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聯昌
摘 要:在國民經濟發展中,體育產業是集公益性與商業性于一體的特殊行業,對國民經濟發展意義重大。目前,我國體育產業發展中有許多問題亟待探討,其中探討體育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問題十分重要。探究體育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不僅是體育產業自身發展的要求,而且也是國民經濟穩定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體育產業;國民經濟;商業性
中圖分類號:F014.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17-0055-02
體育產業是我國國民經濟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體育產業指的是為社會提供體育產品和服務的同一類經濟活動的集合以及同一經濟部門的綜合。體育產業既從國民經濟發展中受益,同時也能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
一、體育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表現形式
就表現形式而言,體育產業以不同面貌呈現于國民經濟之中。具體來說,其形式主要包括:第一,借助于體育產品和服務的提供,滿足市場需要,增加就業機會,增加創匯,聯動產業發展等。第二,促進我國居民體質和素質的提高,滿足其精神文化需求,提升生活質量,間接促進國民經濟發展。概括言之,體育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表現形式有有形和無形之分,有形形式即直接的、可見的經濟價值,無形形式即間接的、潛在的社會價值。
從效益的角度看,體育產業可產生兩種類型的效益,一種是直接經濟效益,另一種是間接社會效益。一方面,通過開展體育活動直接獲得的經濟收益是直接經濟效益,如體育館使用費收入、體育賽事門票收入、體育紀念品收入、體育訓練用品收入、體育廣告費收入等;另一方面,因體育活動及其社會影響力而使其他部門與行業獲得的效益即是體育產業的間接社會效益,如體育的廣告效益、旅游業收入、促進文化交流等。
值得注意的是,體育產業的有形表現形式與直接的經濟效益之間不能畫等號,相應地,無形表現形式也不等同于間接社會效益。它們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有形與無形主要以表現形式分類的,指能否能看得見、摸得到。譬如舉辦冬奧會、網球公開賽、體育研討會等,無形則不可觸摸、不可見、無實體。但不能忽視冬奧會的舉辦對于國民經濟的帶動作用、網球公開賽對于網球產品商譽價值的提升、各類運動會給我國居民帶來的精神愉悅、體育研討會對于我國居民身體素質增強的積極意義。
二、體育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
社會發展需要一定的物質基礎,此基礎便是經濟。在經濟的大蛋糕中,體育產業是極為重要的一部分,它一方面直接產生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則與相關產業相聯系,可帶動、促進相關產業發展,并從相關產業發展中獲益。從大的方面來說,體育產業發展需要以經濟發展為前提條件;從較小的方面來看,體育社團、組織、協會的發展會受到經濟因素的影響;從微觀的視角出發,即對于個體的人而言,其參與體育和運動的能力和水平將會受到個人經濟狀況和家庭收入的影響并突出表現在所參與的體育運動的選擇范圍上。
將近40年的改革開放不僅改變了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面貌,而且我國體育產業也從中獲益,實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且與經濟的飛躍式發展密不可分。近10年來,多個大型國際賽事在我國圓滿舉辦,如北京奧運會、山東全運會和廣州亞運會等,無論是中央政府還是地方政府,對于體育產業發展都極為重視,對體育事業的財政投入明顯提高。與此同時,重大賽事的舉辦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例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在擴大體育市場需求、促進體育產業發展的同時,也拉動了旅游業的發展,促進了體育產業與文化產業的深入融合,并有效推動了我國體育產業的全球化進程。
然而,在認識到體育產業對于國民經濟發展巨大促進作用的同時,我們也不得不承認,現階段內體育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還有待進一步提高。最近幾年,在我國國內生產總值中,體育產業所創造的經濟價值僅占到0.57%,遠低于歐美發達國家的1%—3%。在世界范圍內,美國是體育產業發展水平最高的國家,其體育產業所創造的經濟價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
總體而言,我國體育產業起步較晚,發展水平較低,尚處于由起步到成熟過程中的初級階段,存在著市場發育失衡、總體水平不高、體育資源配置效率較低等特點,尤其是資源配置效率問題,具體包括體育資源分配問題、體育資源綜合利用問題、體育資源流轉問題以及體育資源再生能力有限這一問題。除此之外,在實踐中,我國體育產業還存在其他不足,包括產權關系不明確,市場發育不成熟,經紀人才隊伍較小,資產管理不順和主體投入不足,管理質量較差等問題。就體育產業所創造經濟增加值而言,在我國,其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遠低于歐美發達國家,后者通常能夠達到4%左右,由此可見我國體育發展的產業化水平較低。
三、體育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地位
(一)體育產業是國民經濟中最具活力的增長點之一
在過去的近40年里,中國經濟的發展有目共睹,國內生產總值維持總體較快增長。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我國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國民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2001年是“十一五”計劃的開局之年,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為95 933億元(同比提高7.3%),在世界各大經濟體排名中上升一位,居第六名的位置;次年,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第一次達到10萬億元,為102 398億元;2003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為117 390.2億元,同比提高9.5%,是1997年后提高最多的一年,與此同時,當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第一次達到1 000美元;2004年,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36 875.9億元,比2003年提高9.5%,提前一年實現“十一五”計劃國內生產總值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兩大任務。按照十八大報告中的數據,2011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47.3萬億元,并成功躍居世界第二位,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其中,體育產業發展的功不可沒,與此同時,總體經濟實力的提升必然會推動體育產業的發展。
體育產業在國民經濟體系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是體育與市場融合的產物,也是融合最容易也較快的領域。在計劃經濟體制中,體育產業具有高度集中的特點,體育在一定意義上成為福利型事業,其發展水平要由國家財政投入來決定。而市場經濟體制中的體育產業與之有很大不同,體育產業在國民經濟體系中的位置有所改變,獲得了應有的發展地位和正確的發展方式,一方面保留了其國有的公益性,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其應有的商業性,兩種性質合二為一,使體育產業發展走在正確的軌道上。1995年,《體育產業發展綱要》(1955—2010年)正式發布,體育產業指導思想、發展目標和基本政策等得到明確,要求其應當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在發展中兼顧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培育體育健身休閑市場、競技表演市場,促進體育用品生產經營,鼓勵多種所有制形式發展。此后,《2001—2010 年體育改革與發展綱要》出臺,也在政策層面指導體育產業發展。
在國民經濟發展中,體育產業占有特殊位置,并具備較為明顯的產業優勢。在我國國民經濟中,體育產業可謂是“朝陽產業”,尤其在國際經濟局勢不明朗的大背景下,與其他產業相比較而言,體育產業發展潛力大、發展動力足,市場需求廣闊,同時也能夠對國民經濟產生更大、更有益的影響。
(二)體育產業在優化產業結構,帶動相關行業發展
體育產業能夠對其他產業起到巨大的帶動作用,這其中以商業、旅游業、運輸業、服務業、廣告業、通訊業、金融業等行業的收益最大。例如,體育用品業是我國體育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體育用品出口量較高,特別是排球、籃球、足球的出口近年來達到了每年上億美元的貿易額。體育產業無疑屬于第三產業的范疇,其創造就業機會的能力很大。以舉辦奧運會為例,洛杉礬奧運會為當地增加2.5萬就業崗位,漢城奧運會創造了3.4萬個就業機會,亞特蘭大因舉辦奧運會而新增7.7 萬個就業崗位;在我國,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使10萬人有了工作。
(三)體育產業提升國民素質,促進社會和諧
對于和諧社會的建設和“中國夢”的實現,體育產業也能夠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體育產業能夠產生“安全閥”效應,隨著其不斷發展,社會健康度會有所提升,有利于調節社會矛盾,對于“中國夢”的實現意義深遠。當前,我國國民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經濟發展進入關鍵期,這必然導致社會矛盾激化可能性的增加,人們的心態容易失衡并產生過激行為,這對社會長期穩定與發展來說十分不利。體育產業的發展對于該問題的解決十分有益。體育心理學認為,體育鍛煉是個體釋放壓力的有效手段,參加體育活動有利于個體擺脫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與此同時,在觀看激烈的大型比賽的過程中,個體會出現歡呼、吼叫、手舞足蹈等行為舉止,這些行為舉止可以削弱個體的攻擊心理,對于健康心理的保持十分重要。毫無疑問,個體心理的健康必會促進社會心理的健康,體育產業發展的“安全閥”效應由此形成。如前所述,這是體育產業社會效益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表現形式。
(四)體育產業可以提高勞動者的素質
體育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功能是促進勞動力素質的提升。這將會間接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升。研究表明,是否具有參加體育鍛煉的習慣對于勞動者的生產效率影響極大,有該習慣者比沒有該習慣者的勞動生產率要高0.6%—1%。因此,要想提高勞動者的生產效率,除了加強知識和技能培訓外,還可借助于經常組織開展體育活動來實現。
結語
體育產業發展帶來的直接經濟效益在國內生產總值中占有重要比重,是國民經濟發展中的最具潛力與活力的增長點,對于產業結構的優化、相關行業的帶動能夠發揮較大的積極作用,在吸引外資、拉動內需、擴大就業等方面潛力巨大,同時也可促進社會和諧、增強全民體質、提高勞動生產率。然而應當注意的是,我國體育產業起步較晚,發展水平較低,體育產業對于國民緊急發展的巨大推動力量尚未完全發揮出來,因此要加快體育產業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永祥.體育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J].生產力研究,2013,(10):44-45.
[2] 馬尚奎.國民經濟持續發展新引擎——對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探析[J].學術交流,2014,(3):103-103.
[3] 馮創.淺析體育產業對國民經濟的影響[J].科技資訊,2010,(4):20-22.