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世勇 編輯/白琳
分批裝運下的交單問題
文/王世勇 編輯/白琳
作為信用證交易的參與方,交單行和受益人均應該善意行事,不利用規則的缺失或不足而損害其他當事方的正當利益。
開證行于2017年1月4日為某進口客戶A開立一筆信用證,用于從美國進口一批廢紙(WASTE PAPER)。信用證金額USD694000.00,貨物數量為3000噸,貨物數量和信用證金額有上下10%的增減幅;最遲裝運期2017年2月25日,有效期2017年3月15日,失效地點U.S.A.。信用證可在任意銀行以議付形式兌用,通知行是美國C銀行;信用證允許分批裝運,其中附加條款規定,允許分批裝運但是不超過12批次(PARTIAL SHIPMENT ALLOWED BUT NOT MORE THAN 12 LOTS);信用證交單期為裝運日后18天,且在信用證有效期之內(WITHIN 18 DAYS AFTER SHIPMENT DATE BUT WITHIN THE VALIDITY OF THIS CREDIT)。
開證行于2017年2月27日開始陸續收到交單行美國C銀行寄送的上述信用證項下十套單據,金額合計USD246770.16。經審核,到單均為相符交單,開證行遂按流程辦理了承兌手續。
隨后,開證行于2017年3月27日一次性收到交單行寄送的上述信用證項下五套交單,金額合計為USD253231.74。開證行在單據審核過程中發現,雖然交單行通過同一快遞公司分為五個郵據單獨投遞,但郵據中顯示的最早與最晚投遞日期之間跨度達半月之久,且五套單據也由開證行于3月27日當天同時收到。
上述五筆交單面函中均有對交單期的額外批注,具體信息如下:
第11次到單的面函日期2017年3月22日、裝運日2017年1月28日、郵據日期為2017年3月23日;
第12次到單的面函日期2017年3月9日、裝運日2017年2月24日、郵據日期為2017年3月10日;
第13次到單的面函日期2017年3月8日、裝運日2017年2月16日、郵據日期為2017年3月8日;
第14次到單的面函日期2017年3月21日、裝運日2017年2月20日、郵據日期為2017年3月22日;
第15次到單的面函日期2017年3月22日、裝運日2017年2月22日、郵據日期為2017年3月23日。
第12次和第13次到單面函批注顯示為:DOCUMENTS WERE PRESENTED WITHIN PRESENTATION PERIOD AND LC VALIDITY(單據在交單期和信用證有效期之內提交)。
第11、14和15次到單面函批注顯示為:DOCUMENTS WERE PRESENTED AFTER PRESENTATION PERIOD AND LC VALIDITY(單據在交單期和信用證有效期之后提交).
確定來單次數
上述五套單據在同一天到達開證行柜臺,因每套單據單獨寄送,所以開證行視其為五套獨立單據對待。由于交單行沒有在來單面函或其他單據中對單據的順序做出明示,因此開證行以隨機的先后順序處理該批單據,并由業務系統對每套單據自動生成來單編號,以辨別和對應到單次數。
在信用證文本和來單面函等單據未對來單次數問題進行規定或明確表述的背景下,如果為多次到單,雖然由系統進行隨機編號無可厚非,但其對實務操作的影響應視業務情況具體分析。
本案例中,撇開單據是否存在其他不符點的情況,僅就來單次數隨機編號而言,可能會存在以下問題。首先,根據信用證允許分批裝運但是不超過12批次的附加條款,第11次到單應符合信用證規定的批次要求,但第12次來單則存在疑點。雖然第12次到單在批次上符合信用證條款要求,但加上該次到單自身,上述信用證項下第1至12次所有來單加總的貨物數量和貨物金額,已超出信用證規定的允許浮動的范圍,導致單據存在短裝的不符點,且伴隨短裝導致的短支是否應視為不符,也存在不確定性。其次,對于第12次來單之后的所有來單,均不符合信用證要求。第三,因上述單據編號的隨機性,在每套單據金額不同和單據情況各異的情況下,申請人對于單據的接受或者拒付則可能隨意做出對己有利的選擇。比如申請人可能會根據自身資金情況接受金額較小的單據,對于金額較大的單據則要求開證行對外拒付。對于受益人和交單行來說,對申請人或開證行的上述處理也可能進行抗辯,如根據承兌和拒付的情況來推測開證行對單據隨機編號的動機,或質疑其行事上的善意。
交單期問題
本案例項下信用證的兌用方式為自由議付,失效地點在受益人所在地亦即通知行所在地,受益人只需在信用證交單期及有效期之內將單據送達所在地任一合作銀行的柜臺,即符合交單期的規定。
按照裝運日后18天以及信用證有效期之內的交單期條款,即使交單行以其自收到受益人提交單據翌日起五個工作日的審單時間為由,第11、14、15次三批交單,均無法同時滿足交單期的兩個要求,交單行來單面函的批注也說明了遲交單不符點的存在。
第12次交單項下的裝運日期為2017年2月24日,按照交單期規定計算的最晚交單日期為2017年3月14日,而交單行顯示的面函日期為2017年3月9日,說明受益人的最遲交單日不會晚于2017年3月9日,因此本次交單符合信用證交單期的相關要求。
第13次交單項下,裝運日2017年2月16日后18天為2017年3月6日,即受益人交單截止日不晚于此日期,而交單行面函日期為2017年3月8日。在上述情況下,開證行不能認為面函日期就是受益人向交單行交單的確切和具體日期,因為按照常理,交單行需要單據處理時間。根據UCP600第14條b款規定,按指定行事的指定銀行有從交單次日起的五個銀行工作日用于確定交單是否相符,且交單行已經在面函中做了單據在交單期之內提交的額外批注,所以即使存在相對的可爭議之處,判斷本交單為在交單期之內,還是相對謹慎和可取的。
壓單問題
信用證項下壓單行為一般指交單人基于各種原因在超過相對合理期限后的單據延遲轉遞至開證行的行為;壓單通常表現為一份或幾份獨立交單(SEPARATE PRESENTATION)在交單行積壓的時間超過合理期限。而超過此合理期限,會對單據關聯方,特別是申請人等產生負面影響。信用證項下壓單現象產生的原因一般為客觀因素居多,如信用證項下分批貨物的船期接近,但提單由不同的船公司出具,需等所有提單出具后一并提交;又如受益人因交單項下部分單據修改周期較長,一定程度上拉長了轉遞的周期等。受益人或交單行在主觀上也會存在相應的壓單動機,如湊單以節省快遞費,以及因基礎交易項下糾紛引起的故意壓單等。
本案例中,上述五套單據經同一快遞公司在同一天送至開證行,但最早和最晚郵據日期之間相隔約半個月,這一情形不符合常理。首先,在各套獨立交單中,發票、提單和保單等重要單據的日期均與面函日期和匯票日期接近,從表面上看,也不存在修改或換單等行為;其次,第12和13次到單的面函批注從側面證明了受益人在交單期內已完成交單行為,在面函日期之后如受益人再另行換單則說明交單行行事的非善意;第三,郵據出具日期遠早于開證行的收單日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交單行有拼單的意圖,因為郵據的出具說明,其已做好了寄單的準備,同時快遞公司無故不按指示派送單據的可能性相對較小。因此,從上述分析來看,本案例下的交單行存在壓單的嫌疑。信用證項下的壓單行為會損害申請人對于提單擁有的正當權益,可能會導致提貨延誤并產生滯港費等額外費用,特別是在商品價格波動較大的情況下,還可能給申請人帶來直接的經濟損失。而另一方面,主觀壓單也會對交單行的聲譽帶來負面影響,有可能導致其卷入申請人和受益人之間的基礎交易糾紛。
實務中,開證行對交單行關于交單期額外批注的效力問題也多有質疑,認為交單行對交單日期倒簽與船公司的提單倒簽行為在性質和后果上趨同,存在交單行不誠信的道德風險。UCP600和ISBP雖然沒有以明確的條款制約受益人或交單行的壓單動機,但我們可以從相關條款推斷出規則在督促交單人及時交單的限制。諸如UCP600第14條規定的指定銀行五個工作日的審單時間和默認二十一天的交單期,第十五條c款規定的指定銀行確定相符交單并承付和議付后須將單據轉遞給保兌行或開證行,以及ISBP745提單E19c規定的在確定分批裝運的情況下,如一個面函下有多份正本提單則以最早的裝運日期計算交單期等條款,均是為了防止受益人在多次裝運情況下的湊單行為,以保護申請人的正當利益。
雖然信用證項下壓單行為通常發生在允許分批裝運的情況下,且經常與遲交單等問題聯系在一起,但壓單并不一定導致遲交單。以本案例中的第13次到單為例,雖然交單行有壓單嫌疑,但憑其在面函的批注無法完全肯定交單行存在信用或道德風險,因單據表面符合信用證和規則的基本要求。這種情況的產生有兩個原因:第一,慣例規則只對受益人將單據交至有效地點進行了規范,但對于交單行向開證行轉遞單據的期限沒有明確約束,導致開證行對于實務中的壓單現象無規則上的反駁依據,因此不存在拒付的基礎;第二,自由議付信用證項下的到期日一般要求被設置為受益人所在地,這有可能為信譽不佳的交單行提供鉆規則空子的機會。就本案例中的第12和13次交單而言,如受益人和交單行無法就壓單嫌疑給出合理解釋的話,筆者認為雖然不屬于完全規則意義上的遲交單,但也構成了事實上的單據遲交。如因此給申請人造成實質損失的話,受益人和交單行應承擔相應責任。
后續處理
本案中,雖然信用證項下五套到單均存在不符點,但申請人均表示接受,開證行隨后辦理了承兌操作,申請人也未對交單下的壓單和遲交單等問題要求開證行發報給交單行查詢具體情況。后經咨詢,原因有可能是基于申請人和受益人之間長期合作關系,且雙方就繼續執行信用證剩余的可用金額方面已達成了一致。
分批裝運的條款設置
從本案例來看,信用證中規定了貨物允許分批裝運但是不超過12批次,是申請人和受益人雙方約定的結果,主要目的是為了限定受益人在規定批次下完成貨物的裝運。從信用證的執行情況來看,在裝運次數超過整體批次的情況下,貨物數量和信用證支取金額合計僅為信用證規定的2/3,如繼續執行信用證,則需進行修改或者受益人在不符點背景下繼續交單,這無疑將拉長信用證的交易流程、增加交易成本并將導致結算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信用證開立在條款設置上對于信用證與基礎合同履約的同步性具有技術性和操作性上的意義。因此,如果開證行對信用證條款的設置在設定貨物裝運整體批次的基礎上能夠進一步規定每次裝運的最低或平均數量,并同時設定分期裝運的時間表,則有利于申請人在信用證框架下做好貨物使用的整體安排。
業務處理的常識性
盡管信用證交易遵循相對成熟的慣例規則,但規則不可能覆蓋業務操作過程中的所有細節。慣例只著眼于程序上的規范性,而作為參考性質的銀行標準實務,則強調審核上的大體趨同。然而,具體實務中,常識判斷和認知應作為處理信用證業務的重要補充。
本案例中,對到單次數進行系統隨機編制雖然有可能對申請人和受益人雙方均產生預料不到的影響,但基于自身和申請人相關行為的非惡意,開證行在慣例規定缺失情況下的慣性做法,不應受到苛責。交單行的壓單嫌疑盡管在規則框架下無可厚非,但就可能產生的后果而言,相比于通過單據紙面判斷的規則性遲交單,其常識認知上的事實遲交單的實際影響更大。
風險意識和善意行事
首先,基于本案例中受益人和交單行在業務處理過程上的瑕疵,開證行應提升自身的風險意識,謹慎開立自由議付信用證。特別是在受益人或議付行所在地的國家或地區風險、銀行風險和外匯匯兌風險等存在較大不確定性的情況下,更應做好對申請人的風險提示,以使其謹慎辦理相關業務。
其次,作為信用證交易的參與方,交單行和受益人均應該善意行事,不利用規則的缺失或不足而損害其他當事方的正當利益;申請人則應該尊重客觀事實,在單據相符的情況下按照與開證行的約定履行付款手續,不應施壓開證行在不符點方面提高審核標準以達到不正當拒付的目的。
作者單位:中國民生銀行交易銀行部廣州單證中心
Review點評
李永宏 ICC CHINA信用證專家、中國民生銀行交易銀行部單證專家
首先要說明的是,交單行的行為很不規范,將裝運日期和面函日期完全不同的五套單據同時寄送,其目的很可能是希望能被開證行認定為是一次交單而不是五次交單,以達到信用證要求的分批裝運不超過12次的條款規定。實際上,分批裝運的次數是以運輸單據為依據而不是以交單次數為依據的,五套單據包含不同的五套運單,即使同時交單,也應該理解為五次裝運,而不是一次裝運。
就本案例而言,受益人前后發貨15次,很顯然超過了信用證規定的分批裝運不能超過12次的要求。如果申請人要求拒付,最后三批發貨的單據是完全可以拒付的。另外,如果受益人在第十二次發貨之后,前十二次發貨的總數量不能達到信用證規定的最低要求(信用證要求的數量下浮10%),開證行也可以短裝為由對該次交單進行拒付。
現在的問題是,如何界定這五套單據合并交單的先后順序。也就是說,這五套單據中,哪三套是完全可以拒付的最后三套單據,哪一套是有可能以短裝為由拒付的第十二套單據,哪一套是不能以短裝為由拒付的第十一套單據。案例中的開證行以隨機的方式確定該批單據的先后順序似乎不太妥當。正確的做法應該根據五套單據中提單裝船日期的先后來確定其先后順序,這才合乎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