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東北在國家區域總體布局、產業分工協作和城市功能定位中,始終是一個重要的區域經濟板塊。自2003年起,振興東北已走過了14個年頭,在取得了不斐成績的同時,也面臨著諸多發展困境,當前東北特別是遼寧經濟發展進入到了“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新一輪東北振興戰略已全面啟動。“一帶一路”是我國重塑對外開放新格局的百年大計,是新一輪振興東北的重要任務之一(7號文件已明確提出)。中蒙俄經濟走廊是“一帶一路”六大通道之一,是我國面向東北亞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它不僅是一條經濟潛力巨大的國際發展通道,更是加強東北三省一區合作的重要平臺,為新一輪東北振興增添了新的內涵和動力。我們應以此為契機,務實合作,打造區域整體競爭優勢,共同完成國家賦予的振興使命。
一、加強跨省合作是未來我國經濟發展的大勢所趨,是東北振興的必由之路
經濟發展進入到新常態,遼寧經濟形勢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考驗。自2014年起,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呈斷崖式下降,2016年,多項指標增速排名全國倒數第一,遼寧由此也成為改革開放以來全國唯一經濟負增長的省份。這里固然有外部市場環境(如房地產)欠佳、人口人才流失、做實經濟數據等原因,但從根本上講,還應歸結于總書記提到的兩個“歸根結底”,即“歸根結底是體制機制問題,歸根結底是產業結構、經濟結構問題”。黨中央、國務院對東北、對遼寧十分關切,先后出臺了“國發[2014]28號”“中發[2016]7號”“國發[2016]62號”等新一輪振興東北系列文件。2015年7月,總書記在吉林主持召開東北三省一區座談會上提出了“四個著力”,這是習總書記為東北開出的一劑良方,是實現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的治本政策。今年兩會期間,習總書記在參加遼寧代表團審議時,專門針對遼寧提出了“三個推進”,即“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國有企業改革,推進干部作風轉變”,成為遼寧現階段的主要任務。遼寧當前正以“四個著力”和“三個推進”為引領,全面推進各項改革,努力修復政治生態,加快實現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可謂“浴火重生”。
遼寧發展面臨的問題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東北的共性問題。“新東北現象”的發生絕非偶然,其本質上還應歸結于習總書記提到的兩個“歸根結底”。三省一區不僅在自然氣候和人文環境上為一個整體地域單元,在體制機制、產業結構上也非常相近。除此之外,我們長期處于“各自為戰”的局面,沒有充分發揮比較優勢,也是造成“新東北現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從全國來看,我國區域發展正進入區域協同發展、協調發展、共同發展的區域整合期,目前國家的重大區域戰略布局都是跨省布局,例如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國發[2016]62號文件明確要求“進一步加強東北三省一區合作”,同時組織建立東三省與江蘇、浙江、廣東,以及沈陽、大連、長春、哈爾濱四市與北京、上海、天津、深圳四市對口合作機制。可見,東北只有以整體之勢,方可納入國家戰略視野,成為國家重要戰略區和重點政策支持區域。而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恰恰為我們提供了這個難得的機遇。
二、遼寧省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基本情況
遼寧是東北四省(區)唯一的沿海省份,是中蒙俄經濟走廊向南以及我國南方商品進入俄蒙市場的重要出海口。全省擁有萬噸級以上生產性泊位227個,其中30萬噸級泊位4個(大連港、營口港各占2個)。2016年,全省港口實現吞吐量10.9億噸,大連港、營口港、丹東港吞吐量分別達4.3億噸、3.5億噸、1.5億噸,錦州港接近1億噸(8950萬噸);擁有國家一類對外開放口岸13個,其中,鐵路口岸1個(丹東),公路口岸1個(丹東),機場口岸2個(沈陽、大連),水運口岸9個;擁有海關特殊監管區4個(大連保稅區、大窯灣保稅港區、大連出口加工區、沈陽綜合保稅區),保稅物流中心3個(營口、盤錦、鐵嶺),在用保稅倉庫70個。
遼寧是國家“一帶一路”規劃中重點強調的18個省區市之一。圍繞“一帶一路”建設,先后制定并印發了兩個綱領性文件,對我省全面參與“一帶一路”戰略進行了總體安排和統籌布局。下一步,我省將在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和對外開放平臺建設等三個方面加快推進“一帶一路”建設。
圍繞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我省建立了國際產能合作重點項目庫,儲備了105個“走出去”合作項目;組織成立了遼寧“走出去”企業聯盟,引導關聯企業、關聯產業抱團出海,有序推動全產業鏈輸出;建立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協同機制;搭建綜合公共服務平臺、銀企協調機制和融資平臺;推進設立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產業投資基金;持續推進境外園區建設。
圍繞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我省積極構建通往歐洲的三條國際綜合交通運輸大通道,分別為:
——“遼滿歐”通道。已先后開通了大連、營口、沈陽、盤錦中歐集裝箱直達班列,與莫斯科、華沙、明斯克等城市實現了點對點班列運輸。2016年,我省中歐班列完成了4.71萬標箱,同比增長46.66%,占滿洲里口岸處境貨物的一半以上。
——“遼蒙歐”通道。由錦州港、盤錦港經珠恩嘎達布其口岸至蒙古國喬巴山的鐵路通道。我國境內各段鐵路已基本建成,蒙古國境內300公里鐵路線正在籌劃建設,未來將形成蒙古國東部腹地至錦州港、盤錦港最便捷的出海通道。
——“遼海歐”通道。由大連港經白令海峽、北冰洋至歐洲的新海上運輸通道,與經馬六甲海峽至歐洲的傳統海上通道相比,大幅縮短了我國至歐洲的海上運輸距離。
圍繞對外開放平臺建設,我省積極推進遼寧自貿區、金普新區、沈陽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沈大自主創新示范區、沈撫新區、沈陽中德裝備制造產業園等功能區建設,加快體制機制改革創新。
三、攜手推進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的幾點建議
一要完善區域合作組織架構。目前,東北地區存在兩個層面的協調管理機構:一是國務院組建的東北振興辦,負責東北區域經濟發展與協調;二是哈爾濱、長春、沈陽、大連四城市簽署的《東北四城市協同合作全面推動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意見》,定期召開會議,對東北地區重大問題進行交流、協商。總體看,架構還是比較松散的、非正式的。建議建立東北四省一區政府聯席會制度和城際聯席會制度等,定期和不定期地召開聯席會,溝通情況,協商合作中的重大問題,形成對各方具有約束力的合作協議,協調政府間的利益,統一行使跨界職能。
二要完善區域規劃體系。要打破“一畝三分地”的傳統思維,共同研究東北地區的城鎮空間布局、生態廊道劃定和區域重要基礎設施,并達成規劃共識。積極探索建立四省交界地區城鄉規劃共同審查機制。適時啟動四地共同編制東北地區協同發展規劃,對協同發展重大問題進行全面深入的規劃設計。
三要建設聯通、聯運的交通體系。協同發展,交通為先。要著力統籌三省一區交通發展規劃,共同有序建設區域軌道網、公路網和客貨運樞紐,構建安全、快速、便捷、大運量、低成本、互聯互通的現代化綜合交通網路系統,為推進人流、物流、信息流一體化提供交通先決條件。簡單說,就是要建設“一張圖”“一張網”“一張卡”和“一個平臺”。“一張圖”,即交通規劃要同圖呈現。“一張網”,即打破地域和行政管理界限,實現交通執法、突發事件處置等方面信息共享和協調聯動,形成跨省市聯動、高效運行的交通運輸監管和應急體系。“一張卡”,即整合公交、ETC、停車、運輸證等IC卡資源,實現交通“一卡通”和互信互認。“一個平臺”,即建設交通信息交換平臺,實現交通數據的互聯互通和資源共享。從建設中蒙俄經濟走廊的需要看,現階段重點是完善中心城市與丹東、滿洲里、圖們江等沿邊口岸城市的路網,重點建設高速公路和高速鐵路等快速交通基礎設施。
四要加強環境聯防、聯治。嚴格落實國家主體功能區劃,實施生態分區與分級管理,嚴守生態紅線。建立生態保護規劃協調機制;共同推進區域重污染天氣預警、會商及應急聯動;開展區域聯動執法,共同治理重點污染源;共同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脫硝治理工程和壓減燃煤措施。統籌東北地區水源保護和風沙治理,在地下水漏斗區和海水入侵區劃定地下水源禁采區和限采區,并實施嚴格保護;加強入海河流小流域綜合整治和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共同建設防護林體系。探索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建議由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合作,將長白山山脈建設為國家生態經濟示范區,探索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新路子。
五要搭建聯盟、共享的創新體系。整合東北地區的大學、科研院所、企業研發平臺等創新資源,建立協同創新的體制機制,共同推動創新鏈深度融合;共建統一的成果轉移轉化、科學儀器開放和技術交易平臺,打造協同創新載體,實現創新成果、科技人才、信息資源等共享。積極創立和完善東北地區與國際科技創新合作溝通與協調機制,攜手開展對俄技術合作。建立三省一區高新技術園區協商溝通機制,共享高新技術園區的創新資源和成果。引導大型企業牽頭成立戰略性新興產業、裝備制造業等產業技術聯盟,鼓勵企業合作創新。
六要加強港口、口岸、功能區等合作。要增強港口與內陸對接,遼寧的港口要梳理對東北內陸服務若干事項,強化為內陸服務功能,推動港口城市與內陸城市合作共建干港;鼓勵沿海港口和沿邊口岸與內陸城市合作,共同申請設立綜合保稅區,并向關聯城市延伸設立保稅倉庫。推動遼寧自貿區與東北腹地的開發區、高新區等功能區合作,探索在創新創業、研發設計、投融資、科技成果轉化、人才培養、產權轉讓等方面的協同機制,將遼寧自貿區創新改革紅利向東北腹地輻射,形成區域性人才鏈、創新鏈、資本連、產業鏈。鼓勵口岸城市與內陸城市合作以“園外園”、“飛地經濟”等模式,共建出口加工區。
責任編輯:代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