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晉軍+劉永忠+李萬星+靳鯤鵬+李丹
摘要:研究了超前去雄攜帶葉片數量對玉米光合特性及生長的影響,為提高玉米產量提供參考。試驗品種鄭單958,種植密度90 000 株/hm2,當能摸到雄穗苞葉內穗苞時去雄,每2 d隔1行去2行雄穗,雄穗完全抽出時停止,統計每個處理平均攜帶葉片數,設有3.2、2.8、2.6、1.6、0.5片葉5個處理,以不去雄為對照。結果表明,與對照相比,攜帶28片葉的處理,完熟期穗位葉SPAD值增加了16.7%;在灌漿期穗位葉凈光合速率增加了5.2%;平均灌漿速率增加了5.6%,最大灌漿速率增加了6.0%,灌漿最大活躍期延長3.9 d;穗干質量增加了25.4%,單株干質量增加了 11.1%;百粒質量為32.32 g,比對照增加了10.6%,產量為14 879.10 kg/hm2,比對照增加了21.6%。
關鍵詞:超前去雄;玉米;凈光合速率;灌漿速率;產量
中圖分類號: S513.04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7)10-0056-03
種植密度是玉米高產的決定因素之一,但隨著種植密度的不斷提高,植株之間相互遮蔽,群體郁閉,通風透光條件變差,依靠繼續增大密度來提高產量的空間越來越小。去雄是提高玉米產量的簡便途徑,有研究表明,玉米栽培群體中花粉的供應量大大超過實際需求量,雄穗保留4%~6.7%即可滿足花粉需求[1-2]。玉米雄穗在產量形成的總變異中的作用可達374%,是進一步提高產量的一個不容忽視的相關因子[3]。由于玉米植株高大,雄穗完全抽出后再進行去雄不易操作,因此,進行超前去雄更適宜大田作業。目前摸苞帶葉超前去雄在制種玉米田有較多研究,但在大田玉米中研究較少,本研究從穗位葉葉綠素含量、光合速率、灌漿速率、干物質分配等方面入手研究,以期探明超前去雄攜帶的葉片數對玉米產量的影響。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地基本情況
試驗于山西省農業科學院谷子研究所試驗基地進行。試驗地為壤土,0~40 cm土層內的有機質含量為21.60 g/kg,全氮1.28 g/kg,堿解氮55.13 mg/kg,速效磷14.36 mg/kg,速效鉀204.01 mg/kg。
1.2試驗設計
供試品種為鄭單958,2015年4月27日播種,9月30日收獲。密度90 000 株/hm2,小區行長6 m,共15行,行距 50 cm,小區面積45 m2,隨機區組排列,3次重復。當能摸到雄穗苞葉內穗苞時超前去雄,分別于7月5日、7月7日、7月9日、7月11日、7月13日隔1行去2行雄穗,雄穗完全抽出時停止去雄,每個處理去掉的總葉片數除以去雄株數得到平均攜帶葉片數,分別為3.2、2.8、2.6、1.6、0.5片葉,對照為不去雄,共6個處理。
1.3測定項目
1.3.1穗位葉葉綠素含量
SPAD值測定:采用SPAD-502型葉綠素測定儀(Konica Minolta,日本)分別于吐絲期、灌漿期、乳熟期、蠟熟期、完熟期測定穗位葉SPAD值,每個處理測定5株,取平均值。
1.3.2穗位葉凈光合速率
用便攜式光合測定系統 CIRAS-2(PP Systems,美國) 分別于吐絲期、灌漿期、乳熟期、蠟熟期、完熟期的晴天10:00—12:00進行測定。光合有效輻射、CO2濃度和葉溫分別控制在1 200 μmol/(m2·s)、400 μmol/mol、30 ℃。每次選取5張葉片,選擇健康葉片中部的相同部位測定,取平均值。
1.3.3灌漿速率的測定在采樣區內選散粉、生長一致的植株做標記,開花后每隔7 d取1次樣,共取9次,每個處理每次取3個果穗,每穗取果穗中部100粒籽粒,105 ℃殺青烘干稱質量。
應用Logistic方程對籽粒灌漿過程進行擬合,并計算導出相應灌漿特征參數。Logistic方程m=A/(1+Be-Ct)中,t為開花后天數;m為花后百粒質量;A為理論最大百粒質量;B、C為形狀參數,由方程一階導數和二階導數推導出灌漿參數。
花后百粒質量m達99%時為有效灌漿期,對應時期t3=(lnB+4.595 12)/C,對應此時百粒質量為m3。灌漿速率最大時的時間Tmax=lnB/C,灌漿速率最大時生長量Ymax=A/2,最大灌漿速率Rmax=A·C/4,平均灌漿速率vmean=m3/t3,灌漿活躍期(大約完成總積累量的90%)P=6/C[4]。
1.3.4考種收獲后考種,記錄穗長、穗粗、穗粒數、百粒質量、產量;每小區收3行(2行為去雄行)計產。
1.4數據處理及計算公式
試驗結果采用SPSS 18進行方程模擬、方差分析和顯著性差異比較。
2結果與分析
2.1超前去雄攜帶葉片數對穗位葉SPAD值的影響
由圖1可知,各處理穗位葉SPAD值隨著生育進程的推進呈不斷下降的趨勢,帶葉處理的SPAD值在各生育期均大于對照,其中帶2.8片葉去雄處理的SPAD值最高。在完熟期,2.8、3.2、2.6、1.6、0.5片葉處理的SPAD值分別比對照高16.7%、16.3%、13.1%、9.2%、7.5%。
2.2超前去雄攜帶葉片數對穗位葉凈光合速率的影響
由圖2可知,各處理的穗位葉光合速率隨著生育進程的推進呈逐漸下降的趨勢,在吐絲期凈光合速率最高;對照處理
的穗位葉光合速率則呈單峰曲線變化,在灌漿期達到最大值。
在每個生育期,所有帶葉去雄處理的穗位葉光合速率均高于對照,其中在灌漿期帶葉去雄處理比對照高1.5%~5.2%,2.8片葉處理光合速率最高,達29.2 μmol/(m2·s);在完熟期帶葉去雄處理較對照高12.1%~37.9%。由此可見,超前帶葉去雄能有效提高完熟期穗位葉的凈光合速率。
[FK(W11][TPCJJ2.tif][FK)]
2.3超前去雄攜帶葉片數對灌漿速率的影響
以開花后天數(t)為自變量,百粒質量(m)為因變量,運用Logistic方程對籽粒灌漿過程進行模擬,由表1可知,不同處理籽粒灌漿過程方程擬合的相關系數均大于0.990,說明Logistic方程能較好地擬合6個處理的玉米籽粒灌漿過程。不同處理的玉米籽粒灌漿特征參數中,帶葉去雄處理的平均灌漿速率比對照高3.2%~5.6%;最大灌漿速率比對照高22%~6.0%;最大活躍時間比對照增加0.9~3.9 d;最大速率出現時間相差0.1~0.2 d,幾乎沒有差異。帶2.8葉處理的平均灌漿速率、最大灌漿速率、灌漿活躍時間最高。[FL)]
[FK(W+40mm][HT6H][STHZ][WTHZ][JZ]表1超前去雄不同葉片數對玉米籽粒灌漿特征參數的影響[WTBZ][HTSS][STBZ]
[HJ*5][BG(!][BHDFG3,WK7,WK7*2,WK8*2,WK7。2,WK16,WK7W]處理平均灌漿速率[g/(百?!)]最大灌漿速率[g/(百粒·d)]最大速率出現時間(d)灌漿最大活躍期(d)
2.4超前去雄攜帶葉片數對干物質積累和分配的影響
由圖3可知,與對照相比,帶葉去雄各處理的根干質量、莖干質量、穗干質量、植株總干質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葉片干質量則有所降低;其中根干質量增幅為5.7%~398%,莖干質量增幅為3.1%~20.4%,穗干質量增幅為24%~25.4%,植株總干質量增幅為2.7%~11.1%,葉片干質量減少幅度為1.5%~10.1%。所有處理中,以帶2.8片葉處理的根干質量、莖干質量、穗干質量、植株總干質量最大,分別為14.64、23.76、189.89、257.55 g/株。
2.5超前去雄攜帶葉片數對玉米產量及產量性狀的影響
由表2可知,籽粒產量隨著去雄帶葉數的減少先增加再降低,各處理產量均顯著高于對照,其中帶2.8片葉時產量最高,比對照高21.6%。帶3.2片葉的處理穗粒數顯著高于帶0.5片葉的處理和對照,但與其余處理之間無顯著性差異;帶28、3.2片葉的穗長顯著高于對照,所有處理之間的穗粗無顯著性差異;帶葉去雄各處理的百粒質量和實收穗數均顯著高于對照。對本試驗條件下產量與產量構成因素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表明,產量與百粒質量、實收穗數均呈極顯著正相關(r=0.919、r=0.982)。由此可知,超前帶葉去雄增產的主要原因是百粒質量、實收穗數的顯著提高。
3結論與討論
玉米雄穗具有頂端優勢,由于雄穗大且發育比雌穗早,在形成花粉的過程中要消耗大量營養物質,去雄可以減少雄穗和雌穗之間的營養競爭,減少雄穗對上層葉片的遮陰,增加了冠層的透光性,從而提高了光能的有效性,進而提高了葉片對于籽粒積累的貢獻[5]。本試驗中,與對照相比,各去雄處理的穗位葉的葉綠素SPAD值在完熟期增加了7.5%~16.7%;穗位葉凈光合速率提高了12.1%~37.9%;平均灌漿速率、最大灌漿速率、灌漿活躍時間均比對照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這也與王磊等的研究結果[6]一致。
去雄過程中帶葉情況主要分為2類,一類是雄穗完全抽出后去雄,由于玉米植株高大,去雄時經常會攜帶1~2片頂葉或者更多;一類是早去雄,當能摸到雄穗苞葉內穗苞時就去雄,隨去雄時期不同苞內通常帶有1~3片未展開葉,在制種田應用比較多。關于帶葉去雄的研究有較多爭論,郝淑麗等認為帶葉去雄會導致玉米減產[7-8];宋世宗等認為攜帶1~2片葉不會影響玉米產量[9-10];更多研究者則認為去雄帶1~2片葉可增加玉米產量[11-14]。本試驗中,超前去雄帶0.5~3.2 片葉的處理均比對照產量有所增加,增幅為1.5%~21.6%,其中以帶2.8片葉產量最高。與前人研究結果[7-10]有不同之處,可能與種植密度有關,本研究種植密度 90 000株/hm2,認為帶葉去雄減產或對產量無影響的研究中,密度多在 39 000~60 000株/hm2之間,而認為去雄帶 1~2片葉可增加玉米產量的研究[11-14]更多地體現在制種田中,在高密度大田玉米生產中未有涉及。
本研究結果表明,超前帶葉去雄提高了穗位葉葉綠素含量和凈光合速率,促進了營養器官干物質向雌穗的轉移,增加了籽粒的百粒質量,改善了冠層的光照條件,延長了灌漿最大活躍期,有效提高了產量。超前去雄在大田容易操作,在勞動力過剩、以玉米種植業為主產業地區可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岳玉蘭,朱敏,于雷,等. 玉米雄穗對產量影響研究進展[J]. 玉米科學,2010,18(4):150-152.
[2]張樹光,董炳友,宋義軍,等. 玉米雄穗性狀的產量效應及遺傳表達[J].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學報,2000,12(2):1-6.
[3]張士龍,王冰,李偉彥,等. 玉米花粉量,散落分布及有效授粉范圍研究[J].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學報,2006,18(1):30-34.
[4]王曉慧,張磊,劉雙利,等. 不同熟期春玉米品種的籽粒灌漿特性[J]. 中國農業科學,2014,47(18):3557-3565.
[5]徐洪文,宋鳳斌,童淑媛. 玉米雌雄穗發生發展及生理特性研究進展[J]. 廣東農業科學,2012,39(3):22-24.
[6]王磊,杜雄,崔彥宏,等. 冗余器官去除對高產夏玉米產量形成的影響[J]. 華北農學報,2015,30(4):132-138.
[7]郝淑麗. 去雄對玉米植株各項生理指標的影響[J]. 雜糧作物,2010,30(5):342-343.
[8]莫恩博,趙仁貴,李玉杰,等. 糯玉米雜交制種母本帶葉去雄對產量的影響[J]. 園藝與種苗,2012(8):81-83.
[9]宋世宗,李繼平,李文舉,等. 玉米授粉后去雄與去葉對穗部性狀及產量影響的研究[J]. 湖南農業科學,2011(9):33-35.
[10]馮海,童乃鴟. 帶葉去雄對玉米制種產量的影響[J]. 甘肅農業科技,2008(4):29.
[11]呂亞娟,杜世毅. 雜交玉米制種帶葉去雄對產量的影響[J]. 黑龍江農業科學,2009(3):52-53.
[12]薛封霓. 淺談玉米制種含苞帶葉去雄技術[J]. 種子科技,2011(4):36-37.
[13]李玉,彭海燕. 高密度制種田母本摸包帶葉去雄對產量的影響[J]. 農業科技通訊,2013(6):50-51.
[14]李愛軍,李占錄,袁斌,等. 去雄對玉米產量性狀的影響[J]. 山西農業科學,2010,38(9):17-19.
江蘇農業科學2017年第45卷第10期
[SQ*5]
[HT6F]黃麗美,徐寧彤,曲琪環. 硒對玉米產量及籽粒營養品質、重金屬含量的影響[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