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欣 編輯/韓英彤
開證行在開出此類修改時,可以適當添加針對通知行的約束性條款,避免因通知行操作不當帶來兌付風險。
作為開證行,經常會應申請人的要求對已開立的信用證做出修改,其中有些修改會涉及到受益人的變更。雖然UCP600對信用證中可以修改的內容并沒有過多限制,但在日常工作中,筆者接觸到一些與此類修改有關的實務操作,由此也引發了一些思考。與其他修改相比,變更信用證受益人的修改如果操作不當,更易引發不確定結果,存在一定的潛在風險。
客戶B向交單行提交出口信用證項下單據,并隨附一份正本信用證修改(通知行與交單行并非一家)及一份信用證原證的副本。信用證原證的受益人為L,修改的內容是將信用證受益人變更為受益人B。由于缺少信用證正本,交單行做了進一步的調查了解,并獲知以下兩個情況:一是新受益人B自通知行處收到該修改后,自行從開證申請人處獲取了信用證原證的副本,并對外發貨交單;二是通知行在收到修改后并沒有征得原受益人L的同意,即將修改后的信用證直接通知給了新受益人B。在這種情況下,雖然交單行可以根據UCP600第10條(c)款關于“……受益人應提供接受或拒絕修改的通知。如果受益人未能給予通知,當交單與信用證以及尚未表示接受修改的要求一致時,視為受益人已做出接受修改的通知,并且從此時起,該信用證被修改”的規定,確認該修改已被接受,并為新受益人B辦理交單;但交單行認為,通知行的上述做法可能存在原受益人L并不知道有這份修改的問題。為了避免潛在的風險,交單行通過通知行與原受益人取得了聯系,在確認原受益人同意接受修改后,受理了新受益人B的交單。
在本案例中,雖然交單行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通知行操作上的瑕疵,但其中隱含的風險仍值得思考:如果原受益人L在獲知信用證修改之前已經發出貨物,而交單行僅憑UCP600第10條(c)款的上述規定斷定修改已被L接受,并為新受益人B辦理了交單,則開證行將面臨雙重索償的局面。這對開證行而言無疑是較大的風險,同時,還會給兩個受益人、通知行和交單行等相關各方帶來一定風險。
開證行開立此類修改,會因為通知行的不當操作而面臨被雙重索償的風險
申請人要求開證行變更受益人,其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例如獲得更有利于自己的價格、更好的產品或服務、更適宜的發貨期等。在申請人看來,其變更受益人的行為只不過是把要約的對象換了一下,開證行只要按其指示發出修改即可完成變更。然而根據UCP600第10條(c)款“在受益人告知通知修改的銀行其接受該修改之前,原信用證的條款對受益人仍然有效……”的規定,開證行開出的修改,在受益人未明確接受之前,并不意味著修改是有效的。也就是說在本案例中,雖然開證行把信用證受益人由L變更為B,通知行也將修改書直接通知給了新受益人B,新受益人B也已出貨交單,但并不意味著這份信用證的修改已經生效。如果原受益人L并不知道這份修改的存在或者即使知道有這份修改存在而沒有打算接受的話,依然可以按原來的信用證要求進行出貨交單,而此時,開證行的承付責任并不能免除。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新的受益人通過各種渠道獲知信用證已修改,并據此認為可以使用該信用證,則會使開證行可能面對兩套來自不同受益人的交單索償。
此時,開證行面臨的問題是:面對兩套除受益人不同之外其他均相符的單據,如何確定哪一筆是相符交單?又或者,是否可以只承付其認為應該承付的單據而對另外的一套單據拒付呢?
UCP600第10條(c)款規定:“……受益人應提供接受或拒絕修改的通知。如果受益人未能給予通知,當交單與信用證以及尚未表示接受修改的要求一致時,視為受益人已做出接受修改的通知,并且從此時起,該信用證被修改。”
在本案例中,由于原受益人L在交單之前沒有給出是否接受修改的通知,所以根據UCP600的上述條款,開證行只能通過單據表面與修改前相符還是修改后相符來判斷修改是否已被接受。而在這兩筆交單中,新受益人B提交的單據說明修改已被接受,而原受益人L提交的單據則表明修改未被接受,因而單就其中任何一筆交單來說,都可以被認為是相符的交單(假設其他條款均相符)。筆者認為,在此情況下,根據UCP600 第7款(a)“只要規定的單據提交給指定銀行或開證行,并且構成相符交單,則開證行必須承付……”的規定,開證行對兩個受益人的承付責任都將不能免除,即開證行是否負有償付責任取決于單據是否與信用證和慣例及標準銀行實務相符,而與其他無關。
通知行如果沒有充分理解UCP的條款并在實務操作中履行應盡之責,則可能給多方帶來風險和損失
UCP600第10條(a)款規定:“除第三十八條另有規定者外,未經開證行、保兌行(如有)及受益人的同意,信用證既不得修改,也不得撤銷。”
本案例中的通知行,在未能充分理解國際慣例中的相關條款且未征得原受益人同意的情況下,將信用證修改誤作已生效的修改直接通知給了新的受益人,其在業務處理上的瑕疵有可能導致重復交單和雙重索償。若因此使受益人或指定銀行無法獲得償付,追溯源頭,通知行極有可能成為被追究責任的目標并因此承擔損失。
對于本案例中的兩個受益人來說,如果各自均發出貨物并交單,則可能由于開證行不愿承擔被雙重索償的損失而導致其中一個受益人無法得到償付,從而造成其實際損失。
對于本案例中的交單行,倘若未能預見這種潛在風險而采取措施規避,一旦不能順利收匯,也將給交單行的專業性和嚴謹性帶來不良聲譽。
作為相關各方銀行,在面對此類修改時應當怎樣規避這種或有風險的發生,而作為受益人又應該如何保障自己的權益呢?
對于開證行
開證行首先應當認識到,被委托方(如通知行)對UCP相關條款理解上的瑕疵可能導致實務操作的不當而產生難以預料的結果。因此,在開出此類修改時,可以適當添加針對通知行的約束性操作條款,避免因通知行操作不當帶來的兌付風險。例如:
(1)明確指示該修改必須征得原受益人的同意后方可通知給新受益人,且通知行一旦照做,須向開證行發出確認通知;或
(2)在單據條款中增加要求提交原受益人是否接受修改的證明;或
(3)聲明信用證僅限開證行承付并排除UCP600第10條(c)款中的相關規定,以免不知情的銀行作為善意第三方牽涉其中。
其次,對于申請人需要變更受益人的要求,開證行可以通過撤銷信用證之后再重新開立一份新的信用證的方式,來有效保證原受益人明確其不再執行該證,從而避免類似風險的出現。
對于交單行
即使像本案例中交單行與通知行并非一家銀行,交單行也不能免責,而必須在實務操作中嚴格執行KYC。在面對受益人提交的單據時,交單行必須要確認交單人的確是信用證的受益人。而受益人是否已經提交了完整的信用證和全部的修改,以及這些修改是否曾經被接受過或拒絕過,都是交單行全面了解業務情況時必須掌握的內容。這樣才能有效避免因不知情而被卷入無謂的糾紛中。
對于通知行
充分理解和嚴格按照慣例行事,是避免風險的不二法則。通知行在處理信用證修改時,應當嚴格按慣例行事,無論修改內容為何,其是否生效始終取決于受益人的態度。對此,通知行不能越權行事。當修改中涉及變更受益人的內容時,通知行應預見到受益人對國際慣例了解的局限性,并在處理此類修改時幫助受益人了解相關規定,明確提示原受益人后續應該如何做;當通知行接到原受益人同意接受修改的意見并決定重新通知新受益人時,應當要求原受益人向其出具接受修改的公函并交回信用證正本及其他修改正本等。通知行應將全部的正本信用證及修改,完整地通知給新受益人;應當按照開證行或指示方的指示行事,并在出現異議及時告知開證行或指示方。一旦收到原受益人接受或拒絕修改的通知,通知行還應及時告知發出修改的銀行。
對于受益人
作為修改中被確認的新受益人,在接到修改后應當要求通知行提供相應的正本信用證原件,并審查全套信用證及其修改的完整性;在遇有疑問時,除應及時聯系申請人確認外,還應尋求通知行的幫助或請其聯系開證行確認;應通過訂立合同的方式來保護自己的交易,而不是僅僅依靠信用證或幾封郵件;在交易進展的每個階段都要通過與申請人的溝通進行確認,避免旁生枝節。此外要認識到,了解信用證業務的一些基本常識以及國際慣例,是防范風險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