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司斌濤 編輯/靖立坤
構建貨物貿易審慎管理框架
文/司斌濤 編輯/靖立坤
在當前跨境資金流動比較頻繁的背景下,部分企業主體借道貨物貿易渠道實現跨境資金流出的行為增多。為提高跨境資金雙向管理質效,保持國際收支基本平衡,應建立并完善貨物貿易收支審慎監管的制度框架。
貨物貿易外匯管理政策仍有改進空間。一是企業貿易信貸報告制度不健全。企業貿易信貸報告隨意性較大,外匯局對報告內容的真實性審核困難,對未履行報告義務的處罰手段不足。二是企業分類監管的有效性不足。當前分類管理辦法的正向激勵效果不明顯,對分類企業動態性跟蹤監管缺乏制度性約束,“分而不管”現象依然存在;此外,分類到期企業的評估標準過于單一化。
非真實性交易背景下的跨境資金流動。一是雖具有貿易交易背景,但收付款的資金流與進出口的貨物流背離嚴重,主要表現是收付款金額遠大于合同金額或報關單金額,即利用真實貿易交易虛增資金規模。二是通過偽造或變造合同、發票、提單、倉單等商業票據虛構交易背景,以實現跨境資金擺布。非真實性交易業務類型主要包括:一般貿易出口少收匯或不收匯、一般貿易進口多付匯、離岸轉手買賣付匯遠大于收匯等。
企業“走出去”使資金擺布更加自由。部分企業通過在離岸中心設立境外企業,利用該企業與境外客戶進行貿易往來,將雙方交易演化為三方交易。其實質是將貿易資金通過境外關聯公司實現跨境資金擺布:在人民幣升值時將資金調入國內,而當人民幣貶值時則將資金滯留境外。
本外幣政策協同性不足,影響貿易外匯管理效果。主要表現在對BC類企業人民幣交易無額度限制,以人民幣結算的超期限退匯無需外匯局登記審批等。這種本外幣管理政策上的差異,在人民幣存在貶值預期的情況下,將成為資金外流的重要渠道,反過來會加劇人民幣貶值的壓力。
強化宏觀審慎外匯管理,以防范跨境資金流動風險和促進國際收支平衡為監管目標,以堅持宏微觀相結合、本外幣一體化為監管原則,構建以風險管理為導向,注重系統監測與風險預警,統籌跨境資金雙向管理,強化多部門聯合監管的外匯管理政策框架。
建立以逆周期調節為主的宏觀審慎監管指標體系。在現有貨物貿易總量核查基礎上,加入國際收支調節系數、貿易信貸類別風險轉換因子等宏觀審慎調節參數。在跨境資金流動的不同情境(凈流出、凈流入、基本平衡)中設置不同的參數數值,并根據資金流動變化及時調整數值,以抑制貨物貿易企業的順周期行為。總量差額率系數調節公式:

ai表示調節后的總量差額率,其中,a為實際總量差額率(總量差額率正常閾值檔位a∈[-30%,30%]),i為國際收支調節系數。當收支基本平衡時,設置i=1;當資金凈流入或凈流出時,將系數i調高,則ai相應變大,容易突破正常閾值進入監管視野。貿易信貸報告余額比率系數調節公式:

xi表示調節后的貿易信貸報告余額比率。其中,x為實際貿易信貸報告余額比率(貿易信貸報告余額比率正常閾值檔位x∈[0,25%],i為跨境資金流動調節系數。當收支基本平衡時,設置i=1;當資金凈流出時,調高預付、延收兩類報告調節系數,調低預收、延付兩類報告調節系數,反之則進行反向操作。
建立宏觀審慎與微觀審慎相結合的綜合監管體系。建立起一套以總量核查指標控制為基礎,以業務基礎指標、交易專題指標為重點,輔之以跨境資金流動調節系數等參數調節工具的全方位、深層次、多結構的雙向監管體系(見圖1-4),以精準鎖定異常主體。
加強異常業務監管,及時消除苗頭性風險。一是增設靈活性較強的組合監測分析模塊,根據需要設定超過特定金額或階段性異常波動指標,便于監測分析人員及時鎖定異常行業或特定企業。二是依托外匯市場自律機制,指導銀行在一定范圍內將貿易合同號、貨權憑證號等關鍵信息進行交流,避免倉單、提單重復質押行為;同時,從外匯局現有數據中,及時總結、梳理易發生違規行為的貨物貿易交易渠道,向外匯市場自律機制進行風險預警提示,避免異常交易蔓延。

圖1 宏觀審慎監管對總量核查指標的調節

圖2 宏觀審慎監管預收、延付貿易信貸余額的調節

圖3 宏觀審慎監管預付、延收貿易信貸余額的調節

圖4 貨物貿易收支宏觀、微觀綜合分析監測流程
制定并完善本外幣一體化的審慎監管政策。一是統一本外幣跨境資金流動監管的政策取向、業務規則和標準,消除企業通過變更幣種規避監管的政策空間。如對分類監管企業實行本外幣統一口徑管理,包括對分類企業的可收付匯額度限制、貿易信貸報告管理規定等。二是完善分類管理制度,細化貨物貿易管理。分類管理作為貨物貿易監管的重要抓手,應進一步進行細化完善,將現行的ABC三類細化為四類管理,增加正向激勵舉措,在A類企業之上增加A+類企業,賦予A+類企業以更多的優惠政策先行先試的權利。 A類企業在一定時期內完全符合各項外匯管理政策要求,可申請提升為A+類企業。同時,加強“負面清單”管理,適度增加B、C類企業的限制性行為,加大對違規企業的懲戒力度,增強分類管理的效力。
搭建部門間密切往來的合作監管平臺。由于當前各監管部門在分類標準、數據采集、監管重點等方面存在差異,部門之間監管信息共享不充分,聯合監管存在“形大于實”的現象。對此,建議:一是完善信息共享。定期與海關、商務等部門溝通,共享監管信息,包括企業分類名單、企業注銷名單以及重點監管“關注名單”等。二是擴大監測數據的共享范圍。增加監測系統中的海關數據信息,如貨物提運單號、航次號、海關審價信息等。三是逐步確立統一監管尺度。當前,實施分類管理的監管單位主要有外匯、海關和稅務部門,各部門分類標準不一,不利于對市場主體的統一監管。建議多部門制定分類管理細則,采取“同升同降”的浮動管理。
建設高效、準確的市場預期與應急管理機制。在人民幣匯率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匯率雙向波動常態化的背景下,應加強匯率預期管理,強化正向輿論引導,及時回應、消除負面輿情,穩定市場主體的匯率預期。同時,建立銀行、企業等多層次外匯風險預評估機制,對可能出現大幅波動的銀行、企業,及時進行應急處置管理,避免區域性、系統性風險的發生。
作者系外匯局泰安市中心支局副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