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明
摘要:中小企業在我國經濟發展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其對我國的經濟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眾所周知,中小企業融資困難是制約中小企業健康持續發展的重要問題,融資困難也是中小企業發展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本文就相關理論進行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探討。
關鍵詞:中小企業;融資難;相關理論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13-0-01
引言
據調查統計,大銀行金融機構貸款業務中中小企業貸款金額目前僅占總貸款業務金額的14.7%,我國正常運營的中小企業中有超過60%感到因資金短缺而嚴重制約企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一、信貸配給理論
信貸配給理論廣義上是指因報出貸款利率比市場出清利率低而存在的一種企業對貸款的一種超額需求的情形。當這種情形由政府管制因素影響形成時該信貸配給又稱作非均衡信貸配給。任何制度的限制使貸款人根據借款人的不同條件和情況實施不同的針對條件都會造成非均衡信貸配給的出現。反之,在沒有政府的干預限制下,根據市場利率的變動貸款人自愿將貸款利率定在市場出清利率之下所形成的信貸配給被稱作均衡信貸配給,均衡的信貸配給是指當借款人愿意支付貸款合同中的所有條款時,其貸款需求仍得不到滿足的一種情形。
在實際貸款情形中,學者們根據超額需求的相關定義以及這種需求的短暫以及長期性等的差異區別,《貨幣經濟學手冊》將信貸配給定義為以下四種信貸配給類型。我們將通過這四種信貸配給類型對中小型融資難的原因進行探討。
1.利率(價格)配給
此信貸配給是指借款人在給定的貸款利率上所能夠得到的貸款,其貸款規模一般小于意愿貸款規模,若是想要的到較大規模的貸款,借款人需要支付相對應的較高的利率。也因此,貸款規模的增大,使得違約的概率提升也就造成貸款人對借款人還貸能力的考究,這種分明的利率價格信貸配給,其高利率為中小企業大額貸款造成一定的還貸壓力,中小企業的還貸能力以及信譽成為借款人對其進行貸款的門檻考究,制約了很大一部分中小企業的貸款。
2.見解分歧配給
較借款人而言,貸款人在信貸配給中普遍存在違約風險的悲觀的態度以及悲觀評價,使得企業經濟個體在符合貸款的條件并且貸款利率與違約概率相當時也無法在他們所認為的恰當的利率上獲得貸款。銀行以及其他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的還貸能力以及信譽的悲觀態度和評價增加了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度。
3.紅線注銷
當任何貸款利率都無法滿足貸款人所規定的收益率時,貸款人將拒絕發放貸款,此為紅線注銷。這種現象表現在,企業在存款供給量多導致存款低利率時得到貸款,當存款供給減少或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存款量減少或不足導致存款利率提高時,這些企業的貸款將被實行定量配給或拒絕配給。此時,這些中小企業將會覺得他們正被排擠出市場。
4.純粹的信貸配給
純粹的信貸配給與紅線注銷相類似又有所區別,它是指在企業存款供給減少或不足等情況造成的不能滿足企業的貸款需求時采取部分企業滿足(經濟主體相同的經濟以及貸款條件,一方獲得滿足,另一方不能獲得貸款)。
二、信息不對稱理論
信息不對稱理論是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難的主要原因。完全競爭市場中市場的參與者都擁有對等的充分的信息,市場通過價格競爭機制發揮作用,使得供求達到均衡,得到產品在完全競爭市場上的均衡價格。
完全競爭市場是一種理想型的經濟市場,這種市場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因為社會經濟生活中,充分的信息條件得不到滿足,信息不對稱的現象廣泛存在。而信息不對稱的市場現象在經濟業務活動的雙方使得信息分布的不對稱,一方比另一方掌握較高數量和質量的信息,這一方在經濟業務活動談判中將獲得優勢的地位,掌握主動權,而另一方因處于信息的劣勢地位而導致其處于經濟業務活動談判中的被動接受地位。這種現象在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中體現在,假如銀行以及其他相關金融機構掌握完全的信息,銀行和金融機構利用市場利率的變化來使得資金的供求達到均衡狀態。而在大多數情況下,銀行以及其他金融機構對科技型的中小企業在信息上了解不足,以致于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在貸款上存在高風險的悲觀評價從而增加了拒絕貸款的可能性,也導致了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情形。
另外,與大企業相比,中小企業存在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建設的相對落后,中小企業普遍存在公司治理機制的不健全,管理機制的不規范,財務制度的不透明等,更有甚者,一些中小企業存在有選擇性的進行信息披露以達到避稅以及對同行競爭者進行防范的目的。這些情形都將導致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與企業之前的信息不對稱現象,使得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的經營和信用狀況無法進行準確的評估,從而對信貸缺乏信心,增加了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貸款的風險率,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會拒絕貸款,或者采取提高貸款利率的方式,使得中小企業因接受不小高利率而得不到有效貸款。
三、規模匹配理論
規模匹配理論認為銀行規模和中小企業貸款之間存在著負相關關系。即大銀行等大的金融機構更加偏好于為大企業提供貸款服務,不愿為資金需求貸款規模小的中小企業提供金融貸款的服務。企業的規模決定了企業的可貸款性。歸根結底,規模匹配理論的形成的主要因素也是信息的不對稱,大銀行及其他大的金融機構往往都會選擇與透明的借款企業建立合作關系。中小企業沒有形成科學的管理體系造成中小企業內部管理以及財務的不透明,大銀行往往很難在這些中小企業的內部組織收集并傳遞信息,使得無法對這些不透明的中小企業進行品質評價,這些原因往往是大銀行及其他大金融機構拒絕和他們建立正式的合作關系的原因。
四、結語
綜上所述,中小企業融資難總結為以下兩種主要原因。第一種是因正常的市場利率調節,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資金的供求關系導致的融資難的問題。第二種是因中小企業本身管理機制的不透明使得銀行以及其他的金融機構對其經營與信用等品質無法做出準確評估,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對其貸款的風險率持悲觀的評價態度導致中小企業融資難。
參考文獻:
[1]諶玲.中小企業融資難的理論原因及對策[J].現代營銷:下旬刊,2014(7):12.
[2]馮俊萍.基于社會信任理論的中小企業融資可獲得性研究[D].廣西大學,2014.
[3]尹杞月.中小企業融資難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2.
[4]陳曉維.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分析及相關建議[D].復旦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