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敏婕
(蘭州財經大學 甘肅蘭州 730101)
對于可轉讓信用證的定義在最新版本的《ucp600》(于2007年7月1日起開始生效)第38條b款中是這樣寫道的:可轉讓信用證系指特別注明“transferable(可轉讓)”字樣的信用證。可轉讓信用證可應受益人(第一受益人)的要求轉為全部或部分由另一受益人(第二受益人)兌用。已轉讓信用證指已由轉讓行轉為可由第二受益人兌用的信用證。
1.中間商即第一受益人采用可轉讓信用證在不提供貨物情況下賺取差價,同時切斷實際供貨方和進口商的聯系。
2.在實際供貨方不具備出口資格時,需要采用可轉讓信用證以他人名義出口。
3.總公司統一對外簽訂合同,采用可轉讓信用證的方式讓分(子)公司提供貨物即實際供貨方。總、分(子)公司分別為第一、第二受益人。
實務中,第二受益人遭受風險主要根源是第一受益人即中間商有替換單據賺取差價的權利,因此,第二受益人的遞交的嚴格相符可轉讓信用證的單據往往與原信用證不符,進而造成第二受益人及實際供貨方的款項得不到償付。
來自第一受益人的風險。首先,可轉讓信用證是根據第一受益人根據自身需要決定是否轉讓以及轉讓多少。其次,第一受益人有更改、換取發票,謀取差價的權利。但資信不良的中間商,可能借以延遲換單、錯誤換單、拒絕通知修改等方式來與與實際供貨商談判,謀取超越合同約定的利益。再次,第二受益人與第一受益人之間是單純的買賣合同關系。這種合同關系是獨立于信用證關系的,鑒于此特點以及信用證獨立的原則,當開證行拒付的時候,第二受益人并不能依據買賣合同要求第一受益人付款。
因此,當第二受益人的單據已經按已轉讓信用證的各項條款相符交單后,可能因為第一受益人未能及時換單,或者正確改單時,轉讓行沒有直接向開證提交實際供貨商單據的權利,開證行也不能憑單付款,此時,實際供貨商得不到貨物款項,同時購貨方不能憑單提貨,這時,實際供貨商只能一直等下去,貨物款項的收回也遙遙無期。
來自開證行的風險。首先,開證行只對第一受益人有付款承諾,對第二受益人沒有付款承諾,因此,即使第二受益人嚴格相符交單后,開證行也沒有義務對第二受益人償付貨款。其次,在實務中,常常會存在第一受益人與開證申請人即購貨方聯合欺詐的情況,如,中間商不及時換單或不正確換單, 造成單證不符,此時購貨方便不能夠憑單提貨,開證申請人即購貨方就借機提出各種條件要求大幅降價或者提供較高折扣, 這樣往往使第二受益人遭受巨額損失。
來自轉讓行的風險。首先,轉讓行僅僅只負責審單,即使根據UCP600 第38條i款規定,在所列兩種情況下,當第一受益人未及時提交符合信用證的單據或者未及時對單據進行修改時,轉讓行有權將第二受益人的單據直接提交開證行并不再對第一受益人負責,但這不僅會在一定程度上得罪重要的客戶即第一受益人,同時通常會因為第二受益人的單據與原信用證不符而遭到開證行的拒付。因此,轉讓行通常也不會這么做。其次,在大多數情況下,轉讓行為了保護自身利益,會在可轉讓信用證上加列“先收后支”的軟條款,即在收到開證行支付貨款后再對第二受益人進行付款,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轉讓行并不承擔對第二受益人的付款義務。
確保第一受益人以及開證行的資質、信譽良好。資質、信譽好的第一受益人會積極配合進購貨方和第二受益人,妥善安排好相關事項,幫助解決貿易糾紛,確保單據按時地正確更換以保障第二受益人貨款得到償付。因此,對于第一受益和開證行人的資信狀況的調查是非常有必要的。
對于第一受益人的資信狀況的了解,首先,我們應該通過檢查商業營業執照的正本和副本確認其企業是否真實存在;其次,我們可以通過充分了解一貫的貿易履約能力評估其資質、信譽狀況;除此之外,我們也可以詢問外部監管機構、中介機構以及銀行。同時,我們還可以通過行業協會選擇一些較好的貿易伙伴。
使用背對背信用。由于可轉讓信用證對第二受益人的貨款的保障是很微弱的,一定程度上是收不回來的。 因此,第二受益人可以讓第一收益人開立背對背信用證。即要求第一受益人開立這樣一份信用證,以自己為開證申請人,以第二受益人為受益人,以轉讓行為開證行。當第二受益人提交的單據相符于信用證時,即可從轉讓行獲得貨款。因此,在實際貿易中,第二受益人應嘗試拒絕可轉讓信用證而要求立背對背信用證。
增加轉讓行的責任。在國際貿易實務中,類似“先收后支”的條款常常會由轉讓行添加在信用證中,這使得第二受益人在正確改單并且及時交單后,并不能得到貨款的收回,只有在第一受益人正確改單并且及時交單后,才可以得到償付。因此,第二受益人能否得到償付往往會受到中間商、開證行等因素的影響,其對于第二受益人來說很不利。這時,增加轉讓行責任會對其權益的保障很有必要。
要求轉讓行提交銀行保函。在實際供商與中間商在簽訂貿易合同的時候,可以談判,但第一受益人仍然不放棄使用可轉讓信用證的方式,那么,第二受益人就能提出這樣一個條件,即讓轉讓行轉讓其證的時候一并提供一份銀行保函。保證當第二受益人相符交單后,若第一受益人沒能按時時更換或者是單據更換有錯誤,那么,第二受益人的損失則由擔保行承擔。
對轉讓行提出在轉讓信用證時加列保兌條款的要求。可轉讓信用證加列保兌條款之后,只要第二受益人按時換單并換單正確即與可轉讓信用證相一致,便可得到保兌行的償付,使得其免除了受第一受益人、開證行的影響而收不到貨款的風險,同時,出口地銀行因為第二受益人有了銀行的保兌而愿意為其融資,其融資風險大大降低。因此,第二受益人的權益得到了保障。
讓轉讓行出具一份銀行保函要比讓轉讓行轉讓信用證上增加保兌的條款更容易一些。因此,當第二受益人提出對信用證加列保兌條款但被拒絕時,可以退一步,盡可能讓第一受益人在第二受益人接受信用證之前提供一份保函。
嚴格審核信用證。第二受益人應該嚴格審核該信用證的條款,如果發現很難做到的或者是不可接受的條款,應及時與第一受益人溝通協商,但只要第二受益人答應使用該結算方式,必須嚴格履行該信用證項下的條款,制作與該信用證相一致的單據,要嚴格相符。必須強調,類似“先收后支”的條款,其應要非常謹慎。
約束各方責任。首先,第二受益人以簽訂合同的方式來約束第一受益人,具體包括約束可轉讓信用證除了必須條款的更改,其他條款必須保持與原證相同轉載,以及約束其及時換單、正確改單。受益人之間簽訂合同時,有時第二受益人不知道進口方開出的是轉讓信用證,其可以在收到轉讓信用證時,要求對合同增加條款,注明當第二受益人相符交單后,如果是第一受益人的錯誤即沒能按時換單或正確改單而得不到款項的收回,那么應由第一受益人承擔,貨款以及延付貨款利息應償付給第二受益人。
其次,也可以對轉讓行進行責任約束,明確對于可轉讓信用證的開立,其除了ucp600 所要求的可以更改的內容外,其他內容必須按照原證轉載,不得刪減或遺漏。
努力開展業務,擺脫第二受益人的身份。第二受益人應該充分了解自己商品的特點及它的受眾群體,努力開拓市場,擺脫第二受益人的身份,獲得更為有優勢的貿易地位,或者在陷入困境的時候能夠將貨物及時轉銷出去,不必收到中間商即第一受益人的牽制,這其實為第二受益人規避風險最為徹底有效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