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清恩
【摘 要】以王琦為首的珠山八友在繼承粉彩、改良淺降彩的基礎上,以新粉彩的形式將文人瓷畫演繹到極致。成為中國近代第一個陶瓷藝術流派。王琦、王大凡、鄧碧珊、何許人、汪野亭、畢柏濤、程意亭、劉雨岑、田鶴仙、徐仲南等十位志同道合的畫友,以一生的辛勞,留下不少藝術精品傳世。值得我們后人去鑒賞、繼承與發揚。
【關鍵詞】珠山八友 王琦作品 鑒賞
一、王琦的生平及成就
王琦(1884—1937),字碧珍,號陶迷道人,又號陶迷散人,齋名:陶陶齋。珠山八友之首,江西省新建縣人,祖籍安徽。
1901年,王琦17歲時只身來到景德鎮,先以捏面人為生,后偶遇江西鄰縣老鄉鄧碧珊,十分敬佩其學識,拜其為師學習肖像畫。王琦喜歡晚清海派人物畫家錢慧安對人物的畫法處理,尤其欣賞侍女的“瓜子臉”“櫻桃嘴”“丹鳳眼”“細腰身”的風格。1916年與珠山八友之一的王大凡一起赴上海參觀海派畫展,接觸了揚州八怪的作品。黃慎那恣縱的筆意,簡約流暢的線條,準確凝練、盡顯精神的畫風以及草書入畫的放達力度,均對他后來的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我們如果在王琦的作品中發現鄧碧珊、錢慧安、黃慎的影子就抓住了鑒賞的核心要點,所以了解這段歷史對鑒賞王琦的作品是十分有益的。
1915年,王琦、王大凡、汪野亭參與由江西瓷業公司與景德鎮商會推薦的送巴拿馬博覽會參展的彩繪瓷,均獲得一等金獎。
1916年,浮梁縣知事程安為王琦的陶陶齋懸“神乎技矣”匾額,王琦在同行中名聲大噪。
1921年,王琦同吳靄生、汪曉棠、潘陶宇等人召集瓷業人士二百多人創建瓷業美術研究社。吳靄生任社長,王琦、汪曉棠任副社長。任職期間,王琦盡心盡職,對當時的制瓷工藝改良、陶瓷美術創新等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王琦、潘陶宇、汪旭棠并稱為景德鎮瓷壇三大名家。
1928年,王琦以月圓會的形式將瓷藝界名家鄧碧珊、王大凡、汪野亭、畢伯濤、何許人、程意亭、劉雨岑聚集結社成珠山八友,共同勵志圖新。后來因工作的需要又加入了徐中南、田鶴仙。以新粉彩形式將既有中國傳統國畫特點,又能體現當時景德鎮先進制瓷業的瓷版畫形成配套現世,當時可謂盛極一時,形成中國第一個陶瓷藝術流派,影響著數代人。我二十幾年前收藏的王琦的四條屏作品,可謂是瓷版畫配套的傳世經典之作。
二、民國時期瓷板的特點
我們要鑒定四條屏是不是王琦本人的作品,至少要作三步分析。
第一步,我們要鑒定這四條屏的瓷板符不符合民國時期瓷板的特征。
其一,20~40年代的瓷板是柴窯文火慢煉而成,胎質細膩潔白,硬度相對較高,釉面也潔白嫩滑,但胎質與釉質之間結合不是很緊,在15~25倍的放大鏡下,可見有薄薄的氣泡,表面色糯滋嫩。而當代瓷胎是煤窯或電窯急火速成,看不到這一層薄薄的氣泡,表面細中見光。
其二,民國時期的制版是手工拌料,不會均勻,經火燒的瓷板不會平直。而目前的地磚地板之類全靠機械加工,拌料均勻,燒起來也非常平整筆直。當時的瓷板是支撐立式鑲燒,往往留下敲掉后不整齊的四條筋痕。
其三,屏后面常用不規整布料墊著,有細麻布痕跡。
其四,釉面也顯得凹凸不平,留下橘皮紋。
其五,1930年到今天經過了80多年的歲月,被空氣中的氧氣氧化后,有一層淡淡的黃膜(火石紅),和當今煤窯或電窯燒成的成色完全兩樣。即使用現代的方法做舊,如火燒、茶葉泡、酸浸,也不難區分。
僅從瓷板老這一點來看還不能充分說明問題,因為目前市場上也有民國時期留下的老瓷板繪新彩的贗品。第二步,看這瓷板上的彩是否符合當時民國新粉彩材料的特征。該四幅作品的彩有以下三點明顯特征:
其一,從厚度上分析,該彩料不是很厚,符合新粉彩的特點。
其二,側光看彩面上有像貝殼表面一樣的蛤蜊光。
其三,葉子綠和湖水綠有細微的開片,也有微微翹起的痕跡。
以上三點足以說明該四條屏的彩也符合民國時期的特征。
由于王琦等人當時就小有名氣,部分逐利者在當時就仿王琦等人的作品,行業界叫“老充頭”,會不會是這類贗品呢?那第三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看畫風,要看四條屏在繪畫藝術、詩書畫印的處理上,符不符合或者說達不達到王琦的水準與特點。
其一,該四條屏人物頭部處理非常認真,細致到位。運用了西方繪畫的透視原理,尤其在處理人物臉部非常到位準確,通過明暗烘托使人物的臉上充滿著活力、自信與安詳,看到了被稱為“西法頭子”的功力,也反應了王琦肖像畫的功底。
其二,四條屏所有的人物構線用筆老辣、線條頓挫有力,衣服上的虬結整而不亂,寥寥數筆就非常生動逼真。勾勒衣服中鋒用筆,其余基本上側鋒用筆,這完全符合王琦用筆的特點。
其三,從四條屏的設色來看總體不是很濃艷,但他們還是有渲染、有層次、有明暗微妙的變化,并注意冷暖色的搭配。
其四,四條屏中都有主角與配角的處理,主角一般在中心部位,用暖色來突出,配角處理在邊角,用冷色來襯托,這也符合王琦用色的特點。
其五,四條屏中背景的處理簡約、淡化、明了,與王大凡復雜、濃重、隱晦的處理方法大相徑庭。地上的小草及樹干采用傳統的中國畫中的云絲描和鐵線描,寥寥數筆,至境深遠,這也完全符合王琦背景處理的特點。
其六,題款印款也別具一格。1930年屬于王琦晚期的作品,晚年的狂草題跋與珠山八友中其他九位道友完全不同,筆法起頓蒼勁縱橫、散而有序、運古融今,頗有王羲之、懷素的遺風。王琦瓷畫以書法作畫,以畫法作草書,珠聯璧合,相得益彰。落款為:時在庚午春天,西昌陶迷道人王琦寫于珠山客邸。兩紅印款分別為“西昌王琦”“陶齋”。這也完全符合王琦這一時期的題款與紅印款的特點。
三、四條屏畫面故事及欣賞
我們從瓷板、材料及繪畫特點確認是王琦的作品后,從而欣賞他的作品及給后人帶來的啟發與教育。
從右往左看第一條屏:《汾陽王郭子儀》
題詩:果然修得汾陽福,富貴綿綿亦壽考。
故事梗概:取材于唐代《汾陽王郭子儀》的故事,唐朝中期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約七十年。在中唐風云多變的政治軍事斗爭中,郭子儀不愧為在危機中挽狂瀾于既倒、再造唐室一身、系天下安危數十年的一代名相。
啟發教育:忠君保國、正義凜然、大富大貴、流芳千古。
第三條屏:《太白醉酒圖》
題詩:太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
故事梗概:唐代大詩人李白醉酒于宮殿酒家之中的情形,畫無背景。兩位內宮侍者攙扶伺候。李白頭戴學士巾,身著灰白色寬袖袍,腳踏黑履,腰扎黃帶,清須與中眉隨勢搖曳,朦朧虛醉的眼神中含著高傲之氣,身著灰紫色的二侍更襯托李白酒中仙的氣度。
啟發與教育:盡管忙于創新與公務,潛心刻苦鉆研,也要勞逸結合,適當為自己找個放松的理由。
參考文獻:
[1]熊中富.珠山八友[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
[2]耿寶昌,秦錫麟.珠山八友(上下)[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