州國際航運中心周邊人文旅游景點有5A級景點1處、4A級景點7處、3A級景點1處、公園29個。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被定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廣東省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南海神廟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船舶出發的碼頭,后擴建為祭祀的廟宇。另外,還有黃埔古港、柯拜船塢,也是廣州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見證。寶墨園、嶺南印象園、沙灣古鎮是體驗嶺南水鄉和嶺南民俗文化的國家4A級旅游景點,祠堂、廟宇等古建筑、園林和民居遺址、商業遺址保存較完整。這里還定期舉辦廣州水鄉文化節、南沙生態濱海國際旅游節、迎春花市等大型節慶活動。
(四)客源市場優勢
廣州是繼上海、北京之后的全國第三大城市,是一座歷史文化厚重的國際化城市,已成為全國旅客規模第三大郵輪城市。同時,廣州還是國際商貿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在國內外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對周邊地區和國家的游客具有較大的吸引力。2015年,廣州城市接待過夜旅游人數5657.95萬人次,年均增長率為5.79%(近5年以來)。其中,入境旅游者803.58萬人次,占客源市場的14.2%,主要來自港澳臺地區、北美、東亞、東南亞等國。境內旅游者4854.37萬人次,占客源市場的的75.8%,主要來自湖南、江西、湖北等泛珠三角省份,客源市場結構中所占比例中依次為觀光旅游、商務旅行、會議、探親、療養。[4]
(五)大型企業優勢
廣州工業發展歷史久遠、基礎雄厚,優質大型企業較多。截至2016年12月,已有288家世界500強企業在廣州投資設立797個項目。中鐵建集團、中船集團、東方電氣集團、中遠海運散運、鞍鋼集團等央企也紛紛落戶廣州。汽車制造有廣汽本田、廣汽豐田、東風日產等;食品制造業有明治雪糕、益力多、金龍魚、海天醬油、可口可樂;制藥業有香雪制藥、中一藥業、陳李濟藥廠、白云山制藥;重工業有廣船國際、中船黃埔、廣州石化、海瑞克隧道機械等知名企業都位于廣州。這些工業旅游示范項目,在國內外都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另外,還有珠江-英博國際啤酒博物館、羊城創意產業園、廣州紅專廠等眾多企業創意園、南沙港集團、黃浦港集團可以開展臨港旅游項目。
(六)經濟基礎優勢
珠三角地區是我國改革開放起步早、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整體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廣州、深圳、佛山人均GDP均超過1萬美元大關,超過了中等國家收入水平標準。近年來,廣州市人均收入水平不斷提高,用于旅游的消費支出也有所增加。2015年,廣州全年城市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 734.60元,連續5年保持8%以上的速度增長。調查數據顯示,南沙濕地旅游客源市場中,廣州本地游客占75%,珠三角其他地區游客占21.3%,主要客源以本地及周邊城市為主。旅游動機主要是品嘗海鮮美食(占67%)、娛樂游玩(占16.5%)、休閑觀光(占8.5%)、購買海味特產(占8%)。[5]
三、存在的障礙
(一)旅游整體規劃滯后,配套服務設施欠佳
廣州政府先后頒布了《廣州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總體規劃》、《廣州南沙新區發展規劃》、《廣州新黃埔發展戰略規劃綱要》、《番禺2030城鄉發展規劃》、《廣州市“十三五” 規劃綱要》,涉及到一些關于港口、鐵路等基礎設施或旅游的內容,但專門關于臨港旅游的詳細控制性規劃幾乎沒有。《建設廣州國際航運中心2015~2017行動計劃》中對于航運物流、船舶代理管理、航運金融保險服務的發展有明確規劃,但對臨港旅游業規定較少,只是提到“發展郵輪游艇旅游產業”,臨港旅游業的整體規劃布局滯后。截至2016年9月,國際航運中心臨港區域高、中、低星級飯店之比為1:1:4,不同檔次飯店比例結構不合理,中檔飯店數量偏少。目前,廣州地鐵4號線速度過慢,地鐵還不能直達廣州國際航運中心附近的景區,需要通過汽車中轉。南沙十九涌漁人碼頭附近停車位置不夠用,黃山魯森林公園景區指路牌較少、廁所數量有限,百萬葵園的部分過道沒有鋪設沙石。
(二)產品開發水平較低,臨港旅游“特色不特”
廣州國際航運中心臨港旅游項目主要為休閑旅游、觀光旅游等中低端產品,開發水平較低,高端旅游產品僅限于豪華郵輪、游艇、野生動物世界等。旅游景區內旅游參與度高、體驗性強的產品極少,如潛水、捕魚、海洋公園、海洋館等項目缺乏。嶺南印象園大型衍生態歌舞集“印象·嶺南”,觀眾參與環節較少,嶺南文化元素未能充分展現出來,與“印象·劉三姐”、“云南印象”高檔次的演藝節目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臨港旅游的重中之重是突出“臨港”的特色,港口的自然景觀海灘、海島、海洋,港口設施碼頭、燈塔、輪船,臨港產業造船、汽車、石化,臨港文化媽祖廟、民俗節日、海鮮小吃等都應有所體現。對臨港旅游要素的開發還處于初級階段,尚未充分挖掘出“臨港”特色。
(三)從業人員參差不齊,景區經營管理不善
受薪酬待遇、基本安全保障、發展空間等因素的影響,旅行社、酒店等工作人員流失現象比較常見,不少非旅游管理專業的人員從事旅游方面的工作。旅游業具有季節性的特點,部分旅游公司通過招聘兼職、實習生來降低運營成本,臨港旅游從業人員參差不齊。在南沙濕地景區,由于濕地經營管理專業人才缺乏,導致濕地科普知識解說簡單。在景區經營管理方面,南沙十九涌漁港一帶飯店直接排污至濕地公園,天后宮附近水面水質較差、沙灘顏色變黑、沙石較粗糙;南沙濱海公園游客把煙頭、利樂包、空塑料瓶、塑料袋、白色泡沫盒隨處亂扔,公園垃圾無人打掃,百萬葵園鮮花被游人采摘。長隆野生動物世界入口處需要檢查游客的包,禁止游客自帶食品入園,而園內的食品價格過高,游客對此行為較為反感。
(四)旅游產業鏈條過短,龍頭旅游企業缺乏
旅游產業主要由“食住行游購娛”六要素構成,分別涉及游憩行業、接待行業、交通行業、商業、建筑行業、營銷行業,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體系。[6]廣州臨港旅游主要側重于游憩行業,游客進行簡單的休閑觀光就返回,沒有過久的停留,旅游產業鏈較短。例如南沙濱海濕地、天后宮等景點主要依靠門票收入,其他娛樂項目幾乎沒有,購物則要去南沙自貿進口(免稅)商品中心、十九涌農貿干貨市場。游客消費以“游”為主,交通往返時間可能比游覽時間還長。廣州臨港旅游企業以中小型為主,龍頭旅游企業主要有長隆集團、嶺南控股、云頂香港。相對而言,龍頭旅游企業較為缺乏。
(五)促銷宣傳力度不夠,品牌效應難以形成
旅游產業的發展還有賴于積極推廣宣傳,廣州國際航運中心臨港旅游區各個景點各自為陣進行了一定程度宣傳,但宣傳力度有限,且對臨港旅游的整體宣傳不足,景區(點)營銷投入資金太少,“臨港旅游”這一品牌效應尚未形成。目前,黃山魯森林公園、海鷗島、橫檔島、寶墨園、黃埔古港等景點還未開通官方網站,天后宮、百萬葵園、蓮花山等景點的美譽度主要局限于珠三角地區。即便是廣州本地人,對小虎島、永樂農莊、上下橫檔島、十八羅漢山等臨港旅游景點也不夠了解。節慶方面,雖然舉辦了廣州水鄉文化節、南沙蓮藕文化節、南沙美食節等活動,但社會影響力、知名度較低。
四、發展對策
(一)制定臨港旅游規劃,完善配套服務功能
聘請中國旅游規劃設計院專家人員來廣州調研,制定《廣州國際航運中心臨港旅游發展總體規劃(2018~2025)》,優化臨港旅游產業布局,將臨港旅游形象定位為“千年古港”、“嶺南水鄉文化旅游中心”、“相約在廣州最南端的濱海”。 盡快開通廣州地鐵4號線南延段,新建廣州地鐵18號線、22號線,開設臨港旅游公交專線、水上巴士,在景區設立共享單車裝置,提高臨港旅游區域內外通達性。合理開發配置臨港旅游資源,在臨港旅游區內增加10家高檔星級飯店,完善景區的游客服務中心、道路、標識牌、景點說明牌、休憩、監控、棧道、休閑餐飲、WIFI、公共信息觸摸屏自助服務系統等設施。新建或改造景區旅游廁所,在十九涌漁人碼頭、黃山魯森林公園、天后宮等景區新增200個停車位。
(二)發展郵輪游艇旅游,提高船舶通關效率
規劃黃埔、番禺中小型郵輪碼頭建設,引進戰略投資者在南沙客運港附近新建郵輪母港,打造集大型郵輪母港、航站樓、主題酒店、商務中心及高端免稅商城于一體的大型城市綜合體。[7]與嘉年華集團、云頂集團、皇家加勒比等國際郵輪公司合作,開辟南沙—新加坡—芽莊—三亞—南沙、南沙—馬尼拉—斯里巴加灣—新加坡—峴港—三亞—南沙、南沙—廈門—濟州—佐世保—基隆—南沙等國際郵輪航線。在番禺亞洲國際游艇城定期舉辦(廣州)國際游艇產業博覽會,在南沙、黃埔、番禺以及珠江沿岸增加游艇公共泊位,簡化游艇辦證手續,允許游艇在珠三角地區實現“自由行”。爭取國家給予“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在南沙口岸試點外國郵輪團體10天入境免簽政策。組織科研團隊研發“郵輪管控信息系統”,簡化郵輪出入境手續,縮短旅客、船員通關時間。
(三)打造臨港旅游品牌,設計精品旅游線路
深度挖掘嶺南水鄉文化、古港文化、海洋文化,著力打造南沙國際郵輪、南沙濕地公園、南海神廟、黃埔古港、沙灣古鎮、十九涌漁人碼頭等臨港旅游品牌,發揮南沙港集團、廣汽豐田、廣船國際、廣州石化等工業旅游示范效應。整合現有臨港旅游資源,設計精品計旅游線路。一是自然生態游:十八羅漢山森林公園—永樂農莊—百萬葵園—南沙濕地公園—十九涌漁人碼頭;蓮花山公園—海鷗島—黃山魯森林公園—蒲州花園—南沙濱海公園—南沙水鳥世界。二是歷史文化游:黃埔古港—坷拜船塢—波斯樓—黃埔軍校舊址—南海神廟—天后宮—上下橫檔島及炮臺。三是民俗文化游:黃閣麥家祠—石樓千年古村—嶺南印象園—黃埔東苑—沙灣古鎮—寶墨園。四是休閑娛樂游:南沙濱海公園—海鷗島—石樓千年古村—蓮花山高爾夫球會—丹水坑風景區—長洲島游艇碼頭—大夫山森林公園—長隆旅游度假區。五是企業參觀游:中船龍穴—南沙港集團—廣汽豐田(南沙)—太古可口可樂—廣州石化—中一藥業—旺旺食品—益力多乳品。
(四)重視旅游人才培養,提升景區管理水平
推動廣州臨港旅游景區與中山大學、暨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合作培養高層次旅游管理人才,與廣東省旅游職業技術學校、廣州市旅游商務職業學校合作培養旅游服務基礎人才,加強對現有從業人員進行技能培訓和考核,建立完善的獎懲機制。同時,加強引進各旅游項目專業人才,在南沙濕地公園引進濕地公園建設管理人才,在南沙海濱公園引進水上運動人才,在南沙游艇會引進游艇管理人才。完善景區管理條例,明確各從業人員職責,科學管理,加強巡邏,重點整治南沙十九涌漁港一帶飯店直接向濕地公園排污、濱海公園游客亂扔垃圾、百萬葵園游客采摘植物等不文明現象。應用先進計算機技術,開發廣州臨港游APP,對游客進行導游服務,使用保安監控與調度指揮系統,對臨港景區進行有效管理,實現信息化管理。與廣州青年志愿者協會、廣州市新生活環保促進會等民間組織合作,協助維護管理景區秩序,保護臨港區域生態環境。
(五)加強區域旅游合作,培育旅游市場主體
借助珠江水道,加強與東莞、深圳、中山、珠海等周邊地區的旅游合作;借力廣清、廣汕、廣河、廣昆、廣惠、京港澳高速,加強與清遠、河源、汕頭、肇慶、汕尾、惠州等地區旅游合作;依托武廣、南廣、貴廣、廣深港高鐵,加強與湖南、湖北、廣西、貴州、港澳等地區旅游合作。整合廣州國際航運中心臨港旅游資源,推進黃埔、南沙、番禺各景區(點)合作,實現廣州臨港旅游一體化,實行景區套票。圍繞“海峽旅游”主題,開辟南沙—廈門—基隆—高雄區域郵輪航線,推介南沙灣—鼓浪嶼—墾丁、蓮花山—南普陀寺—日月潭—阿里山旅游精品線路。簡化穗港澳出入境簽證手續,增加“一程多站”旅游線路,共同舉辦穗港澳媽祖文化旅游節,降低港澳投資者赴穗旅游投資門檻,開展穗港澳游艇郵輪合作。穗桂瓊共同挖掘嶺南文化旅游資源,輪流舉辦嶺南文化旅游周活動,策劃廣州、海口、三亞、北海等城市以“海上絲綢之路”為主題的旅游線路。充分發揮區位優勢,推動廣州與東盟十國在海上旅游、旅游突發事件、旅游人才培訓等方面的合作,實現旅游客源互送。吸引華特迪斯尼公司、地中海郵輪、華僑城集團、嶺南集團等知名旅游企業投資廣州臨港旅游項目,做大做強長隆集團、南沙濕地旅游發展有限公司、三驛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百萬葵園生態發展有限公司,重點扶持南沙國際旅行社、番禺中國旅行社、黃埔長洲旅行社。
(六)推進購物市場建設,延伸旅游產業鏈條
擴大十九涌漁人碼頭海鮮購物市場規模,在天后宮、百萬葵園、嶺南印象園等景區附近設立免稅店分店,廣州金狐特產在南沙、黃埔、番禺分別設立金洲店、番禺廣場店、長洲店。充分挖掘旅游產業“食住行游購娛”各個要素,完善旅游產業鏈。依托廣州國際航運中心臨港區豐富的旅游資源,開展出海游、觀光游、休閑游、工業游、科普游、健身游、購物游等活動,增設商務旅游度假區、海島風情餐吧。編排“印象南沙”大型濱海山水實景演出,以嶺南印象園、水墨園為依托打造嶺南風情小鎮,開展帆船、賽艇、皮劃艇、摩托艇、滑水、沖浪、沙灘排球、潛水等運動旅游體驗活動。推介新墾蓮藕、廟南粉葛、小虎麻蝦、南沙封鵝、大果雞心黃皮等食品,重點宣傳永樂農莊、茗荔園、新墾生態農莊等餐飲企業,滿足游客飲食需要。
(七)加大營銷推廣力度,積極開拓客源市場
設立“廣州臨港旅游營銷中心”,充分挖掘各景點旅游資源及特色。在羊城創意園舉辦廣州臨港旅游紀念品設計大賽,開發具有“嶺南文化”、“古港文化”特色臨港旅游紀念品。圍繞顧客群需求,開發策劃旅游產品,塑造廣州國際航運中心臨港旅游整體形象集中力量向CCTV旅游頻道和珠三角地區電視、報刊和網絡媒體及廣州白云機場、深圳寶安機場、廣州火車站投入宣傳廣告,在佛莞高速、南沙快速路、廣澳高速、京港澳高速等高速路旁設立臨港旅游廣告牌。與《時尚旅游》《中國旅游》《旅游天地》等雜志社合作,以“臨港旅游”為主題,解讀廣州臨港旅游特點,面向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城市,推廣發行這些刊物。加強與攜程、去哪兒、阿里旅行、途牛等旅游門戶網站合作,積極策劃開展網上營銷活動,開發拓展白領階層客源市場。定期舉辦南沙國際郵輪旅游文化節、廣州臨港旅游文化節,積極參加世博旅游產品推介會,向國內外旅行商介紹廣州臨港旅游景區情況,提高臨港旅游產品知名度,進一步開拓國內及亞洲客源市場。
參考文獻:
[1] 龔 政.論舟山市旅游與港口建設互動發展[J].浙江海洋學院學報,2007,24(3):78-82.
[2] 成 希,萬婷婷.打造國際航運樞紐 廣州裝上“加速器”[N].南方日報,2016-04-15(GC01版).
[3] 周秋婷,謝 婕,粱汝雯,謝欣欣.對廣州南沙濕地旅游資源及其開發的探討[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5(7):118-119.
[4] 廣州市統計局.2015年廣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Z].廣州:廣州市統計局,2016-03-26.
[5] 顧麗婷,徐越,宋 焱,楊 倩.國家新區南沙濕地旅游客源市場調查與分析[J].南方農村,2016(4):45-49.
[6] 國家旅游局.中國旅游年鑒[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1991.
[7] 任先博.南沙郵輪母港經濟學:爭取旅客達100萬人次[N].南方都市報,2016-07-21(AA11版).
[責任編輯:王功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