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曉紅
摘要:間接費用的概念是伴隨著國家科研項目管理改革而提出的,一般是用來補充承擔單位公共服務管理支出以及不能在直接經費中列支的項目等,同時對于科研人員的激勵績效支出也可以歸集到間接費用中。高校在對間接費用管理的過程中應制定相關的管理辦法,統籌管理使用,科學分配,使間接費用發揮其能動作用,提高項目單位和組成員科研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關鍵詞:高校;科研經費;間接費用
中圖分類號:G475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13-0-02
一、間接費用的概念
間接費用最初的形成可以追蹤到會計概念里的間接成本。之后根據科研項目研發的輔助開支進一步明確,規范細節,同時考慮對課題科研人員的激勵,推動間接費用的管理規范化、明確化。最新印發的財政部、科技部關于《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資金管理辦法》的通知(財科教[2016]113號)中明確,“重點專項項目資金由直接費用和間接費用組成。間接費用是指承擔單位在組織實施項目過程中發生的無法在直接費用中列支的相關費用” [1]。
“間接費用由承擔單位統籌安排使用。承擔單位應當建立健全間接費用的內部管理辦法,公開透明、合規合理使用間接費用,處理好分攤間接成本和對科研人員激勵的關系。績效支出安排應當與科研人員在項目中的實際貢獻掛鉤” [1]。
由此可以看出,間接費用強調成本補償以及激勵。間接費用首先是對公共服務支出的補償,其次才是對項目組直接經費開支外的費用補償,同時也對項目組成員進行適當的激勵。但是也不能將間接費用完全同直接費用區別考慮,還是要注重與直接經費的聯系,在承擔單位統籌管理的原則下,系統全面的考慮間接費用對直接費用的補充,完成項目的預算編制及申報。
二、間接費用的背景和演變過程
國家科研項目的投入日益增長,同時對于科研項目的管理也越來越引起重視。伴隨管理政策的完善,以及參考國際科研項目的管理方向,間接費用從直接費用中分離出來單獨進行預算編制和管理。
概念初步明確階段是在2001年,有提及對“863”計劃研究項目采用間接費用與直接費用分開的方式進行管理:“間接費用是指依托單位為組織和支持課題研究而發生的難以直接計入課題成本的各項費用。”[2]這是第一次提出間接費用的概念,在國家出臺科研經費管理文件內。
進一步細化階段是在2009年, “重大專項項目(課題)經費中的間接費用是指項目(課題)承擔單位在組織實施重大專項過程中發生的無法在直接費用中列支的相關費用。”[3]強調了間接費用的支出范圍,為科研人員的績效發放提供了可以參照的具體辦法以及經費來源。
同時在2011年明確要建立成本補償機制進行科研項目管理 “國家科技計劃和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要建立課題間接成本補償機制,將項目(課題)經費分為直接費用和間接費用”[4]。將成本補償的理念補充到間接費用的定義中。成本補償不僅是直接經費的支出補償,也包括科研工作者的勞動補償和承擔單位的管理成本補償。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提出了績效支出的分配方向,提高了間接費用的提取比例,更大程度的保證和促進科研項目的展開和項目組成員的積極性。
規范階段形成于2014年,提出間接費用同承擔單位信用等級掛鉤的管理趨勢 “進一步明確了間接費用用于補償項目承擔單位為項目實施所發生的間接成本和績效支出,同時提出了間接費用的核定與項目承擔單位信用等級掛鉤,由項目主管部門直接撥付到項目承擔單位;項目承擔單位應當建立健全間接費用的內部管理辦法”[5]。
在2016年,中共中央辦公廳提出要加強對科研課題“放、管、服”同時提出“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中實行公開競爭方式的研發類項目,均要設立間接費用,同時加大對科研人員的激勵力度,取消了績效支出比例限制,提高了間接費用的比重。” [6]針對報銷中存在困難的調研費,交通費等要求項目承擔單位制定相應的管理辦法或者是實施細則(包括間接費用,差旅費,會議費,結余經費等)和特殊事項的報銷規定或具體的相關管理辦法。
三、間接費用的比例及績效支出額度
“間接費用一般都是實行總額控制,按照不超過課題直接費用扣除設備購置費后的一定比例核定。核定比例最初為13%”[7]。之后按照項目經費總額的不同,按照累退比例原則進行核定,2011年出臺的文件中明確“間接費用使用分段超額累退比例法計算并實行總額控制,按照不超過課題經費中直接費用扣除設備購置費后的一定比例核定。”[4]。最近印發的《若干意見》,以及《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資金管理辦法》的通知中規定“核定比例可以提高到不超過直接費用扣除設備購置費的一定比例:500萬元以下的部分為20%,500萬元至1000萬元的部分為15%,1000萬元以上的部分為13%。”[1]
在最開始提出績效分配的時候,規定“間接費用中績效支出一般規定不超過直接費用扣除設備購置費后的5%”[5]。最新的政策明確“加大對科研人員的激勵力度,取消績效支出比例限制。項目承擔單位在統籌安排間接費用時,要處理好合理分攤間接成本和對科研人員激勵的關系,績效支出安排與科研人員在項目工作中的實際貢獻掛鉤”[6]。
以上制度的過度可以看出,為加大對科研人員的激勵,以及對承擔單位的管理補償,間接費用的提取比例呈上升趨勢,績效的提取比例也是逐漸放寬,如何加強對間接費用的管理,保證制度的落實成為各高校在今后的工作重點。
四、間接費用管理
(一)建立健全間接費用管理制度,加強內部控制制度建設,明確法人責任
間接費用目前所出臺的管理辦法中都要求項目承擔單位統籌管理,間接費用的核定與項目承擔單位信用等級掛鉤是未來的發展趨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已采取直接經費與間接費用分開撥款的方式撥款,其中關于間接費用,項目承擔單位要對兩部分資金分別進行單獨核算,以適應管理要求。這也說明了間接費用的核定與項目承擔單位信用等級掛鉤的管理趨勢。
為進一步規范間接費用的管理,要求項目承擔單位要制定相應的管理辦法,落實各項具體的文件政策。加強內部控制,明確各方權利及責任。
同時要強化落實單位法人責任,學校要確保好的政策“接得住、管得好”,就要不斷完善科研活動和科研經費的內部管理,在制定相關管理制度時,既要緊扣國家最新規定,又要結合自身實際和需要,更要兼顧學校、院系和項目團隊的各方利益,充分調動項目團隊的積極性。
(二)建立間接成本的核算標準體系,合理分配間接成本補償及其他開支
承擔單位為科研課題研究提供的公共管理支出,包括房屋使用費,儀器設備使用費,日常水電費,供暖費等有關管理費用的補助支出,應該標準化,準確合理地發揮間接費用對高校科研間接成本的補償作用。
(三)建立公開公正的績效評價體系
績效發放與貢獻掛鉤、突出重點、信息公開。切實發揮績效支出對科研人員的激勵作用。目前,在主管部門組織的監督檢查中,對信息公開落實的檢查已成為檢查的重點內容,承擔單位要重視相關規定,落實相關要求。
學校對科研人員的績效考核要有明確的辦法,考核指標設定要全面、科學,考核方式要有可操作性,最終要體現與貢獻掛鉤,真正發揮績效支出的激勵作用。在設定績效比例時,在突出激勵的同時也要兼顧公平,既要處理好學校、系(院)、項目團隊三者間的關系,也要考慮學校從事科研教師與不從事科研的教師的薪資差異、還要結合學校科研人員的總體薪酬水平等。
高校對于科研經費間接費用的管理,不僅要依靠高校主題的行政手段,同時還要結合具體的管理辦法以及完善的管理制度。充分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保證信息公開公正,建立標準化的管理成本補償機制。提高科研管理及輔助人員的行政效率,統籌規劃間接費用分配,促進高校科研事業健康有序的發展是管理的第一要務。
參考文獻:
[1]《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資金管理辦法》的通知.(財科教[2016]113號)
[2]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專項經費管理辦法.
[3]民口科技重大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財教[2009]218號)
[4]財政部 科技部關于調整國家科技計劃和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經費管理辦法若干規定的通知.(財教〔2011〕434號)
[5]關于改進加強中央財政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11號)
[6]關于進一步完善中央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見.(中辦發[2016]50號)
[7]民口科技重大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財教[2009]21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