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政 徐琳 編輯/韓英彤
如何處理第二受益人的直接聯系
文/余政 徐琳 編輯/韓英彤
可轉讓信用證下第二受益人向開證行直接交單的情況下,開證行對第二受益人直接承付是存在很大風險的。因此,建議操作時可以進行重點批注,并提高從業人員的警惕性,以規避風險。
案例1:第二受益人向開證行直接交單
開證日期:2016年2月5日
信用證號碼:LC111
期限:即期
金額:USD59392.00
受益人:ABC CO.LTD.
改證日期:2016年2月18日
改證內容:將信用證改為可轉讓信用證;同時指定通知行A BANK為轉讓行。要求轉讓行提交轉讓報告。
2016年4月25日,開證行收到AA BANK代客戶“CCC CO. LTD.”交來的單據,金額為USD14432.00。但是,開證行并未收到轉讓行的轉讓報告。
2016年4月27日,開證行電轉讓行A BANK:“我行已收到AA BANK寄來的上述信用證下金額為USD14432的一套單據。因我行未收到貴行的轉讓報告,請通過加押電向我行確認貴行是否授權AA BANK直接向我行交單,而無需依照UCP600第38條H款以原信用證受益人的匯票和發票替換第二受益人的匯票和發票。”
同時電交單行AA BANK:“我行確認2016年4月25日已收到貴行上述交單。由于我行未收到轉讓行的轉讓通知,所以請盡快通過加押電向我行確認,是否轉讓行授權貴行向我行直接交單,而無需依照UCP600第38條H款以原信用證受益人的匯票和發票替換第二受益人的匯票和發票。”
2016年5月3日,即交單后第5個工作日,開證行仍未收到上述兩家銀行的任何答復。
案例2:第二受益人銀行直接向開證行查詢承兌情況
開證日期:20160322
信用證號碼:LC222
期限:90 DAYS AFTER B/L DATE
通知行:B BANK
40A(跟單信用證形式): IRREVOCABL TRANSFERABLE
59(受益人):XYZ CO. LTD.
47A(附加條件):此信用證只能由被指定為轉讓行的通知行轉讓給ZZZ CO. LTD.。當信用證轉讓后,請提交一份轉讓報告給開證行。
2016年3月23日開證行收到B BANK的轉讓電報:“……我行按照第一受益人要求,將該信用證部分轉讓給:ZZZ CO. LTD.(需要在我行用第一受益人的單據進行替換)……”
2016年4月14日開證行收到交單行(轉讓行:B BANK)單據后,于4月21日向B BANK承兌。
2016年4月20日、4月27日、5月4日開證行收到BB BANK查詢承兌情況的報文。經查,BB BANK 為第二受益人交單行。
在國際貿易中,中間商為了防止買方與供貨商直接訂約成交,泄露商業機密,影響自己賺取差價,采取的方法之一就是開立轉讓信用證。即要求買方開立以中間商為第一受益人的可轉讓信用證,再由其通過轉讓將裝運貨物及/或交單取款的權利轉讓給供貨商。
UCP600第38條B款指出“可轉讓信用證可應受益人(第一受益人)的要求轉為全部或部分由另一受益人(第二受益人)兌用。轉讓行系指辦理信用證轉讓的指定銀行,或當信用證規定可在任一銀行兌用時,指開證行特別如此授權并實際辦理轉讓的銀行。開證行也可擔任轉讓行”。之所以要特別授權一家銀行作為轉讓行,而不是任何銀行可以轉讓,因為開證銀行必須考慮到本來就比較復雜的轉讓信用證下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需要通過指定轉讓行來增加可控性。開證行在可轉讓信用證中指定轉讓行后,想掌握信用證的轉讓情況,可以要求轉讓銀行出具轉讓報告,如案例2中的信用證規定“此信用證只能由被指定為轉讓行的通知行轉讓給ZZZ CO. LTD.。當信用證轉讓后,請提交一份轉讓報告給開證行。”
UCP600第38條K款要求“第二受益人或代表第二受益人的交單必須交給轉讓行”。之所以有此規定,是考慮到在一般情況下轉讓信用證操作中需要第一受益人替換單據的特殊性。如果第一受益人需要替換單據,第二受益人將單據不通過轉讓行而直接寄給開證行,將使第一受益人無從換單,損害了第一受益人的利益。
在實務操作中,作為可轉讓信用證的開證行有時會遇到第二受益人或代表第二受益人的交單行與開證行直接聯系的情況。例如上述案例1,第二受益人通過其銀行向開證行直接交單;案例2,第一受益人通過轉讓行向開證行交單后,第二受益人銀行直接向開證行查詢承兌情況。遇到此類問題,開證行可能面臨哪些風險?應該如何應對?
情況1:第二受益人通過其銀行向開證行直接交單。
可轉讓信用證的本質是中間商賺取買賣差價的結算工具,因此原信用證和被轉讓后的信用證一般會存在金額差。正如UCP600第38條H款規定“第一受益人有權以自己的發票和匯票(如有的話)替換第二受益人的發票和匯票,其金額不得超過原信用證的金額。經過替換后,第一受益人可在原信用證項下支取自己發票與第二受益人發票間的差價(如有的話)”。如果第二受益人向開證行直接交單,繞過轉讓行,就會使第一受益人無法換單。如果開證行直接對第二受益人承付,第一受益人的利益將受到損害。這對開證申請人來說,可以支付小于原證的金額,取得單據;但是對于開證行來說,很可能會受到第一受益人的質疑,產生糾紛,并賠償第一受益人的損失。
那么在全額轉讓下又怎樣呢?不存在第一受益人收取差價的全額轉讓,是否就可以向第二受益人直接承付?如UCP600 第38條H款所述,無論是否存在差額轉讓,第一受益人均有替換發票和匯票的權利。前述UCP600第38條K款也要求通過轉讓行交單。可見如果繞過轉讓行,不但忽略了UCP600 第38條H款,而且也違背了UCP600 第38條K款。因此,案例1中當第二受益人通過其交單銀行AA BANK繞過轉讓行A BANK直接向開證行交單,是不符合UCP600精神的。開證行審核完單據(單證相符)后立即給轉讓行A BANK發送電報,要求轉讓行確認是否轉讓信用證并授權交單行AA BANK直接向開證行交單,不需要替換單據。同時,也致電交單行,要求他們確認此交單經過轉讓行授權,不需要替換單據。開證行此做法正是依據UCP600來辦理的。
情況2:開證行怎樣應對第二受益人銀行直接向開證行查詢承兌信息。
第一受益人通過轉讓行向開證行交單,單證相符,根據UCP600第七條A款,開證行即承擔對第一受益人的承付責任。況且第一受益人通過轉讓行交單,必然替換了第二受益人的單據。如果開證行貿然回復第二受益銀行,很可能使第一受益人面臨不利的貿易局面,而開證行也可能面臨不必要的法律糾紛,需謹慎處理。因此案例2中,開證行收到第二受益人銀行BB BANK來電查詢承兌情況后,只需禮節性地回復BB BANK。
其一,當第二受益人通過其銀行直接向開證行交單時,建議操作如下:如果轉讓行沒有按照信用證要求提交轉讓報告,開證行應致電轉讓行,要求轉讓行確認信用證是否已轉讓并授權第二受益人銀行直接向開證行交單而不需要替換單據;同時,應致電第二受益人銀行,告知由于轉讓行沒按信用證要求提交轉讓報告,請確認此交單經過轉讓行授權,不需要替換單據。如果無轉讓行來電,貿然承付放單,開證行可能會面臨風險。開證行應根據UCP600第38條H、K款,與第二受益人銀行、轉讓行共同協商解決;或者將單據退給第二受益人銀行,讓第二受益人銀行通過轉讓行交單。
其二,第一受益人通過轉讓行向開證行交單后,第二受益人銀行直接向開證行查詢承付情況時,開證行及時禮節性回復即可。
綜上,可轉讓信用證下在第二受益人向開證行直接交單的情況下,開證行對第二受益人直接承付是存在很大風險的,故應根據UCP600第38條謹慎處理。但是只按上述處理辦法對外發報查詢,還是遠遠不夠的。特別對于單證中心來說,是一個全流程操作過程,環環相扣,緊密相關。為了防范風險的發生,建議操作時可以進行重點批注。例如批注“向轉讓行及第二受益行查詢,是否為全額轉讓,無需換單”等,以此提醒注意。銀行經辦人員只有在業務和操作中同時提高警惕,才能真正避免風險的發生。
作者單位:中國銀行國際結算單證處理中心(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