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電裝備拉動能源裝備邁向中高端
/本刊記者 賈常艷/
由于“十三五”時期我國將把裝備工業作為新的出口主導產業培育發展,“一帶一路”戰略與《關于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的指導意見》加快實施,我國裝備產品出口增速有望加快回升,出口交貨值將實現同比增長,預計2017年全年累計增幅在2%左右。
我國自主研制的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全球首臺機組——福清核電5號機組經過兩年的建設,于5月25日進行穹頂的吊裝,26日吊裝完成。這是全球唯一按計劃進度建設的第三代壓水堆。而穹頂的吊裝標志著“華龍一號”首堆示范工程從土建施工階段即將全面轉入設備安裝階段。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對“華龍一號”福清核電5號機組建設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批示指出:我國自主研發的三代核電“華龍一號”是推進實施中國制造2025的標志性工程。福清核電5號機組作為“華龍一號”全球首堆,實現核島穹頂吊裝意義重大。
“‘華龍一號’的設備共計有6萬多臺套,生產、設備、組裝涉及上海、四川等28個省市,5300多家企業、近20萬人參與了項目的研制和建設, 裝備國產化率可達到85%以上,其中反應堆壓力容器、蒸汽發生器、堆內構件等核心裝備都已經實現了國產。”中核集團副總經理俞培根介紹。如此巨大的工程量和高質量要求對于我國能源裝備制造業來說是考驗,更是提升。


建造核電站的設備主要分為核島設備、常規島設備和輔助系統。常規島設備包括汽輪機、發電機、除氧器、凝汽器、汽水分離再熱氣、高低壓加熱器、主給水泵、燃料轉運裝置、凝結水泵、主變壓器和循環水泵等。廣大的需求或將創設備制造行業的盛況。2016年中國各區域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的區域集中度進一步提高,呈現“強者愈強”的態勢。中國是“一帶一路”沿線前十大貿易國的主要進出口市場。“一帶一路”貿易合作伙伴數據報告2017顯示,在進出口貿易中,電機電氣產品均在前三位。能源裝備制造業在政策及合作的進一步推動下將會獲得新的市場機遇。此時,“華龍一號”已成為中國“一帶一路”的新名片,能源裝備也將沿著核電裝備的出海之路遠行尋找新的機遇。
電工裝備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在發電機組、特高壓輸變電設備制造等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產品技術水平與國際水平相當甚至超越了國際水平。在“一帶一路”的帶動下,企業“走出去”的同時裝備也要“走出去”。
《中國制造2025》提出到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制造業大國地位進一步鞏固,制造業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掌握一批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優勢領域競爭力進一步增強,產品質量有較大提高。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取得明顯進展。新技術、新裝備都需要根據新的行業發展形勢和新的產業技術要求來開展工作。
“華龍一號”的成功吊裝離不開“互聯網+”及數字化的應用。據俞培根介紹,“華龍一號”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從設計到建設,結合“互聯網+”,中核集團將核電的設計、應用軟件集成與互聯網等技術相結合,建立了異地綜合協同設計平臺,將全國多個設計單位通過網絡連接,利用各種終端設備,在同一個平臺上開展協同設計工作,協同設計平臺的終端數量達到500個,并可以根據需要進行擴充。
對于設備制造業而言,“互聯網+”及數字化的應用是不可逆的趨勢,于是有了能源互聯網,有了“工業4.0”。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王瑞祥強調:能源互聯網不僅為裝備工業打開了新的發展空間而且是繼智能制造以來又一項有望影響產業格局的技術方向。國家能源局能源節約和科技裝備司處長劉亞芳表示:能源互聯網的提出,是對我國能源產業發展的再認識、能源互聯網的發展也為能源裝備的發展孕育了新的機遇和新的市場。此外,2016年《智能制造工程實施指南(2016~2020)》和《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的發布,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專項行動開始實施,在一系列產業政策與行動的推動下,智能制造產業加速發展。
新形勢下的裝備制造業在逐漸邁向中高端。網絡協同制造、大規模個性化定制正在快速發展。上海電氣電站設備有限公司發電機廠完成研發1300兆瓦核電發電機數字化樣機項目,實現工廠數字化三維設計應用新突破;廣利核等公司共同完成我國首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核電站數字化儀控系統(DCS)平臺的研制,并實現了成果在二代、二代加、三代核電工程中的應用。這樣的發展是企業的提升,更是行業的進步。能源裝備的未來需要這樣的突破與進步。
“應該把創新和質量統一起來,創新是為了質量,是為了提高可靠性。”原機械工業部副部長陸燕蓀這樣解釋《中國制造2025》提出的“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的口號。這樣看來,質量的提升是終極目標。

要想讓中國制造成為中國品牌的代表,質量必須優。質量是產品存亡的關鍵。早些年,裝備的發展注重規模,現在,規模對于裝備來說不再是優勢,取而代之的是質量,因為質量差、可靠性低的裝備已經成為行業發展的掣肘。有專家表示,要提升國產裝備的競爭力,重大裝備部分關鍵零部件、基礎元器件、基礎材料等技術質量指標就必須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加強產品可靠性設計、試驗及生產過程質量控制,依靠技術進步、管理創新和標準完善,提升可靠性水平,促進我國產品質量由符合性向適用性、高可靠性轉型是唯一的途徑。 李克強在對“華龍一號”福清核電5號機組建設工作的重要批示中指出希望繼續發揚工匠精神,精益求精、嚴格管理,在確保質量和安全的前提下按期建成投產。質量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沒有質量一切都無從談起。
賽迪智庫預計,2017年隨著我國三大區域發展戰略、中長期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及加快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等逐步深入實施和加快落實,新的增長點、增長極、增長帶將逐步形成,國內經濟將保持平穩增長,各項產業政策的促進因素逐步顯現。特別是《中國制造2025》相關配套“工業強基”、“智能制造”等五大專項工程的實施,將加快裝備工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在此帶動下,2017年我國裝備工業將加快發展,工業增加值增速同比繼續回升,全年有望保持在11%左右。出口方面,2017年全球經濟弱復蘇趨勢難以改善,但由于“十三五”時期我國將把裝備工業作為新的出口主導產業培育發展,“一帶一路”戰略與《關于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的指導意見》加快實施,我國裝備產品出口增速有望加快回升,出口交貨值將實現同比增長,預計2017年全年累計增幅在2%左右。
習近平主席在“一帶一路”高峰論壇的主旨演講中說,要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伙伴關系,特別是要在能源領域實現互聯互通,建設全球能源互聯網。機遇就在眼前,能源裝備將向著中高端大步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