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孟陽 編輯/謝松燕
優化外匯代碼標準化管理
文/王孟陽 編輯/謝松燕
近年來,為了激發市場活力、鼓勵大眾創業,國務院大力推進商事登記制度改革。改革后,主體的標識代碼等核心信息發生了變化,這對國家外匯管理局代碼標準化管理中的主體識別和數據采集、錄入、存儲、流轉、應用,以及正常監管將產生巨大的影響。如何盡快適應這種新變化,將制度變革對外匯代碼標準化管理的影響降到最低,值得進行深入研究。
現有外匯標準化管理制度的可執行性減弱。外匯代碼標準化是采用編碼規則對被管理主體進行標識。根據目前的規則標準:對外匯指定銀行采用12位的“金融機構標識碼”,個人采用居民身份證號碼,境內企業采用組織機構代碼,境外機構及軍隊、武警等其他特殊主體使用特殊機構代碼。“五證合一”后,會直接影響外匯標準化制度的執行。特別是在改革過渡期間,各外匯系統中同一企業會出現新舊代碼并存的現象,對其外匯業務受理、監管和數據交換會產生不良的影響,直接影響標準化制度的執行。
外匯登記備案業務辦理困難。一是國際收支業務方面,新設企業將無法使用外匯局應用服務平臺辦理業務。外匯局現有的應用服務平臺是企業開展國際收支網上申報、貿易信貸報告登記等業務的信息系統,系統以企業9位組織機構代碼作為用戶身份標識,新設企業沒有組織機構代碼,無法登錄系統辦理相關業務。二是經常項目業務方面,按照《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建設總體方案》要求,全國已陸續停止組織機構代碼證核發,并對老企業進行換證,同時收回原有的組織機構代碼證和營業執照。貨物貿易企業在進行名錄登記和變更業務時會出現無法提供組織機構代碼證和營業執照的情況,而當前系統也不支持新代碼的錄入,導致業務無法正常辦理。此外,外匯賬戶備案登記業務中也會出現同樣的問題。三是資本項目業務方面,現行制度下,銀行被賦予代位監管的權力,對企業辦理外匯業務的真實性進行審核。當發生新設外商投資企業備案登記、變更等業務時,銀行均需留存企業組織機構代碼證等資料。但在商事登記制度改革后,銀行將面臨缺失具體資料作為審核依據的局面,給合規性審查工作帶來困難。
不利于對外數據共享和交換。外匯局現已實現與海關部門就報關單數據、稅務出口退稅等多個數據的共享與交換。在改革后,由于各部門對改革推進速度不同,可能出現因對企業身份標識認定的不同而導致數據銜接問題。例如,若海關以18位統一社會信用代碼作為企業標識,外匯局還保留9位組織機構代碼作為企業標識,則貨物貿易外匯監測系統將無法正常匹配和校驗電子口岸的明細數據,造成關單數據的丟失,影響外匯局后續監管工作的開展。
外匯檢查工作中存在法律風險。外匯檢查工作中對發現的線索和案件,需要將涉案主體的組織機構代碼登記在案,但改革后,在檢查部門收集證據時,可能會出現該主體組織機構代碼證被工商部門收回,相關紙質證據缺失的情況。其次,如果某涉案企業在改革過渡期內,由于企業性質變更換領營業執照,則新照承載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與舊的組織機構代碼無法建立關聯關系,導致外匯案件信息管理系統無法對其相關信息進行變更,系統中違規主體的信息與辦案中收集的紙質證據會存在不符合的情況。這不僅是法律層面的疏漏,也直接影響到內控管理。
影響數據采集、存儲及事后監測和分析統計工作。外匯局通過與銀行的接口程序采集銀行、企業和個人的外匯跨境收支和結售匯等數據,按照一定的關聯關系,分發給各個業務系統,開展業務明細數據查詢和多維匯總統計,同時利用系統間交叉比對和分析的方法對各主體的貿易行為的合規性進行事中、事后監測。數據在采集、存儲及系統間的正常流轉,查詢統計等各個環節,均依靠主體的組織機構代碼建立聯系。因此,企業可能出現新舊代碼在多個系統中并存的現象,無法保證主體標識的唯一性;同時各類數據也不能進行關聯匹配,影響外匯管理非現場核查工作的開展。
評估現有代碼標準,適度取舍。標準中保留金融機構標識碼和居民個人身份證號,特殊機構代碼暫時保留,組織機構代碼由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取代。商事登記制度改革后,銀行也將被賦予“統一社會信用代碼”;但現有的金融機構標識碼可以較好地對銀行性質、所屬地區、機構層級進行區別,方便按銀行分類的數據采集和統計,且涉及的主體僅為金融行業,故應予以保留。特殊機構代碼賦予的主體較為特殊,僅用于NRA賬戶開立等方面,涉及面窄,且不在本次商事登記制度改革的范疇之內,出于業務連貫性方面的考慮,應暫時保留,待新政策出臺后再行調整。非銀行類企業主體的標識在過渡期內實行“新人新碼,老人老碼”,過渡期結束后,采用統一社會信用代碼。
完善現行相關管理制度,確保行規合一。對現有規范性文件進行梳理和修訂,凡涉及提供《組織機構代碼證》《營業執照》等資料的條款,修改為“過渡期內,提供加載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的新版《營業執照》或《組織機構代碼證》和老版《營業執照》均可,過渡期結束后一律提供新版《營業執照》”。在一些具體業務操作規程中應明確,在確保主體身份唯一性的前提下,新版或舊版《營業執照》和《組織機構代碼證》均可作為合規的身份證明材料。在法規層面保障統一社會信用代碼落地,確保外匯管理行為和法律法規的一致性。
逐步實施系統改造升級,提供信息化支持。對現有系統按照國際收支、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等業務類型進行分類,以數據采集、業務辦理系統優先,事中事后統計分析系統次之為原則,分批次實施改造升級。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為18位,其中第9-17位保留了主體原有組織機構代碼,該段代碼可作為新舊碼之間的聯系。一是修改前臺登錄模塊和業務受理模塊,在現有基礎上支持18位代碼的錄入,增加18位代碼的校驗并向后臺數據庫傳遞,確保新舊代碼用戶均可正常登錄系統開辦相關業務。二是在后臺數據庫存儲組織機構代碼的數據表中增加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字段,編寫數據庫系統的觸發器功能,對新舊代碼進行管理。當用戶錄入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時,則截取其中9至17位,寫入組織機構代碼字段,如果該字段已存儲原有組織機構代碼,則不做修改。當錄入組織機構代碼時,則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字段不做修改,保持原有數值,待企業下次錄入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時再做修改。如此往復,可以保證相互映射的企業新舊代碼同時存儲在數據庫中。三是重寫查詢約束條件,以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為基礎查詢條件,兼容組織機構代碼的數據查詢。當輸入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時,直接查詢;當輸入組織機構代碼時,通過查找數據表中新舊代碼的映射關系,轉換為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后再進行查詢。對于商事登記制度過渡期截止前已注銷的,只有組織機構代碼無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的老企業,系統應保留通過組織機構代碼查詢的功能,確保對該類企業歷史數據的查詢。系統數據采集、流轉等功能,應使用同樣的方法進行重定義。四是重新評定各系統信息安全等級,有針對性地采取保護措施,補充完善應急預案,定期開展應急演練,增強工作人員的應急意識,提高對新系統突發事件的反應能力和處置能力。
加強對外溝通協調工作,促進數據共享。外匯局在完成好內部制度修訂和信息化建設的基礎上,可加強開展與工商、質監、海關等信息共享部門的溝通協調工作,簽署合作備忘錄,共同擬定企業主體在不同部門、不同系統中新舊代碼轉換的工作方案,明確轉換時間和進度,以確保在商事登記制度改革后,各部門間共享數據的正常交換,降低數據采集成本,形成監管合力。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西安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