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生+方春林+周輝明+張燕萍+傅培峰+吳斌+賀剛
摘要:為了探求鄱陽湖刀鱭幼魚出入湖時空特征,于2014年9—11月在鄱陽湖湖口設置調查點,通過測量其體長、體質量等生物學參數,分析刀鱭幼魚漁獲量與水文關系。結果顯示,刀鱭幼魚的體長、體質量分別集中在7.9~91(8.49±0.35) cm、1~3(1.97±0.53) g;鄱陽湖湖口水域刀鱭幼魚出現的時間集中在10月份,出現持續時間為 23 d;刀鱭幼魚出現的時間和數量與湖口的水位呈負相關。這為深入研究鄱陽湖刀鱭洄游行為趨勢提供了基礎資料。
關鍵詞:刀鱭;幼魚;漁獲量;鄱陽湖湖口
中圖分類號: S931.1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7)10-0122-03
刀鱭(Coilia nasus),即長頜鱭,別稱長江刀魚、毛花魚、野毛魚、梅鱭等,隸屬于鯡形目(Clupeiformes)、鳀科(Engraulidae)、鱭屬(Coilia),刀鱭(C. nasus)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在我國渤海、黃海和東海均有出產[1-2]。在近海中生活長大的刀鱭,每年2月中旬進入長江口,溯江而上,進行產卵繁殖[3]。20世紀后期,由于環境退化和過度捕撈等諸多因素,刀鱭自然種群數量大幅度下降[4-5]。鑒于此,監測刀鱭幼魚自然種群變動趨勢以采取及時有效的保護措施就顯得尤為重要。
鄱陽湖是我國第一大淡水湖泊,作為長江僅存的2個大型通江湖泊之一,在刀鱭的棲息、繁殖、育肥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6]。在春夏漲水季節,刀鱭成魚經過湖口進入鄱陽湖,尋找適合的場所繁殖產卵,受精卵孵化后,仔魚在索餌場生長育肥;在秋冬季枯水季節,鄱陽湖中刀鱭幼魚通過通江水道湖口降河洄游到大海[7-8]。目前刀鱭的研究集中在生物學、繁殖和分子生物學等方面[4-5,9-13],關于鄱陽湖湖口刀鱭幼魚資源狀況及其變動趨勢尚未見系統報道。本研究采用濠網定點監測的方法,對2014年鄱陽湖湖口刀鱭幼魚資源狀況進行了調查和分析,旨在掌握在刀鱭產卵場、索餌場、棲息地逐步喪失、水文氣候條件變化加劇的背景下,刀鱭種群在現有生態環境條件和捕撈強度下的種群變動趨勢,辨析其影響因子,進而深入了解人類活動對該水域“三場一通道”功能的影響,同時也為刀鱭資源實施切實有效的保護措施提供科學依據。
[BT1#][STHZ]1材料與方法
1.1數據來源
2014年9—11月對鄱陽湖湖口斷面進行刀鱭幼魚調查。調查網具采用濠網,除了休漁期以外,每天上午收取網袋1次。對獲得的刀鱭幼魚進行統計(若捕撈個體數量較多采用抽樣統計),測定體長和體質量,分別精確到1 mm和 0.1 g。
采樣期間,每天登錄長江水文網(http://www.cjh.com.cn),記錄湖口的水位、流量周年數據。
1.2數據統計分析
體長組距劃分按Snedecor及Sturges公式計算[14]:組距=Range/(Range/SD×4),組距=Range/(1+3.322×lgN)。其中,Range表示體長全距,即最大體長與最小體長的差值;SD表示體長的標準差,N表示尾數。
體長L(cm)與體質量m(g)關系描述:m=aLb,式中a和b為通過回歸分析得出的常數和指數,其中b值可反映魚體的生長特征[15]。
單位捕撈努力量漁獲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作為資源量的一個重要指標反映資源的豐度變化[16]。按以下公式計算單位捕撈努力量漁獲量的數量NB和質量mB:NB=[SX(]1n[SX)]×∑[DD(]ni=1[DD)]Ni;mB=[SX(]1n[SX)]×∑[DD(]ni=1[DD)]mi,Ni、mi分別為第i艘船的日漁獲數量(尾/d)和漁獲質量(kg/d);n為作業船數。
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刀鱭單船日漁獲質量mB與水文因子間的相關性。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和SPSS 16.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分析及制圖。
2結果與分析
2.1鄱陽湖刀鱭體長與體質量分布
根據所采樣本的體長范圍,代入Sturges、Snedecor公式計算[14],其中Range=6.5 cm,SD=0.89,N=345,得到組距分別為0.32、0.25 cm。取其平均數,故劃分組距為0.3 cm(表1)。調查發現,鄱陽湖刀鱭幼魚體長范圍為6.5~13 cm,平均體長為(8.58±0.89) cm,其中7.9~9.1 cm是優勢體長組,占總個體數的53.04%(圖1)。體質量范圍為0.7~4.8 g,平均體質量為(2.08±0.75) g,其中,1~3 g是優勢體質量組,占總個體數的83.77%(圖2)。
2.2體長與體質量的關系
測量統計鄱陽湖刀鱭的體長L(cm)、體質量m(g),將其進行擬合。結果表明,多項式關系式的相關程度最高(圖3),其關系式為:m=0.033 2L2+0.058 5L-0.886 9(r2=0.595 7;N=345;P<0.01)。
2.3湖口水域刀鱭出現時間分布
統計湖口水域采集的刀鱭幼魚月間平均數量(圖4)。刀鱭幼魚最早出現時間在10月初(10月9日),主要集中時間在10月底,至11月初(11月3日)數量急劇減少,全年其他月份在湖口基本很難捕獲到刀鱭幼魚,整個刀鱭幼魚出現持續時間為23 d。
2.4鄱陽湖刀鱭漁獲量分布
在刀鱭幼魚出現高峰期間,由于濠網捕獲刀鱭幼魚數量較多,工作量極大,故采用抽樣統計方法估算出每網刀鱭幼魚數量。估算鄱陽湖湖口刀鱭幼魚出現期間總尾數為67 390尾,質量為134.11 kg。鄱陽湖湖口水域刀鱭幼魚平均單船日漁獲數量NB為(2 930±3 335.96)尾/d,變幅為8~11 334尾/d,不同月份間,10月份的NB最高,為(3 191±3 378.21)尾/d,11月份NB最低,為(192±105)尾/d。鄱陽湖湖口水域刀鱭幼魚平均單船日漁獲質量mB為(5.83±6.75) kg/d,變幅為0.02~22.82 kg/d,不同月份間,10月份mB最高,為(6.35±6.84) kg/d,11月份mB最低,為(0.39±0.21) kg/d(表2)。
從湖口刀鱭幼魚出現期內的mB與該江段每日水位之間的對應關系圖(圖5、圖6)中可見,湖口水域最高水位的變幅為10.26~15.18 m,mB受水位影響十分明顯。在湖口刀鱭幼魚出現初期,mB維持在低水平;中期隨著水位值降低,mB不斷升高;當水位降至最低時,mB明顯大幅增加,達到最高峰。
3討論
鄱陽湖南部子湖(程家池胡、草灣湖、東湖等)是歷史上刀鱭比較集中的產卵場,每年4月下旬至7月為刀鱭的繁殖季節,刀鱭從受精卵發育至幼魚期(全長約3.50 cm)需要 70 d 左右[7]。參考刀鱭同屬鳳鱭其年齡與標準體長的回歸方程[17],推算出本研究獲得鄱陽湖湖口刀鱭幼魚產卵時間在當年5—6月份,年齡主要集中在190 d左右,這與過往報道的鄱陽湖刀鱭產卵時間[7-8]基本一致。由此可見,長江刀鱭進入鄱陽湖產卵繁殖后,從受精卵發育至幼魚后,并未及時離開鄱陽湖,仍滯留在湖區索餌育肥。
研究表明,刀鱭幼魚出現數量與湖口的水位、流量均呈現負相關關系。主要原因有:(1)鄱陽湖水域屬于淡水水域,其滲透壓低于海水,有利于刀鱭幼魚生存;環境比較平靜、敵害較少、餌料生物豐富,有利于刀鱭幼魚生長[8]。6—8月鄱陽湖處在豐水期,水位高、水域面積大,間接擴大了刀鱭幼魚索餌場面積,天然優良索餌場為刀鱭幼魚育肥、即將出湖入海提供能量。(2)鄱陽湖受長江水位頂托作用,處于高水位持續時間較長,由于刀鱭幼魚游泳能力有限,無法克服頂托作用,被迫滯留湖區無法及時出湖入江。(3)10月份湖口水位大幅度降低,湖口流量進入正高峰期,鄱陽湖湖面急劇縮小,便于刀鱭幼魚出湖洄游到長江進入大海(圖6)。
參考文獻:
[1]Whitehead P,Nelson G,Wongratana T. Clupeoid fishes of the world(suborder Clupeoidei).Part 2.Engraulididae[J]. FAO Fisheries Synopsis,1988,125(7):460-475.
[2]張世義. 中國動物志:硬骨魚綱鱘形目海鰱目鯡形目鼠鱔目[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138-144.
[3]長江水產研究所資源捕撈研究室,南京大學生物系魚類研究組.刀鱭的生殖洄游[J]. 淡水漁業,1977(6):19-24.
[4]張敏瑩,徐東坡,劉凱,等. 長江下游刀鱭生物學及最大持續產量研究[J].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5,14(6):694-698.
[5]鄭飛,郭弘藝,唐文喬,等. 溯河洄游的長江刀鱭種群的年齡結構及其生長特征[J]. 動物學雜志,2012,47(5):24-31.
[6]張堂林,李鐘杰. 鄱陽湖魚類資源及漁業利用[J]. 湖泊科學,2007,19(4):434-444.
[7]朱棟良. 長江刀魚的天然繁殖與胚胎發育觀察[J]. 水產科技情報,1992,19(2):49-51.
[8]袁傳宓. 刀鱭的生殖洄游[J]. 生物學通報,1987(12):1-3.
[9]Yang J,Arai T,Liu H,et al. Reconstructing habitat use of Coilia mystus and Coilia ectenes of the Yangtze River estuary,and of Coilia ectenes of Taihu Lake,based on otolith strontium and calcium[J]. Journal of Fish Biology,2006,69(4):1120-1135.
[10]郭弘藝,唐文喬. 長江口刀鱭矢耳石重量與年齡的關系及其在年齡鑒定中的作用[J]. 水產學報,2006,30(3):347-352.
[11]黎雨軒. 長江洄游性刀鱭的繁殖生態學研究[D]. 武漢: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9:1-117.
[12]王丹婷,楊健,姜濤,等. 不同水域刀鱭形態的分析比較[J]. 水產學報,2012,36(1):78-90.
[13]杜富寬,聶志娟,徐鋼春,等. 刀鱭MSTN基因的克隆及其組織表達[J]. 中國水產科學,2014,21(4):684-692.
[14]葉樹藩. 試驗設計學[M]. 臺北:精華印書行,1964:276.
[15]殷名稱. 魚類生態學[M]. 基隆:水產出版社,1998:34-128.
[16]詹秉義. 漁業資源評估[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5:312-315.
[17]何文平,黎雨軒,李鐘杰,等. 長江口鳳鱭幼魚的耳石微結構、日齡與生長[J]. 水產學報,2013,37(4):496-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