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馬克龍:就任法國總統
5月7日,法國第二輪總統大選結果出爐,“黑天鵝”事件并沒有發生:現年39歲的獨立中間派候選人馬克龍以得票率66.06%的壓倒性優勢戰勝極右翼候選人勒龐,贏得了總統選舉,成為法國歷史上最年輕的總統。5月14日,馬克龍正式就任。
馬克龍1977年出生于法國北部城市亞眠,大學在法國國家行政學院和巴黎政治學院學習并獲得學位。27歲時,馬克龍到法國經濟部任職;30歲辭職,成為羅斯柴爾德和席埃銀行的投資銀行家。馬克龍24歲時加入法國社會黨,29歲結識奧朗德,2012年隨奧朗德當選法國總統進入愛麗舍宮,并被任命為副秘書長,2014年出任法國經濟部長。
2016年11月,馬克龍宣布以獨立候選人身份參與2017年的法國總統競選,不尋求社會黨支持,并創立新的政治派別——“前進運動”。2017年1月29日,馬克龍之前所在的社會黨初選結果出爐,前教育部長阿蒙得意外勝出,但與其他候選人相比競爭力較弱。3月,此前呼聲最高的法國共和黨候選人菲永被曝出妻子“吃空餉”的丑聞,支持率大跌。在這種背景下,法國極右翼政黨候選人、國民陣線黨主席勒龐支持率意外領跑,令法國社會的中左翼選民深感不安,也促使支持全球化的“親歐派”候選人馬克龍的人氣進一步飆升。此外,馬克龍與年長自己24歲的妻子的愛情故事也為其贏得了格外的關注。最終,他擊敗勒龐,成功當選。
對于當前備受民粹主義煎熬的歐盟而言,馬克龍的當選無疑是一顆“定心丸”,并受到法國國內外的廣泛歡迎。剛剛卸任的法國總統奧朗德稱,這“證實我們絕大多數的公民希望團結在共和國的價值觀下,也凸顯了他們對于歐盟以及對于法國向世界開放的熱愛”。德國總理默克爾的發言人表示,這意味著“一個強大和團結的歐洲的勝利,也是法德友誼的勝利”。意大利總理真蒂洛尼則在推特上留言:“好極了,馬克龍總統!歐洲有希望了!”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在公開信中也表示,充分相信與馬克龍的合作將會取得豐碩成果。此外,英、美等國的領導人也分別表達了歡迎與馬克龍合作的態度。
馬克龍就任后已與德、美、日等國元首舉行過會晤。目前,外界普遍關注的是,這位年輕的總統未來是否真能在法國經濟和對外關系方面有所作為。

文在寅:當選韓國總統
因今年3月時任總統的樸槿惠被彈劾而在5月9日提前舉行的韓國總統大選中,共同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文在寅獲勝,成為韓國新一屆總統,并于5月10日正式履職。
文在寅1953年1月24日出生于韓國慶尚南道巨濟郡(現巨濟市),是家中五個子女中的長子。兒時其家境貧寒。1972年,文在寅入讀慶熙大學法學系,曾領導學生反獨裁統治示威活動。文在寅在1975年入伍,1978年退伍,退伍后成為律師。后其與盧武鉉結為密友,擔任了盧武鉉的幕僚長,有“盧武鉉之影”之稱。2002年韓國總統大選期間,文在寅在釜山擔任選舉對策委員會委員長,幫助盧武鉉贏得了總統大選。盧武鉉就任后,文在寅一同進入青瓦臺,先后擔任過民政首席秘書官、市民社會首席秘書官、政務特別助理以及秘書室室長。2012年,文在寅參選總統,但以微弱的差距敗于新國家黨候選人樸槿惠。
2016年12月15日,文在寅宣布將參加原定于2017年12月舉行的第19屆總統選舉。今年3月,樸槿惠被彈劾,根據韓國憲法,總統選舉提前舉行。由于文在寅積極參與了韓國民眾在光華門廣場舉行的旨在要求樸槿惠下臺、呼吁新政治的燭光集會示威活動,故而贏得了大批“燭光選民”的民心,支持率一路走高,臨選前已逾四成。最終,文在寅成功問鼎總統之位。根據5月26日發布的一項民調結果,88%的韓國人看好新總統文在寅未來五年的施政前景,且上任第三周的施政支持率較上周又攀升1個百分點,逼近90%的大關,遠高于樸槿惠同期70%的支持率。
對于國內外最為關注的美國在韓部署薩德的問題,文在寅曾在參加總統競選期間表示“在當前政治形勢下部署薩德系統并不合適”,但此后,文在寅對薩德的態度幾度反復。正式就任韓國總統之后,其態度較為謹慎,但迅速派出特使,前往中、美、日、俄四國商討朝鮮半島局勢問題。6月底,文在寅將訪問美國,與美國總統特朗普進行首次會面。有關其在韓國的內政外交方面的施政前景,仍值得關注。

魯哈尼: 連任伊朗總統
伊朗內政部5月20日宣布,在5月19日舉行的伊朗第十二屆總統選舉中,現任總統魯哈尼以57%的得票率勝選,成功連任。這意味著其將開始為期四年的第二個總統任期。魯哈尼在勝選后首次發表的全國講話中對民眾稱,“你們拒絕了那些希望停步不前或者時光倒流的人”。
魯哈尼1948年11月出生于伊朗塞姆南省索爾赫市,早年曾在塞姆南神學院和庫姆神學院攻讀伊斯蘭教法。1980年至2000年,魯哈尼擔任伊朗議會議員;1989年至2005年,任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秘書;在伊朗前總統哈塔米當權時,出任伊朗首席核談判代表。在魯哈尼擔任核談判代表期間,伊朗于2003年與英、法、德三國就暫停鈾濃縮活動達成協議。2005年,內賈德上臺后重啟伊朗鈾濃縮,魯哈尼遂去職。2013年魯哈尼宣布參加伊朗總統競選,而后獲勝,成為伊朗第十一屆總統。
魯哈尼屬于溫和保守派,主張務實的政治和經濟政策,并與各方均保持著較為良好的關系。2013年魯哈尼上臺前,受西方制裁影響,伊朗經濟連年負增長,民眾怨言頗多。魯哈尼上臺后,集中精力建設經濟,并致力于與西方緩和關系,最終在2015年7月與六國達成核協議。此后,伊朗海外資產解凍,石油出口增加,經濟企穩向好。其執政期間的經濟業績受到伊朗民眾的總體認可,并被認為是魯哈尼能夠獲得連任的主要原因。
魯哈尼能夠勝選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其主要競爭對手實力較弱。伊朗強硬派力挺的總統候選人萊希較為年輕,資歷與知名度都比魯哈尼遜色不少。選舉前的民調顯示,約有45%的伊朗人不知道萊希。此外,萊希的政治主張也缺乏新意,其指責核協議的舉動并不得民心。德新社稱,此次伊朗總統選舉實質上是圍繞魯哈尼的親西方改革議程(尤其是核協議)展開的全民公投。
對于魯哈尼來說,其第二個任期仍面臨許多挑戰,包括如何處理與國內強硬派的關系和實現國內經濟增長,以及如何應對美國的挑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