蘧志丹+庫瑞
摘 要:當前,鄉村文明建設還存在著一些制約因素,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設還存在一定差距,經濟發展給鄉村建設提出許多新的課題,因此,加強鄉村文明建設勢在必行。扎根于人民群眾中的基層黨組織,處于農村工作的第一線,直接和農民打交道,了解農民在鄉村文明建設中的問題和矛盾,是黨組織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基層黨組織要做好鄉村文明建設,要從自身組織建設、著力發展經濟、綠化人居環境、樹立優良家風以及促進民俗創建活動幾方面著手。
關鍵詞:農村;基層黨組織;鄉村文明
中圖分類號:D26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17-0029-03
一、農村基層黨組織做好鄉村文明建設的必要性
(一)農村基層黨組織的職責使然
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的組織基礎,是黨的自身建設和管理黨員最基本的單位,是黨在基層組織中的戰斗堡壘,是密切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是黨在基層工作的政治核心。村一級基層黨組織的主要職責是領導制定本村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組織、動員各方面力量保證規劃實施;領導村民委員會、村集體經濟組織和共青團、婦代會、民兵等群眾組織,支持和保證這些組織依照國家法律法規及各自章程充分行使職權;做好本村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治安。所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任務需要根植于群眾中的黨組織來領導,鄉風文明的建設需要黨組織合理引導。
基層黨組織處在“三農”的第一線,活動在農民群眾之中,最了解廣大農民群眾的愿望和要求,最了解農村改革發展中的各種矛盾和問題,所以,他們能夠為上級黨組織進行正確決策提供最能反映“三農”實際狀況的真實資料。
干部在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時,又能敏銳地感受到政策執行中所遇到的問題,能夠及時把這些問題反映給黨組織。同時,正確的方針政策制定后,還需要在農村得到貫徹落實,這很大程度上也要靠農村黨組織的宣傳教育,靠基層黨組織團結黨員、帶領群眾付諸實踐。
(二)切實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需要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上強調要注重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這是新形勢下堅定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必然要求。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倡導和弘揚忠誠老實、光明坦蕩、公道正派、實事求是、艱苦奮斗、清正廉潔等價值觀,是堅持黨的性質和宗旨、貫徹黨章和黨規、加強和規范黨內政治生活的文化基礎。全面從嚴治黨,必須高度重視黨內政治文化建設,不斷培養良好政治生態土壤,以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強黨興黨,達到思想建黨、制度治黨、文化強黨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群眾和黨組織的政治文化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關系。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標桿豎起來,群眾就旗幟鮮明,力爭自己也做個有道德、有內涵、高素質的新型農民。同時,黨員干部具備正確的政治文化觀,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下,嚴于律己,恪盡職守,發揮出模范帶頭作用,在促進農村文明建設上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基層黨組織是聯系群眾最直接、最近的組織,群眾的精神風貌要靠村干部樹好榜樣,帶動起來。
二、農村基層黨組織在鄉村文明建設中的問題
(一)黨員干部隊伍渙散
1.黨員干部組織成員不齊全,新鮮血液更新難。農村黨員干部隊伍大多沒有受過高等教育,自身科技文化素質不高、組織帶領群眾發展精神文明建設的思路狹窄等問題仍較為突出。而農村青壯年多數外出打工,包括黨員同志和人文素質高的非黨員同志、考上大學和研究生的農村孩子們大多選擇留在大城市里,村里剩下的多是“老弱病殘”黨員,新發展的黨員人數少,支部及支部中黨員更新難。這種“青黃不接”的現狀嚴重削弱黨的戰斗力和影響力。此外,選用黨員干部機制不健全,選人視野狹窄、渠道單一,習慣選用老實聽話的群眾,在相當程度上阻止黨內優秀人才脫穎而出。
2.黨員干部組織建設錯位,文明建設發展慢。村黨委重經濟發展,輕人文素質;要金山銀山,不要綠水青山;偏經濟建設,輕黨政建設。基層黨政干部培養重視不夠,思想教育又有所放松,許多鄉鎮對村黨支部領導班子成員的教育缺乏預見性、針對性、時效性,導致一些班子成員講實惠多,談理想少;圖安逸多,干事業少;爭名利多,比奉獻少。
3.黨內民主建設相對滯后。基層黨組織的設置方式存在缺陷,主要表現在干部選拔制度不民主,干部隨意指定,任人唯親;黨內民主監督制度不到位,監督人員少或者監督方式單一,有漏洞可鉆;領導干部缺乏民主意識,活動不公開,村民不知情,更不知道如何行使手中的權利。
(二)優秀家風素養日漸衰退
當前,農村經濟發展取得不小成績,但也伴隨著各種負面影響。近幾年“天價彩禮”愈演愈烈,而且越是貧困地區彩禮費越高,彩禮費攀比之風盛行。付彩禮的男方家庭負擔累累,有的情急之下就誤入歧途,女方家庭大多將彩禮作為其父母以后養老的保障。這種畸形風俗的發展,不僅傷害小家庭,更對淳樸憨厚的農民形象抹黑。農民價值觀紊亂,以丑為美,封建思想殘存,家風建設日漸衰退,“以和為貴”“勤勞儉樸”、“樸實為人”等優秀家風漸行漸遠。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沒有好的家規家風,既難以清白做人,也無法專心做事。丟失的家風既是家庭風氣的損失,也是對鄉風國風的破壞。家風純正,雨潤萬物;家風一破,污穢盡來。所以,鞏固原有的質樸家風,培育新型優良鄉風,讓優良傳統,薪火相傳必須重視起來。
(三)人文環境面臨嚴峻形勢
農民的文化娛樂方式單一,農民傾向于打麻將、打牌,更有甚者,有的村莊大肆盛行黑彩,農村烏煙瘴氣,輸了錢的家庭,被迫背上巨債,嚴重的選擇自殺極端方式;鄉村家族和宗族勢力活動猖獗,村霸橫行,混混成風;個別村莊還存在封建迷信舊思想,巫術巫婆斂財騙錢,邪教和非法活動泛濫,村民出門還要到寺廟燒香拜佛、占卜吉兇,嚴重損害鄉村精神文明。
三、基層黨組織做好鄉村文明建設的路徑
(一)基層黨組織從自身做起
基層黨組織作為黨聯系群眾的紐帶,首先要認清自己的定位,先做個好領導、好榜樣。
1.樹立以農為本的服務觀。“以農為本”就是要密切聯系群眾,一切從群眾出發,全心全意為農民服務。農村基層黨組織要樹立為農民服務的理念,“想農民所想,急農民所急”,切實解決群眾問題,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2.黨員干部要以“兩學一做”為契機,做合格黨員。要抓好學習,學習黨章黨規,提高黨性修養,為民服務;學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統一思想,轉變作風,做狠抓落實的踐行者;以學促干,把學習和家風建設、綠色發展、農村基礎教育等重點工作有機結合,發揮干部先鋒模范作用。創新學習方式,全面提高黨員素質。黨支部要以“兩學一做”活動為載體,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黨員訓練活動;扎實做好理論學習培訓,學習“四個全面”戰略思想、“五大發展理念”,從根本理解各項內容的內涵、核心要義和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
3.大力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干部隊伍的建設。可以從回村大學生隊伍、退伍軍人、優秀農村企業家、農村致富帶頭人中選拔優秀黨員,為基層黨組織提供新鮮血液。黨員干部自身要嚴格要求自己,推進黨組織的民主建設,公開黨務,讓群眾實實在在看見工作的成績;思想上嚴格把關,勤于學習、謀事、想事,切實干事。
(二)促經濟,發展新思路走致富路
“欲富國者,務廣其地;欲強兵者,務富其民;欲王者,務博其德。”強力、強村、富民是夯實鄉風文明建設的物質基礎。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五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最關心的還是扶貧問題,不僅是經濟上的扶貧,還包括“精神脫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脫貧攻堅實績作為選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據,在脫貧攻堅第一線考察識別干部,激勵各級干部到脫貧攻堅戰場上大顯身手。”
借助“互聯網+”,助力農民致富。美麗鄉村,富庶之地;鄉村之美,美在產業。“互聯網+”和農村創業創新的熱潮,帶廣農民的思路,網購可以買東西,同樣,農民自己可以開網店,做微商,在手機上就能將自家蔬菜瓜果放在網絡上銷售。擴大農產品的銷路,促進農業的發展。
鄉村旅游和農業電商新模式。結合特色優勢,因地制宜,打造別具一格的旅游勝地。革命老區河南信陽羅山縣何家沖村經過改造提升后入選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成為了全國100個重點紅色旅游經典景區之一,年接待游客十余萬人次,村民因此走上了致富路。湖北省鄂州市加快體制機制創新,變“資源”為“資產”、變“農民”為“股民”、變“產品”為“商品”,積極探索生態農業發展的新途徑。截至2016年8月,我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產業農民從業人員630萬,帶動550萬戶農民受益。隨著美麗鄉村建設的深入,鄉村旅游業也將會蓬勃發展,將帶動更多的農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讓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得到大幅提升。
(三)鄉風要美,重在人居環境要美
綠水青山,鄉愁綿綿。整潔鄉村環境,利用自然資源稟賦、傳統文化,突出鄉村特色。基層干部可以借鑒其他鄉村建設經驗,再結合自身鄉村資源稟賦,因地制宜。2016年榮獲“中國最美村鎮”生態獎的河南省西姜寨鄉原是窮的要拿鄉政府大院的樹木抵債的偏遠鄉村。經過一年多的改造,街容村貌煥然一新,并且結合自然資源優勢,僅用一個月,全鄉干部群眾就在全鄉栽下40多萬棵紅豆杉、30萬棵金葉復葉槭,成為鄉里一道靚麗的風景,打造出了地綠水清又富有地方特色的西姜寨鄉。環境變美了,鄉容風貌隨之也提升了。基層黨組織還要在處理生活垃圾,凈化空氣上下狠工夫。規范處理生活垃圾,改進農廁環境衛生,整治臭水溝渠。必要時聘請專業團隊策劃,在原始風貌基礎上進行規劃建設,不搞假生態。讓“美麗鄉村”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一張名片,更是建設“美麗中國”一個精致的標本。
(四)樹家風,推進道德創建活動
“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注重家風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品格,也是黨的優良傳統,良好家風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成長的營養劑。通過家風評比創建,帶動整個鄉村人文素質,使鄉風鄉貌整體水平提升。
建設家風,特別是領導干部的家風對社會風氣有著重要影響,起著引導和示范作用。習總書記指出:“領導干部的家風,不是個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領導干部作風的重要表現。”對領導干部而言,良好家風既是砥礪品行的“磨刀石”,又是抵御貪腐的無形“防火墻”。老一輩革命家給我們做出了表率。毛澤東同志在家風上堅持三條原則:“戀親不為親徇私,念舊不為舊謀利,濟親不為親撐腰。”所以,這就要求干部們要勤儉持家、尊重勞動、誠實守信,要仁愛、奉獻、克己、守序、謙讓。
對村民,領導干部要圍繞培育家庭美德、建設和諧家園,開展家庭美德教育活動;舉辦一些“勤勞致富、尊老愛幼、婚育新風”為主題的家庭美德教育活動,引導農民遠離黃賭毒等陋習和不良生活方式;調動農村老黨員、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地方鄉賢參與農村道德評議活動,讓群眾講述他們心中的道德模范;圍繞培養農民的權利責任意識、法治意識、合作意識、集體觀念,開展現代公民主題實踐活動。文明素質重在實踐,重在養成;創建活動重在持續性、穩定性。
(五)助力鄉村文化組織和民俗建設活動
鄉風民俗反映著一個地區的文化歷史和當地群眾的審美情趣,通過鄉風民俗文化的弘揚和保護,有利于創造一個積極向上、人心向善并且安定有序的社會環境,培養農民健康、積極、團結、活躍的精神氣氛。像傳統節日中的扭秧歌、賽龍舟、舞獅子、花燈、花會等習俗,既活躍相逢文化的氛圍,又促進了民族傳統文化的發展。民俗建設,要做好三項工作:一是重視民俗品牌建設。建立民俗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隊伍,加強對本土優秀民間文化的挖掘開發和保護,對各地優秀歌舞、民俗戲曲、民間書雕塑給予扶持,組織群眾參與其中表演,展示農民風采;打造具有濃厚鄉土氣息和民族特色的農民文化節和鄉風旅游點,使其成為一種群眾性的文化活動。二是重視村規民約建設。鄉約是中華文化的寶貴遺產,要注意吸納族譜、祠堂等傳統文化中的家規家訓,強化村規民約的教育感化功能;村干部要鼓勵設置一套將農民福利與村民功德、法律意識、節制等日常行為掛鉤的村規民約,使之真正體現民意,成為村民共同遵守的準則。三是推進村莊公共空間建設。公共空間承載公共生活使得整個村莊充滿活力、充滿人情味。加大對農村文化大院、鄉鎮文化站、村級文化站、“觀賞墻”、小公園、健身路徑等公共空間的布局和建設,吸引村民的眼球,容納他們聚集、交流,發揮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的公共性作用。這也需要村兩委干部發揮主觀能動性,組織調動資源,為村民服務。
參考文獻:
[1] 吳梅芳.農村基層黨組織作用發揮狀況的調查與思考[J].理論探索,2013,(3):48-51.
[2] 張思源.新形勢下農村基層黨組織做好群眾工作的對策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15.
[3] 崔秀娟.農村基層黨組織的社會整合功能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15.
[4] 李念文.培育弘揚文明鄉風 建設“兩富”美麗鄉村[J].農民致富之友,201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