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宗濤 編輯/張美思
貨幣政策與收入分配
文/宗濤 編輯/張美思
對于每個市場主體而言,貨幣政策傳導所帶來的影響顯然不是均勻分布的,不同政策工具也會有不同的結構化影響。
作為公共政策,貨幣政策具有一定的收入分配效應,且在某些情況下,其收入分配效應會很大。中國處于收入差距快速上升時期,一個重要背景是貨幣信貸增速較快,貨幣政策的影響值得深入考量。特別是由于一些體制性因素,中國貨幣政策的差異化影響可能遠大于成熟經濟體,從而對收入分配產生更顯著影響。
從貨幣政策的研究看,當前主流文獻較少討論對收入分配的影響。多數觀點認為,促進收入公平不在貨幣政策目標之列,亦不是考核中央銀行績效的標準;還有觀點認為,貨幣政策主要作用于總量,不考慮對不同人群的影響,或者抽象掉了貨幣政策的結構化影響。
從收入分配研究看,收入差距來源通常被分解為初次收入分配差距和再次收入分配差距,城鄉差距、城市內部和農村內部收入差距,地區差距和地區內部差距,不同人群之間的差距等,相關研究主要聚焦于人力資本、資本收益率、社會資本、市場分割、社會保障政策等,也沒有為貨幣政策留下空間。
梳理國際上對擴張性貨幣政策收入分配效應的研究結論,可以為我國提供一些參考。從國際研究結論看,當前較多研究發現,擴張性貨幣政策會加大收入差距,作用方式主要通過以下五個渠道。
一是資產組合渠道。資產組合渠道涉及對存量財富的再分配,在擴張性貨幣政策下,現金、存款等資產無收益或收益相對固定,其購買力更容易受損;而房產、黃金等實物資產具有較強的抗通脹功能,因收益率與貨幣擴張速度關聯更緊密,其價格(尤其是房價)往往會有大幅度上升。由于通常情況下,低收入人群持有現金、存款的比例較高,高收入人群持有實物資產的比例較高,因此擴張性貨幣政策會因資產組合不同而加大收入差距。特別是在惡性通貨膨脹情況下,這一渠道會對收入分配造成重大影響,低收入人群多年積累的儲蓄或養老金會急劇縮水。
二是收入渠道。對于工資收入或者固定收入者,擴張性貨幣政策令其購買力縮水,生活質量下降;而浮動收入獲得者的收入水平會隨著通貨膨脹或資產名義回報率變動水漲船高,所受影響較小。特別是對利潤占有者來說,通貨膨脹導致真實工資水平下降,剩余的利潤水平會相應上升,使其從中獲益。
三是金融參與渠道。通貨膨脹會減少債務負擔,使收入分配從債權人向債務人傾斜,因而令有機會和有能力增加負債的人群獲益。由于擴張性貨幣政策首先會傳導至金融市場,帶來金融產品價格的上升,會使更多參與金融市場人群的收入水平提升得更快。
四是資本積累渠道。貨幣擴張會加快全社會的資本積累,資本要素相對勞動要素從社會總產出中分得的比重會增加,從而加大全社會收入差距。
五是金融救助渠道。非常規量化寬松貨幣政策購買某些特定金融資產時,會降低其利率,相關企業得以用更低的利率融資。在救助個別金融機構時,中央銀行的定向支持帶有更明顯的財政政策性質。而央行資產方的擴張,直接受益的是部分機構或人群,而負債方的擴張或資產方出現的損失則由全體公眾承擔。這其中蘊含著明顯的收入分配效應。
綜上,擴張性貨幣政策對擁有較多實物資產、較多參與金融市場、收入水平靈活和較多負債的人比較有利,這部分人通常是收入水平較高者;而對更多擁有現金存款、較少參與金融市場、收入固定和較少負債的人則更為不利,這部分人通常是收入水平較低者。如此一來,收入差距會有所加大。
但也有部分研究認為,擴張性貨幣政策有助于縮小收入差距:一是低利率(擴張性貨幣政策)會損害儲蓄者(減少其利息收入),有利于借貸者(這里的儲蓄指廣義的資產,利息指各類資產的收益)。由于儲蓄者通常更富有,因而有可能降低收入差距。二是擴張性貨幣政策主要目標之一是降低失業率,而就業是低收入人群的大部分收入來源,因而有助于降低全社會的收入差距。
總體而言,貨幣政策傳導所帶來的影響顯然不會均勻分布于每個市場主體,不同政策工具也會有不同的結構化影響,在不同條件下,可能加劇或縮小收入差距。
作者系經濟學博士、金融學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