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
在中美經貿關系的發展歷程中,雙方時有貿易摩擦。這背后有“零和游戲”的考量,有“冷戰”思維作祟,還有經貿問題“政治化”的錯誤做法。盡管如此,中美經貿關系始終沒有偏離發展的軌道。這與多年來中美雙方共同努力建立的互信和積累的共識不無關系。
中方提出的“百日計劃”是雙方有效溝通、取得實質性成果和積極進展的例證。在此輪中美“全面經濟對話”中,雙方在“百日計劃”的合作精神鼓舞下,就一年期計劃達成了框架共識,這為中美經貿關系的健康發展,打下了一個“方向性”基礎,也為雙方未來溝通確定了基本“語調”。
中美貿易平衡是中美雙方的共同關切,中方采取積極態度對待對美貨物貿易順差問題,主張在共同做大“蛋糕”的過程中解決貿易平衡問題。當然,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中美經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不能否認的現實,“中國制造”有不少的“美國制造”成分,也有很多美國的利益。體現在貿易統計上,中美貿易平衡變得遠比統計數字本身復雜的多。
對于實現兩國貿易平衡發展問題,不僅在統計上要有“平衡的”考慮,美方還要看到與中國貨物貿易逆差的同時,在服務貿易上享有順差。解決中美貿易平衡最重要的出發點是共同努力,做大“蛋糕”。雙方要擴大出口,而不是限制進口。
中國是個巨大市場,習近平主席在多個國際場合表示,預計未來5年,中國進口總額將達到8萬億美元,這為美國企業帶來巨大的商機。同時,也為中美尋求解決貿易平衡提供了“合作共贏”的現實空間。
中國的進口需求有許多是美國可以滿足的。中國市場潛力巨大,對美國產品的需求大到能礦產品、農產品、高科技產品,小到堅果、櫻桃、保健品等,都有很大需求。需要雙方政府和企業深入挖掘,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
從能源進口來看,“百日計劃”已經將進口美國油氣產品列入中國未來進口清單。據有關部門預測,到今年年底,中國自美進口液化天然氣可達160萬噸,金額7億美元,是2016年的8倍。在原油方面,預計今年累計進口可達400萬噸左右,是去年全年的8倍。
從農產品進口看,農產品是美國優勢產品,長期以來對中國保持貿易順差。中國是美國第二大農產品出口市場。就單項產品來說,中國是美國大豆的第一大出口市場,棉花的第二大出口目的地。
中美雙方應共同支持兩國企業間的合作,擴大對華出口,特別是中小企業的對華出口。根據有關統計,美國的出口企業中,90%以上都是雇員小于20人的中小企業,美國中小企業擴大對華出口意義重大。它們能夠帶動的美國產品出口,將極大豐富中美經貿合作的內容,擴大合作的深度和廣度。
中國經濟在轉型升級過程中,對高技術產品有大量需求,中國一直在推動美國放松對華高技術產品的出口管制。美方一直聲稱,受出口管制的物項占貿易比重很小,事實上,比重小是出口管制的結果,而不是原因,放開出口管制,比重會大幅增加。據卡內基研究所公布的報告,如果美國對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的管制降到和巴西一樣的水平,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可減降24%。而現實情況是,美國對華高科技產品出口占中國高技術產品進口總額的比重已經從2001年的16.7%下降到2016年的8.2%。
因此,美方應該采取切實措施,放寬對華出口管制,為雙方的高技術貿易和合作提供更多的便利,為縮減對華貿易逆差做些實質性的工作。▲
(作者是中國國際貿易學會研究員)
環球時報2017-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