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騰飛
摘 要:供給側改革是解決我國經濟結構性矛盾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優化產業環境,實現產業低碳化發展。首先,闡明河南省物流業低碳化發展存在意識薄弱、監管不足、技術落后、要素匱乏等問題。其次,以制度、產業、要素為切入點,分析供給側改革驅動河南省物流業低碳化發展的效應。最后,基于問題界定和效應分析,從制度變革、產業發展、要素升級3個方面設計河南省物流業低碳化發展的路徑。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河南省;物流業;低碳化
中圖分類號:F259.27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 Supply-side reform is an effective means to solve the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s of China's economy, it is conducive to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environment and achieve the goal of low carbon industry development. First of all,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problems of the low carbon development of logistics industry in Henan province, such as weak consciousness, lack of supervision, backward technology, lack of elements and so on. Secondl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effect of supply-side reform on the development of logistics industry in Henan provi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 industry and factors. Finally, based on the definition of the problem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effect, this paper designs the path of the low carbon development of Henan logistics industry from three aspects: institutional chang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factor upgrading.
Key words: supply-side reform; Henan province; logistics industry; low carbon
0 引 言
2016年1月,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專題研究供給側改革方案,提出“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1]。由此可見,供給側改革逐漸成為調整產業結構和供給方式的重要手段。
物流業融合了信息業、運輸業、貨代業、倉儲業等基礎產業,是生產性服務業的典型代表。2014年,河南省發布《河南省物流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提出以“四大工程、五大特色”為核心的行動計劃,這說明物流業的經濟服務和拉動作用不斷增強。然而,河南省物流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不容忽視:政府監管不力,高碳運輸普遍存在;物流技術落后,產業部門配合不佳;低碳物流要素供給不足,質量與速度難以有效協調。物流業的發展瓶頸是政府職能缺位和政府權力越位綜合作用的結果,技術、資金、人才等要素供給不足阻礙了物流業低碳化發展的步伐,物流業的供給側改革勢在必行。
1 河南省物流業低碳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1.1 低碳物流意識薄弱,政府監管不到位
歐盟各國、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低碳物流起步較早,針對物流領域的碳排放問題出臺了一系列低碳交通發展戰略和規劃機制,通過立法鼓勵低碳物流發展。河南省與全國大多數省份類似,一方面,與低碳物流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并不健全,低碳物流概念并未得到廣泛宣傳,民眾對低碳物流的實踐方式、作用效果認識不足,低碳減排意識薄弱;另一方面,物流企業更加重視物流設備的更新換代和管理升級,對低碳物流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夠,缺乏足夠的資金和精力進行低碳物流管理[2]。
政府監管不到位是河南省物流業低碳化發展障礙。一方面,物流活動具有跨行業、跨區域的特點,郵政、鐵路、民航、公路等部門共同管理物流活動,不同部門權責交叉、重復、空白等問題嚴重,分部門管理體制導致了各部門間的利益沖突,容易造成多頭管理;另一方面,不同職能部門對低碳物流的發展缺乏統一的戰略規劃,尚未制定物流業二氧化碳排放量衡量的指標體系,鼓勵物流業低碳化發展的獎懲制度并不完善,物流活動的低碳化管理和監督不到位,從而制約了河南省低碳物流的發展。
1.2 物流技術落后,物流環節“高碳”
我國電子商務發展迅速,但物流技術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雖然河南省物流企業的技術創新、操作水平、盈利能力得到改善,但低碳化發展意識并未貫穿企業管理的全過程,物流技術進步緩慢,例如:物流自動化設施應用不多,倉儲、運輸交通工具耗能較高;物流信息技術開發應用滯后,條碼及射頻技術普及率低;倉儲技術落后,包裝材料及包裝方式不環保;物流業與互聯網融合程度低,難以滿足客戶需求。
物流技術落后是物流環節“高碳”的主要原因。從整體上看,河南省物流裝備水平較低,運輸、倉儲、配送等環節“高碳”現象嚴重。物流運輸環節,為了滿足客戶需求,飛機、火車成為貨物運輸的首選交通工具,過度競爭導致物流公司資源共享度較差,資源浪費時有發生。物流倉儲環節,河南省倉儲設施建設在保溫及照明方面尚無節能標準,內燃式叉車仍是貨物搬運的主流。配送階段,城市“限貨令”增多了物流運輸次數,客車載貨增加了二氧化碳排放量。
1.3 低碳物流管理水平不高,低碳物流要素供給匱乏
近年來,河南省物流業發展迅速。2015年,河南省社會物流總額93 538.48億元,物流業完成增加值為
1 981.59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 906.31億元。然而,河南省物流業中,微觀層面仍然存在許多困難:物流企業盈利水平下降;城市倉儲、分撥配送等基礎設施資源緊缺;物流行業稅收負擔偏重。政府管理水平不高是導致河南省物流業低碳化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
河南省物流業起步較晚,人才、技術、資金等要素缺乏[3]。一方面,河南省高校物流專業培養人才不足,低碳物流崗位的市場需求較大,“低碳物流人才”供不應求。此外,河南省物流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還比較低,多數物流企業員工主要來源于傳統的搬運、裝卸等崗位,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知識型低碳物流人才嚴重匱乏。另一方面,河南省物流技術落后于經濟發達地區,物流運輸便利程度適中,物流倉儲技術不成熟,節能管理措施并未全面實施,貨物配送遵循“經濟最優”而非“環保最優”,低碳物流技術創新仍需要依托鄭州大學、河南大學等高校加速推進。
2 供給側改革驅動河南省物流業低碳化發展的效應分析
從制度層面看,制度變革為物流業低碳化發展提供穩定的宏觀環境。一方面,供給側改革在制度層面發力,破除產業結構調整的制度障礙,實施簡政放權,簡化辦事程序,加速頂層設計,推進行政制度、經濟制度、文化制度改革,為物流業低碳化發展創造穩定、良性的要素環境;另一方面,宏觀環境變化導致微觀環境相應調整,物流企業及物流行業的發展環境發生改變,物流業發展的影響因素及作用方式受到擾動,環境污染、能源消耗的壓力迫使物流業做出低碳化發展的選擇,制度變革為物流業低碳化發展掃清宏觀環境障礙。
從產業層面看,產業轉型為物流業低碳化發展提供良好契機。供給側改革通過調整宏觀政策和激活微觀要素為產業轉型創造條件,產業轉型的重點在于優化產業結構、打造增長引擎。從產業結構看,供給側改革促使物流業提升服務質量,提高產業效率,擴大市場份額,進而改變宏觀經濟結構,持續向好的經濟格局為物流業低碳化發展提供便利。從產業組織看,供給側改革作用于人才、技術、資金等要素,提升要素質量,改變要素交互作用關系,進而更新產業組織,加速物流業低碳化發展。
從要素層面看,資金、人才、技術等要素升級加速物流業低碳化發展。從人才角度看,實施供給側改革要求政府加大教育事業投入力度,提升高等教育水平,培養創新型人才,兼顧專業化教育與綜合教育,為物流業低碳化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從技術角度看,供給側改革優化人力資源素質,提高自主創新水平,規范市場秩序,持續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為物流業技術革新奠定基礎。從資金角度看,供給側改革的側重點之一就是優化資本市場,創新融資方式,改變融資環境,解決技術創新和人才引進的資金難題,防止混亂的資本市場擾亂產業秩序。
3 供給側改革驅動河南省物流業低碳化發展的路徑設計
3.1 深化制度變革,完善供給側改革政策體系
(1)改革管理體制,加強指導協調
制度變革是產業發展的基礎。首先,深入推進行政體制改革,著力解決政府行政效率低下、懶政、怠政等問題,簡化物流企業辦事程序,支持物流企業開展技術創新。其次,立足河南省發展實際,制定物流業發展規劃,重點探討物流業低碳化、環保化、高效化發展問題,重視物流業跨區域、跨部門的發展特點,加速推進一體化辦公。最后,建立健全物流企業績效評價體系,構建獎懲制度,重點將低碳化評價指標納入其中,規范物流運輸、倉儲、配送標準,保證物流效益評價“有章可循”。
(2)完善政策法律法規,推進物流節點建設
政策法律法規是物流業低碳化發展的保障[4]。第一,持續推動完善有關物流業的法律法規體系,規范物流業服務流程和標準,明確物流服務的對象、種類和范圍,防止物流業成為危險品傳遞的渠道,細化物流業低碳化發展目標直至每個操作環節。第二,彌補法規漏洞,采用財政措施、稅收措施等手段制約物流企業“高碳”行為,加大針對不符合環保標準的物流企業的處罰力度,給予實施低碳化管理的物流企業適當的稅收減免。第三,加速推進物流節點低碳化建設步伐,保證新建倉儲設施符合節能標準,采用新能源貨物轉運工具,系統規劃,合理調配,減少能源資源浪費。
3.2 優化產業結構,創新供給側改革作用途徑
(1)完善物流服務功能,推動產業協調發展
完善物流業服務功能是物流業低碳化發展的應有之義。第一,著力降低物流運行成本,加強對重點物流企業、物流園區運營情況的動態監測,制定出臺河南省降低企業物流成本和稅費負擔的具體政策措施。第二,加快效率型低碳物流的建設與實施,減少物流資源的投入,實現物流活動的減量化,深入推進低碳產品的設計與采購、低碳包裝、低碳運輸、低碳倉儲、低碳裝卸及低碳配送,打造物流企業個性化競爭新優勢。第三,推動物流業與運輸業、信息業、倉儲業等相關產業協調發展,降低產業技術壁壘,構建信息管理系統,實現技術、人才、信息、資金等要素的自由流通,達到產業協同發展的良好效果。
(2)加強物流園區建設,制定低碳物流標準
物流園區有利于降低物流成本,實現物流企業協同發展。其一,支持專業物流加快發展,進一步擴大國際物流規模,實施盧森堡—鄭州“雙樞紐”戰略,加快鄭州國際陸港公鐵、海鐵聯運設施建設,建成多式聯運物流監管中心。其二,推動物流園區升級改造,組織開展物流園區建設提升工作,推動各地加快規劃建設和改造提升一批骨干物流園區,引導物流企業、重點項目和要素資源不斷集聚,建立河南省物流園區聯盟協作機制,推進園區之間資源共享[5]。其三,參照歐洲、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低碳物流標準,立足于河南省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細化低碳物流評價標準,完善低碳物流評價方法。
3.3 提升要素質量,強化供給側改革微觀基礎
(1)推動低碳物流技術創新,構建低碳物流信息系統
技術創新是物流業低碳化發展的核心驅動力。首先,與河南大學、鄭州大學等省內高校建立合作關系,借用高校創新優勢攻破企業技術難題,通過設置獎助學金、提高工資補貼等激勵措施,鼓勵大學生畢業后進入物流企業工作,為技術創新提供智力支持。其次,積極與同行業、上下游企業展開合作,基于競合關系建立戰略同盟,共同探索實施精細化管理模式,強化信息交流和技術合作,降低技術轉移壁壘,用管理創新帶動技術創新。最后,積極借鑒國外低碳物流管理方法、運作模式和技術裝備,推進智能交通、智能倉儲、新材料技術、節能環保技術、物聯網等領域的新技術在物流領域的推廣和應用。
(2)培養低碳物流專業人才,完善資金要素供給體系
人才是技術創新的基礎和保障。第一,重視專業人才培養,政府要支持河南大學、河南師范大學、鄭州大學等高校開設低碳類物流專業,開展本科、碩士、博士等多層次學歷教育,培養高水平的低碳物流專業人才。第二,在社會領域要加快推出低碳物流職業資格認證和培訓工作,加強對認證培訓的監管,確保認證質量,鼓勵物流企業引進低碳物流管理人才和低碳物流技術人員,建立低碳物流人才教育培訓基地,培訓倉儲、運輸、系統化管理、電子商務等人才。第三,根據河南省物流業發展特點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完善低碳物流信息系統,加快“物流云計算平臺”和“物聯網”服務示范的建設與完善,加快與跨省、跨部門和跨行業的相關信息平臺的對接,實現物流企業之間資源共享和數據共用。
參考文獻:
[1] 龔剛. 論新常態下的供給側改革[J]. 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2):13-20.
[2] 李碧珍,林湘,楊康隆. 福建省低碳物流發展的實踐探索及其模式選擇[J].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1): 36-43.
[3] 羅凌妍. 低碳物流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 環境科學與管理,2014(5):163-166.
[4] 董千里,董展. 物流高級化的低碳物流運作理論與策略研究[J]. 中國軟科學,2010(s2):326-332.
[5] 周葉,王道平,趙耀. 中國省域物流作業的CO2排放量測評及低碳化對策研究[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21(9):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