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鴻福
搞好設區的市地方立法工作,審議法規草案是其最重要的環節,也是打造良法、實現善治的關鍵程序。如何搞好法規草案的審議,不僅考驗著地方人大的政治智慧和擔當,也考驗著執法者的水平和能力。
其實,對于審議,地方人大并不陌生,聽取和審議專項工作報告作為人大一項經常性、普遍性的監督方式,廣泛運用于人大工作監督實踐之中。但是,審議法規草案雖然同屬“審議”之列,但與聽取和審議專項工作報告時的“審議”相比,要求更高,規范更嚴。從相同的方面看,兩者都是對被審議的議題發表看法,反映情況,提出建議意見;不同的是,聽取和審議專項工作報告的“審議”,重在“審”,即組成人員及列席會議的人員針對聽取的專項工作報告及其相關工作和問題,一個接著一個發表意見,闡明觀點和態度。而審議法規草案,重點在“議”。即在組成人員及列席會議的人員在提出建議意見的基礎上,需要進行反復討論、爭辯、交鋒、博弈。對審議意見的處理方式也不同。聽取和審議專項工作報告后,以審議意見的形式交由“一府兩院”研究辦理,審議意見只要真實、全面、準確、鮮明地反映出席、列席人員的意見即可。而審議法規草案的“審議”,顯然不能馬虎隨意,必須慎重對待,對法規草案中的每一款、每一個條文,都必須經過反復討論,協商溝通,達到比較一致的意見,為最后表決提供基礎。
因此,對于設區的市的人大來說,審議法規草案是一項全新的具有挑戰性的工作,也是打造良法的前提和基礎,要充分認識法規審議的職能作用,準確把握審議的原則方法,要在總結聽取和審議專項工作報告的基礎上,健全完善法規草案的審議機制。要建立議前法律學習制度。在法規案審議之前,舉辦專題講座,請專家學者介紹法規案所規范事項當前的國內外情況,以及涉及上位法的有關規定等,為審議法規提供保障和支持;要落實審議意見發言制度。健全完善議事規則,對常委會組成人員審議發言的言論免責和發言時間限制作出規范,既保護組成人員審議發言的言論自由權,同時約束一些組成人員漫無邊際、漫不經心的發言。常委會組成人員在提出審議意見時,要提得準、提得實,提到“點子”上,不講套話、空話,審議應當著重于必要性、可行性、合法性、協調性方面的把關,不拘泥于表述技巧和文字性爭論;要建立分組審議制度,充分發揚民主,確保每一個組成人員有發言機會、有時間發言,特別是對涉及部門職責、體制機制、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義務,涉及行政許可、強制和處罰等實體問題時,要求分組審議的組成人員都要發言,努力使個別意見變成一致意見,或者否決該個別意見;要建立審議重點發言人制度。針對每個議題,事先確定3~5人在集中審議時就立法關鍵問題作解釋性、說明性發言,以便提高審議質量和效率;要探索法規審議辯論制度,對分歧大、牽涉廣、影響深的問題,組織辯論,進行深入的探討,讓不同意見充分表達。在意見分歧較大時,可以召開分組聯組會議,尚不能達成一致意見的,須報常委會黨組會議決定。
(作者單位:湖南省婁底市人大常委會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