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洵+張麗娜

摘 要:運用多元統計分析方法構建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在控制企業規模、營運能力、成長能力等因素對企業績效影響的前提下,研究我國52家軟件類上市公司負債融資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發現軟件類企業的負債融資與績效之間呈顯著的負相關關系,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企業規模與績效呈正相關關系。分析了可能的原因并提出了相關對策建議。
關鍵詞:軟件類企業;負債融資;企業績效
中圖分類號:F7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17-0043-03
引言
軟件業不僅具有高效益和綠色環保的特點,其發展還能促進其他新興產業的發展,并帶動產業的升級改造,因此,已經成為國家的戰略性產業[1]。
負債融資是企業主要融資方式之一,一般認為,適度的負債融資可以憑借利息減少稅收、降低企業資金成本,借助財務杠桿提高資金收益水平[2]。但關于負債融資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尚未有一致性結論。目前有兩種對立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由于債權治理的軟約束和治理弱化的特點,導致負債融資和企業績效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3];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債務融資具有的避稅效應、消減代理成本效應、信息傳遞作用、利潤形成效應[4],其較股權融資更能提升公司的創值能力和成長性[5],從而有利于提升企業績效。
本文擬運用多元統計分析方法,構建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在控制企業規模、營運能力、成長能力等因素對企業績效影響的前提下,研究我國軟件類上市公司負債融資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
一、假設提出
負債融資的債權治理作用會受到公司規模的影響,公司的營運能力和成長能力影響績效債權融資的盈利效果。同時,企業的規模、營運能力、成長能力等因素會直接影響企業的績效。
(一)研究數據及樣本
軟件類企業包括軟件外包、管理軟件(ERP軟件、財務軟件)、電力行業軟件、金融行業軟件、醫療行業軟件、電信行業軟件、物聯網應用軟件、智能交通軟件、安全軟件以及其他行業軟件公司。本文所選擇的是我國軟件類A股上市公司(以下統稱為軟件類企業),根據2015年中國證監會官方公布的結果,在我國A股上市的軟件類公司共52家,其中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有12家,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的有40家。本文采用的數據為上述52家公司2013—2015年公開的年報數據。
1.因變量
有學者采用凈資產收益率(ROE)[6]、總資產收益率(ROA)[7],和每股收益(EPS)[8]作為企業績效指標。凈資產收益率從財務角度來評價企業績效。每股收益通常反映企業的經營成果,是做出相關經濟決策的重要指標之一。因此,本文將凈資產收益率和每股收益作為該模型的被解釋變量。
凈資產收益率為每期期末的稅后利潤與凈資產的比值。每股收益每期期末的為稅后利潤與股本總數的比率。
2.自變量
反映企業債務融資的指標主要有銀行貸款比率(BLR)[7]與資產負債率(DAR)[4]等。選用資產負債率變量是基于該變量能夠全面反映企業總體負債水平,資產負債比率表示在總資產中有多大比例是從債權人處所籌集的,它有助于確定在破產情況下對債權人保護的程度。故將該指標作為模型的解釋變量。
資產負債率為每期期末負債總額與資產總額的比率。
3.控制變量
本文設置了三個控制變量,以更好地控制其他因素對企業績效的影響。控制變量包括:
企業規模。企業規模使企業競爭優勢獲得多種驅動因素的支撐,競爭優勢會更強、更持久。因此,企業規模會對企業績效產生顯著影響。規模較大的企業相比于規模較小的企業,具有信譽和資產優勢,所以能向債權人舉借更多的資金。企業資產總額能夠更好地體現企業規模。本文使用企業資產總額代表企業規模。
企業資產總額(S),為每期期末的資產總額,單位為萬元。
營運能力。企業營運能力能夠優化企業財務結構,加速資產周轉,改善財務狀況,因此,營運能力對企業績效有顯要的影響。而總資產周轉率可以反映企業本年度以及以前年度總資產的運營效率和變化,發現企業與同類企業在資產利用上的差距,促進企業挖掘潛力、積極創收、提高產品市場占有率、提高資產利用率。因此,本文使用總資產周轉率代表企業營運能力。
總資產周轉率(T)。總資產周轉率為每期期末營業收入凈額與每期平均資產總額的比值。
成長能力。成長能力有利于股東對企業創造股東價值程度的衡量,也有利于經營者對作出經營策略和財務策略提供關鍵性因素,所以企業成長能力對企業績效的影響是突出的。而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是衡量企業經營狀況和市場占有能力、預測企業經營業務拓展趨勢的重要指標,不斷增加的營業收入,是企業生存的基礎和發展的條件。因此,本文使用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作為企業成長能力的指標。
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N)。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為每期期末的營業收入總額同上年營業收入總額差值的比率。
(二)假設提出
對影響軟件類企業績效的因素作如下假設。
負債融資具有股權融資所具備的治理效應。負債融資會減少代理成本、企業自由現金流,從而加強公司治理,提高公司績效。但是過多的負債會引起企業因負擔不起負債而造成企業的營運風險。因此提出假設1。
假設1 負債融資與企業績效呈正相關關系。
由于具有企業規模的企業能保證企業在研發、服務、廣告、銷售等方面的費用投入,并且生產規模和市場規模能分攤、消化這些費用,從而降低產品的單位成本,提升顧客價值。企業規模使企業競爭優勢獲得多種驅動因素的支撐,競爭優勢會更強、更持久[6]。因此,提出假設2。
假設2 企業規模與企業績效呈正相關關系。
一般情況下總資產周轉率的數值越高,表示企業的總資產周轉速度越快,銷售能力越強,資產利用效率越高,企業的績效也因此增加。因此,提出假設3。
假設3 收入增長率如果大于零,表示企業的營業收入有所增加,該指標值越高,表明企業的增長速度越快,企業的發展前景越好,企業的績效也就越好。反之,則說明存在產品或服務不適合,銷售方式不對,質量差價格高等方面的問題,市場份額萎縮,企業績效越差。因此,提出假設4。
假設4 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與企業績效呈正相關關系。
二、模型構建及數據處理
本文采用Eviews7.0統計軟件,運用多元統計分析方法,根據資產負債率與每股收益以及凈資產收益率的關系假設,構建多元線性回歸模型[9]。
線性模型如下所示:
模型1 以凈資產收益率為因變量的經營績效模型
R(1)i =αi+β1Bi+β2Si+β3Ti+β4Ni (1)
模型2 以每股收益為因變量的經營績效模型
R(2)i =αi+β1Bi+β2Si+β3Ti+β4Ni (2)
其中R(1)i 則表示第i期的凈資產收益的值,R(2)i 表示第i期的每股收益的值,αi為第i期的常量,β1,β2,β3,β4為第i期解釋變量與自變量和控制變量之間關系的系數值,i則表示年份2013年,2014年,2015年。
模型估計結果見表1。
表1顯示,對于軟件類企業,模型1和模型2的DW值基本都在2.0左右,這就說明各變量之間不存在自相關的可能性更大。而通過查閱DW檢驗表得知,dl和du的值分別為1.5和1.59(dl和du的含義為上下限值),只有2013年以凈資產收益率為因變量時的DW值在dl和du之間,表示不能確定是否自相關,其余年份DW值都是大于du,小于4-du的,說明不存在自相關。同時,模型2的總體顯著性水平高,而從單一變量來看,只有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通過了顯著性檢驗,表明軟件類企業的主營業務增長率與企業績效之間存在顯著性的正相關關系。模型2的結果為資產負債率、企業規模、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在90%的置信水平上均通過顯著性檢驗,只有總資產周轉率沒有通過檢驗,這就說明總資產周轉率對于軟件類企業的影響力小,而負債融資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系。
三、模型的結果分析
1.從兩個模型的估計結果來看,模型1中的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的關系不明顯,而模型2的結果明顯可以看出是負相關關系。這就說明,凈資產收益率并不能夠很好地表示軟件類企業的績效情況,可能是因為軟件類企業目前發展不穩定,盈利狀況不穩定,凈資產收益率的波動性大,不足以表示軟件類企業的業績情況。而每股收益可以根據股數取值的不同,將每股收益全面攤薄并且得出加權平均收益,因此,可以更好的表現軟件類企業的績效情況。
2.模型2的結果反對了假設1,企業績效與資產負債率呈現出負相關,說明了公司要定期償還利息,增加了企業的財務風險,對現金的流動性產生不利影響,從而導致企業的績效下降。因此軟件類企業的負債融資的占比越大,企業的財務風險越高,破產威脅就越高,最終導致軟件類企業的價值降低。
3.模型2的結果支持了假設2,說明軟件類企業的規模越大,企業規模對企業績效的影響,是正向效應。這與軟件產業的規模效應有關,軟件行業的特征之一是報酬遞增和自然壟斷特征,隨著行業的大規模、標準化的生產,成本將會降低,市場容量會擴大,整體規模也會增加,從而導致企業的績效上升。
4.模型結果顯示,對于軟件類企業來說,與總資產周轉率的相關性并不大。可能的原因是總資產周轉率反映的是企業的銷售能力,而軟件類企業資產的技術含量高,產品的生命周期短,更新速度快,研發周期較長,因此資產的周轉對于企業績效的影響并不明顯。
5.從模型結果可以看出,對于軟件類企業來說,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越高,對企業績效產生影響越好。可能是因為企業的銷售能力增加,用戶信息系統在更新時的接收度增加,或者軟件的創新性技術和產品的管理等方面對收入的推動作用,對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的增加提供了依據,使得企業的績效增加。
四、結論與建議
本文通過運用多元統計分析方法構建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在控制企業規模、營運能力、成長能力等因素對企業績效影響的前提下,研究我國軟件類企業負債融資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分析表明,具有一定的規模、較低負債融資結構、主營業務收入增長速度快的軟件類企業的績效較好。
筆者在此提出以下建議:(1)軟件類企業需要在大力發展的同時,正確掌握負債融資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盡量將企業負債融資所帶來的風險降低到可接受范圍,同時對于軟件類企業來說應該注重股權融資,可以擴散風險,保證企業擁有大量的現金流來支持公司的產品研發,降低企業的風險。(2)軟件類企業的規模效應對于企業來說是一個優勢所在,促進了企業的發展,因此,企業需要通過企業的規模化、生產的標準化,降低企業的成本,擴大市場容量,增加企業績效。(3)軟件產品可以將企業的銷售能力增加,提高產品的實用性和廣泛性,軟件類企業可以在該產品的基礎之上,補全和整合自身的產品及服務體系,創造出一個完整的產品和服務研發的標準平臺,制定一套屬于該產品和服務的整個生命周期的標準體系,鞏固自身的領先優勢,增加企業的收入,從而提升企業的績效。
參考文獻:
[1] 曾珠,李冰.我國軟件業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差異分析[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824-829.
[2] 朱慶須,趙立根,張玉華.IT企業負債規模與經營業績相關性研究[J].財會月刊,2008,(6):67-68.
[3] 黃文青.我國上市公司債權融資的治理效應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10,(8):69-72.
[4] 彭熠,陳清,徐國鋒.債務融資水平、期限結構與公司績效——基于汽車制造業上市公司數據的檢驗[J].工業技術經濟,2015,(2): 3-14.
[5] 黃蓮琴,屈耀輝.經營負債杠桿與金融負債杠桿效應的差異性檢驗[J].會計研究,2010,(9):59-65,97.
[6] 溫曉,韓志成,畢肖松.基于差異化戰略和債權融資的中小企業績效探討[J].商業時代,2013,(31):69-70.
[7] 唐洋,宋平,唐國平.企業生命周期、債務融資與企業績效——來自我國制造業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財經論叢,2014,(11): 49-56.
[8] 李永壯,張博,夏鴻義.領導者過度自信、公司債務融資偏好與企業績效[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4,(6):89-96.
[9] 宋艷萍.債務融資與企業績效的關系探究——以中國房地產上市公司為例[J].財會月刊,2015,(21):6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