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華
摘 要:本文根據目前北京農村污染現狀,分析北京農村污染產生的主要原因,將北京農村主要污染分為燃煤污染、農藥化肥污染、水質污染和垃圾污染四大類。在確定北京農村污染主要治理原則基礎上,對其分別提出主要治理對策。
關鍵詞:農村污染 污染類型 治理對策
一、目前北京農村污染現狀
隨著北京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北京農村人居生態環境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地域廣闊的農村,也是北京城市環境污染的源頭之一,北京農村人居環境已到了不容忽視的地步。
北京遠郊農村每年產生大約115萬噸垃圾,隸屬北京的3671個行政村中,85%的行政村垃圾處理方式仍然以廢舊坑塘簡單填埋,垃圾消納設施也不符合標準。延慶縣15個鄉鎮373個村,就有237個簡易垃圾填埋場。每年農業灌溉利用污水2—2.5億立方米,灌溉面積約為40—80萬畝,約占全市總耕地面積的6.5%—13%。鄉鎮企業2萬多家,有污染的企業約占20%,污染較重企業約占5%。由于農村發展對環境資源的可依賴性特點,資源消耗與環境污染在北京農村廣泛存在,且互為因果。農村的水資源退化和污染、農藥和化肥等濫用造成的農業污染,目前主要的表現形式為點源污染與面源污染同時存在、生產污染與生活污染相互重疊、舊式污染與新式污染及二次污染相互融合,城市垃圾和工業廢棄物不斷轉移至農村,土壤污染日趨嚴重,散煤燃燒的隱患依然存在,農村污染問題已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二、 北京農村污染原因分析
(一)由于歷史原因造成的基礎條件難以改善
北京農村普遍存在建造不合理、設施簡陋、居住擁擠等問題;加之人均耕地面積少,無法采用現代化的生產方式,依然使用傳統的耕作方式,易產生污染。
(二)工業、設施農業及城市污染向農村轉移的步伐加快,造成農村污染量大且處理難
城市垃圾在農村填埋或堆放;靠近農村的工業設施,不僅設施落后,而且高耗能,易對水源、土壤、空氣造成污染。
(三)過度依賴以及不合理使用化肥造成污染
土壤酸化板結、養分失調;化肥、農藥、薄膜殘余處理不當增加了環境治理難度;加之農藥過量使用,農藥殘留不僅影響食品安全,也破壞了生態平衡。精飼料投放量增加,導致水體氨氮含量超標,水質富營養化等問題愈來愈嚴重。
(四)群眾環保意識淡薄,造成農村污染問題嚴重
村民普遍對垃圾危害了解不足,產生的生活垃圾除簡單的廢品回收變賣外,基本不經分類,生活垃圾任意排放,建筑垃圾不合理傾倒,不但造成水源、水域污染,同時也使村莊池塘、洼地和溝渠、河道都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五)農村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缺乏
由于農村財政收入多用于水、電、路、訊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對環境污染整治配套投入不足,大多數農村沒有垃圾處理設施設備,特別是財力較弱的區縣治理力度更是無法滿足現實要求。
三、北京燃煤污染治理對策
北京市政府召開第126次常務會議明確強調,到2020年,北京市平原地區農村將實現無煤化。在治理農村散煤污染方面,治理重點區域包括農村散煤用戶和遠郊區燃煤鍋爐,南部平原地區和遠郊區10蒸噸及以下燃煤鍋爐是重中之重。
(一)對城鄉接合部和遠郊區的民用散煤治理是近期最為緊迫的治理方向
一是要堵住散煤進入北京城鄉接合部和遠郊區縣的供給渠道。在進行冬季取暖和經營性供熱時,村民之所以選擇散煤,主要是因為散煤低成本的因素。有需求才會有供給,而正是有了這些需求,劣質散煤才有市場。目前北京市散煤超標率達到22.2%,超過1/5的散煤存在質量問題。如果堵住散煤供給渠道,散煤用戶將不得不考慮散煤的替代問題。
二是要擴大清潔煤使用的補貼范圍。在城鄉接合部區域,外來人口是本地人口的數倍。過去政府部門在對優質煤進行補貼時,補貼范圍只局限在戶籍人口,外來人口不在補貼行列。現在,需要立足實際考慮外來常住人口的散燒煤補貼問題。結合城鄉結合部流動人口的排查和管理,將流動人口也納入到享受燃煤補貼的行列。
(二) 長期來看,解決農村清潔供暖,在于尋找可替代燃煤的方式
北京市農研中心委托恒有源科技發展集團研發的以單井循環換熱地能采集技術為核心的“地能熱寶環境系統”,在北京市財政局的支持下,完成了密云縣穆家峪鎮沙峪溝村、懷柔區琉璃廟鎮白河北村、大興區龐各莊鎮梨花村3個應用試點工程,分別建成示范農戶28戶、2戶和10戶。通過實際應用,不僅實現了能源的充分利用,而且可以取代中小鍋爐房,降低空氣污染,改善城市環境。
北京郊區110多萬農戶,居住建筑分布地域不僅面積較大,更重要的是平原地區與山區屬于不同地理區域,無論電力還是燃氣的基礎設施建設狀況都不盡相同。因此,在農村地區,應該結合不同地域的特點,采取適合本地域范圍的清潔的取暖方式替代燃煤取暖。蓄熱電暖器及電熱膜、發熱電纜等安裝費用較低,易于被村民接受,而且安裝使用方便,不僅可以調節室內的溫度,還能產生節能的效果,是北京農村實行煤改電簡單易行、可接受的方式。采用雙控雙供蓄能電暖氣,通過行為節能,可以使一個采暖季的實際使用費降低到每平米30元的價位水平。
四、北京農藥化肥污染治理措施
根據估算,在我國每年由于使用不當造成的化肥浪費達100萬噸左右,價值接近5億元人民幣。除了造成的巨大浪費外,還造成土壤板結、水污染和農產品質量下降。北京農村種植戶的長期實踐證明,微生物肥具有改良土壤環境、提高化肥利用率、促進綠色食品生產和使土地營養更加均衡的作用,能夠逐漸緩慢地恢復土地最初的養分,在促進農作物秸稈和垃圾利用等方面也表現出不可替代的作用,尋找健康的可替代化肥的微生物肥是一種可靠選擇,微生物肥的施用和生產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一)政府應當盡快對于農戶使用微生物肥制定相關政策
對于農戶而言,無論在生產還是使用過程中,政策都是至關重要的環節。調查中,北京65%的農戶表示政府對農戶使用微生物肥缺乏相關政策落實,更沒有對農戶正確使用和購買微生物肥予以指導。如果沒有明確的相關政策,對農戶而言不利于增收,是一種損失;對社會而言,不利于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更是一種損失。加強落實和監管,引導農戶正確使用微生物肥,可以達到實現農戶增收和環境改善的雙重目標。
(二)加大微生物肥使用的科普力度
政府部門應加大對微生物肥的扶持力度,降低農戶使用微生物肥的成本,最大限度地保障農戶利益,讓農戶對使用微生物肥沒有后顧之憂,同時深入講解微生物肥相關知識,從而逐步實現微生物肥使用的普及。
(三)政府部門支持和監管工作應該及時跟進
在政府部門不斷加強環保科普宣傳、正確引導農戶、加強對農戶使用微生物肥的技術支持、引導農戶做到科學施肥基礎上,也應該做好科普的資金支持。政府部門作為微生物肥的管理者,應把握微生物肥的發展方向,制定相關政策法規,提出合理的監督及處罰措施。
五、北京農村污水污染治理措施
北京農村污水處理面臨一方面投入不足,而另一方面大批建好的污水處理設施沒有投入運行的尷尬境地。2016年6月12日,環保部就《水污染防治法(修訂草案)》征求意見,將農業和農村水污染控制與治理首次加入《水污染防治法(修訂草案)》。草案還提出,由農業主管部門負責農業生產水污染防治的組織、指導和監督工作。在這樣的政策環境下,北京農村污水污染治理應當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大力度開展農村水污染防治工作
通過制定嚴格的規劃,科學劃定畜禽養殖禁養區。在禁養區之內,嚴格取締和關閉畜禽養殖場。在禁養區之外的養殖場,要按照規定,配備科學的污水儲存、處理和去污設施。對于在養殖場內產生的畜禽糞便,應采取科學的再利用措施,通過資源化利用,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雙贏。
(二)在重要區域采取重點措施防治水污染
在北京市重要的水源保護區和已經嚴重超采地下水的區域,通過推廣雨養農業來逐漸替代高耗水農業。在水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區和環境敏感區域,嚴禁建設養殖場。
(三)在農村地區全面開展清潔工程,對農村地區進行環境連片整治
將農村水污染治理納入農村區、鄉和村三級生態文明示范創建工作,并且建立“一票否決”制度。創建多種方式,開展以城帶村、村村聯合、單村處理、收集和儲存的模式,徹底治理農村水污染問題。
(四)對農村地區的污水處理設施進行統一的規劃、建設和管理
對市區和農村的污水處理設施進行整合,鼓勵市區的污水處理設施以及污水治理服務逐漸向農村地區擴展,改變城市和農村污水處理分治的狀況。在鄉和村設立污染巡視員崗位,對每一位污染巡視員劃定專門的區域,每一位污染巡視員對所負責區域內的污染口和河道進行看護。
(五)建立重點水域和水生態環境的動態安全監測系統
通過小流域生態建設和水面污染治理等措施,建立農村水域動態監測評估和水面污染治理績效評估制度,進行動態分級預警和定期警情發布。在水源所在地、民俗旅游村等重點區域,進行區域水污染專業化治理的體制機制建設,并且將體制機制建設一并納入水環境動態監測系統的監測范圍。
六、 北京農村垃圾污染治理措施
北京郊區縣的垃圾處理方式需要繼承和發展傳統農業中資源循環利用的寶貴經驗,以農村垃圾源頭分類為前提,以資源綜合利用為手段,以制度創新為保證,實現農村生圾處理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
(一)建立綜合協調管理機構,創新垃圾處理理念
由國家專業部門獨自處理轉變為村民廣泛參與。從被動地處理垃圾,轉變為積極主動地開發和利用垃圾資源。從過去單一的環境安全目標,轉變為環境、資源和經濟效益多贏的目標。
(二)從法律上規范垃圾的管理與處理
借鑒國際先進經驗,歐盟在垃圾處理的流程中,每一階段均制定了相應的法律法規。對于農村地區的垃圾,采取以下處理流程:首先對垃圾進行減量,而且是最大限度地減量;其次,對減量后的剩余,再進行分類;最后,對于無法再利用的最終剩余,通過填埋的方式進行終端處理。
(三)從源頭上建立完善的垃圾分類回收體系
借鑒國際上垃圾處理成功的經驗,最重要的在于垃圾的分類,對垃圾分類專門建立了完善的法律加以保障,足可見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和對垃圾分類的重視程度。北京地區就應該改變從單一的混合排放和單一的集中填埋,轉變為源頭分類、分散地資源化處理與集中衛生填埋相結合。做到了垃圾源頭分類,就使這種分散和集中處理模式成為可能。
(四)從選擇垃圾處理方法入手,對垃圾總量進行控制
改變過去先污染再治理的模式。與其等污染后花費巨大的治理成本,不如事先以相對較小的成本對垃圾先進行分類,并且對垃圾總量進行控制,這樣不僅為垃圾資源化利用打下基礎,而且在總體上節約垃圾處理費用。
(五)統一規劃農村地區的垃圾處理
目前最為緊迫的任務是進行農村地區垃圾基礎設施的規劃和建設,合理制定區域垃圾清理體系,建立符合環境要求和農村實際的垃圾收集、運輸和處理系統,杜絕或減少垃圾收集、運輸過程中造成的二次污染。
參考文獻:
[1]北京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北京市農村經濟發展報告(2013)[M].中國農業出版社,2013.
[2]北京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北京市農村經濟發展報告(2014)[M].中國農業出版社,2014.
[3]北京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北京統計年鑒(2016).統計出版社,2016.
[4]北京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北京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Z].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報.2016-2-26.
[5]丁雪.北京農村供暖應用現狀調查報告發布[J].制冷與空調,2014,(9).
[6]何忠偉.京郊鄉村調查——特色農經行動計劃(2015)[M].中國農業出版社,2016.
[7]劉育松.向歐洲學習垃圾處理[N].北京科技報,2008-7-28.
[8]王紅艷.農村治污需要精細化[N].人民日報,2016-01-18.5版.
(作者單位: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經濟所)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